行至第四季,“喜人”系列还在探究综艺和观众的“长期关系” | 对话米未

作者| 赤木瓶子

行至第四年的喜剧节目,像是一段创作者与观众经营多年的亲密关系:新鲜感消退,期待值拉高。太过熟悉,反而成了最大的突破困境。

“节目来到第四季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去做突破”,一路操盘《奇葩说》《乐队的夏天》《喜人》系列的总制片人李楠楠深知,“观众越熟悉,节目越要有变化。”

持续到节目播出前的忐忑,也催生了本季节目最大的“变”。赛制上,往届冠军与优秀选手悉数回归,和新选手一起“从零出发”。在最新播出的一期里,过往选手也限定返场加入好朋友合作赛。

同样意味深长的,是往年的“观众代表”席位更名为“观众不代表”,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这源自于节目组在今年更明确的取向:减少艺人嘉宾的权威感,让嘉宾自由输出真实感受,而不是去点评这些作品的好坏。

“喜剧审美本身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节目做到今天,米未感知这件事情尤其明显。如果台上的5个人都各有各的审美,那现场的300个观众就更别说了,节目播出之后有超7000万的受众,既然谁也代表不了谁,大家就平等的代表自己。

大环境上的“变”也在悄然发生。从《一喜》到《喜夜》,喜人系列四年间推动了观众的审美观更迭。比如这季的热门作品《技能五子棋》,“怪”得很,在录制现场得分也不算高,却掀起了全网翻跳的传播效果,又被称作“喜剧香菜”,有人无感有人偏爱。

500

这种分化现象,在米未看来恰恰充满生命力,“它意味着,大家不再被单一的笑点绑架,在各种各样的人群里诞生出了自己的喜剧观。也让创作者能够自由尝试更多的形式上的表达,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

李楠楠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述节目与观众的关系:“做大众传播的综艺节目,就像在和观众谈一场恋爱,你要想着如何让对方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你。但这中间最基本的原因,是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真实表达和真实情感,是我们需要坚持不变的部分。”

团队的力量

从去年12月启动项目,到今年7月中旬开始录制,播出至今,节目在整个筹备到录制的过程,从导演组、演员、编剧到舞台包装,所有人思考的最终问题只有一个:如何去完善每一个作品。

节目播出至今,《技能五子棋》称得上最大的“意外之喜”。“我们都觉得这个节目很新、很好。但也由于它的形式过于新了,所以我们并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传播和接受度。”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多新鲜感,能够看到节目组从两个维度注入了新的刺激。

一方面,是让老喜人在回归中“重生”,各种意义上的。原因在于,其一,让往季观众可以再次见到熟悉的喜人。对于老喜人而言,再次站到台上,心境上的变化也会指引碰撞出新的人物关系与故事线。

他们也的确展现了不同程度的默契和改变。土豆和吕严的第三次合作“如同热刀切开黄油一样丝滑”。蒋易和孙天宇在今年一起组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500

而首次担任“团长”的往季选手,则在与新团员的磨合中,感受到了超越个人创作的责任与动力,被激出新的斗志。比如担任团长的“某某某”三个人,此前只需要齐心协力做好自己的作品,但今年却大不相同,支撑和帮助团员、保全整个队伍构成了全新的挑战。

500

“他们有时候会故作轻松地跟大家说没关系,淘汰了,就一起出去旅行,本身是想让大家放松”,但这份“故作轻松”迎来了团员们的真挚回应,他们珍视彼此的友谊,也对创作出好作品有着强烈渴望,更不想淘汰。“团员的斗志反馈给三个大哥,产生了触动”。人与人的真诚连接,让导演组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其二,年轻选手们经过逐年的积累,肉眼可见地在不断进步。就比如连续参加三季的张呈和雷淞然,从两个可能抗压能力比较脆弱的“小朋友”,成长为韧性非常强、热情高涨的“创作者”了。

李楠楠观察到,像张呈、雷淞然这样连续参加三季的“老选手”,心态上更加成熟与坚定了。“他们从‘小朋友’变成了目标明确的创作者,渴望留下比以往更深刻的作品。” 在最新一期节目中,马东注意到,“张呈松下来了,人物弧光就出现了。雷子和之前的表演风格也不一样,特别沉稳。”

另一方面,新人新作带来的新刺激也是猛烈强劲,当然,说是新人,大部分只是于观众而言的“生面孔”。比如初看时够“疯”够“怪”的《技能五子棋》,让张兴朝和李嘉诚两个生面孔跃然于观众面前。虽然张兴朝曾参与《喜夜1》作品《外星人的婚礼》,李嘉诚参与了创作工坊,但在节目录制前三天被淘汰。

500

李楠楠记得,俩人在2023年筹备《喜夜1》的创作工坊相识,他们的趣味,和他们的喜剧的感觉就是挺投缘,“俩人碰在一起就会做出来怪怪的东西。”

再比如新一期节目中的作品《与神同行》,在上半场表演时出现了舞台事故,提前“露了底”,并且影响了后续演员们的上台动线。团队其他成员们临时更换上台方案,随机应变,最终顺利完成了作品。正如马东在节目中所言,“它演砸的一面和完整的一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与神同行》本身”。

500

在这样的赛制下,团队共创的美妙之处被进一步放大、完整。

看见普通人的故事

“正剧讲的是英雄的故事,而喜剧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史蒂夫·卡普兰的《喜剧这回事》,是贯穿米未整个喜剧节目的创作动力。李楠楠分享,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那些在不具备获胜条件的困境中,依然执着寻找出口的小人物。

无论是喜人系列还是此前的《乐夏》《奇葩说》,米未过往的节目中也始终以“人”为核心,不过在呈现舞台故事的喜人系列中,这样的“人”正在被更深地挖掘。无论是面临中年危机、失业窘境,还是身处人生低谷成为世俗眼中的“loser”,喜剧电影中的角色始终是普通的小人物。

节目里的这群投身喜剧创作的“喜人”,他们所经历的焦虑、挣扎、坚持与绽放,恰恰正是喜剧故事本身在现实中的生动映照。

一方面,作品中塑造的那些个性和缺点都很明显的小人物,不排斥展现出的人性阴暗面,既真实又让人共情。比如作品《拳村的希望》里,在打假拳“一夜暴富”的贪婪,和坚守底线勿忘初心之间左右摇摆的拳击手们;比如《旧矿工故事》里因为一大块金子引发的“内讧”。但大多数时候,最后的“底”总是充满现实关照,让人感动又备受激励。

500

另一方面,不仅在故事塑造中,节目在真人秀中记录的演员创排过程,更呈现出真实的普通人囿于灵感枯竭状态时的挣扎与努力。

在前两个赛段拿到9800、9600高分的小力士团队,在准备新赛段作品时一度想找个理由不比了,“往外放出消息回老家了”“不行就说公司安排了拍戏”。但转头就去上一次“神迹降临”的场景碰“神”气。最终《拳村的希望》获得19400高分,不负众望。

为什么选择在真人秀中展现这些“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只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完美作品。”李楠楠说,“我们也希望大家看到这中间的过程。因为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他们在压力中、在困顿中依然可以笑出来,依然有勇气面对,依然能从这里面开出花来。创作过程中这些创作者们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也很想呈现给观众。”

而“喜剧监狱”这一概念,也并非节目组的刻意设计。这是从喜人系列第一季便由创作者们自发喊出的心声。在李楠楠看来,这个词精准地描述了创作者面对创作压力时的那种“体感上的共鸣”。这群痛苦焦虑的创作者们,最终还是顶住压力传递快乐给观众。

创作本身就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李楠楠说,“要靠勇气和毅力去对抗。虽然很难,但你要坚持越过这些障碍。”压力之下,喜人们的无限潜能也被极致挖掘。

也正因深知创作的艰辛,节目组构筑了一套独特的人文关怀体系。比如演员熬夜太狠,第二天就强制休息,再比如米未食堂里“变着花样给大家做好吃的”。导演、PD们的一半工作是协助创排,另一半是抚慰和支持这些处在艰难创作中的演员们。

“通过沟通、心理支撑来调整喜剧演员们的状态,让他们能够把他们现在的压力和痛苦释放出来之后,再以正向的东西去鼓励和支撑大家,导演和创作者们就是这样相互理解相互支撑,一季一季走下来”。

自在生长的“怪才”土壤

在高度工业化的流水线内容生产体系中,米未的“创作工坊”逆向而行,构建了一片让喜剧“怪才”得以自由生长的土壤。在这里,没有人为设定的硬性标准,只要对喜剧有兴趣的选手,都能进入这个长达6-8个月的创作孵化期。

“最终决定他们能否进节目的,是他们在展演上的作品表现。”李楠楠介绍。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自然筛选”,它催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搭档组合。除了张兴朝和李嘉诚这对“怪味相投”的组合,即便是海宝和泰维这样的喜剧圈前辈,也是在此经过反复尝试,直至进节目前两周才最终锁定搭档。

李楠楠介绍,除了少数像“张呈雷淞然”这样原本就认识的组合,“大部分搭档都是在创作工坊里不断试出来的”。这个过程中,米未在搭建理性创作流程的基础上,尊重人的自由创作。

至于作品的播出反馈,米未深知,即使创作阶段能够一定程度为作品作出预判,但舞台艺术的某些特质超越了理性分析范畴,本质上是作品和观众在特定时刻能否“同频”。

以“姜杨大道”小队的《望子不成龙》为例,该作品在小剧场展演时反响极佳,却在正式舞台上未能获得同等共鸣。“表演本身没有变,但观众在那一天、那个时刻就是没有给出同样的反馈。我们仍在分析,是布景太实,还是表演紧了?但或许,它没有任何理性的原因,仅仅就是在那一刻,没有同频。” “对于这三个很好的演员来说,当然是个打击,但是你能看到他们在第二轮的时候,还是踏踏实实,充满干劲地去搞新的作品”。

500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喜夜2》的每一个决策都充满挑战。在李楠楠的记忆里,团队争论最多的核心议题,始终围绕着如何让作品在表演、台词、节奏、舞美等每一个细节上,从“今天的样子”到“明天更好的样子”。

面对分众化的审美趋势,米未的创作理念愈发清晰。李楠楠用“谈恋爱”来比喻节目与观众的关系:一方面要有信心大胆尝试多样化的喜剧形式,带来更多新鲜感,“而不是要它归结在一个统一的规则下面”;另一方面,必须守护那些不变的内核。“我们越来越清晰,在所有形式之下,不变的是作品里必须有真实的表达和真情实感。这是我们更需要认真挖掘和守护的。”李楠楠强调。

正因为喜剧触及的是人类最真实的情绪表达,它反而成为了受众最广泛的节目类型。“它的受众人群几乎是全年龄段的,覆盖一线到四线城市。这本身就说明,喜剧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东西,因为快乐是不会有人抗拒的。”

500

归根结底,支撑这一切的是团队。从2015年米未创立至今,这支磨合了十年的团队,已成为米未最核心的资产。“大家是战友也是朋友,凝聚力非常强。在这种基础上,就算不干综艺,干其他的事情也应该会有成果的,哈哈哈哈。”李楠楠开玩笑道。

对于米未系综艺的特质,她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喜感、真实、活人。不管什么题材都要有喜剧感,人物必须真实正向,并尽可能将嘉宾和选手最生动、最“活人”的一面带给观众。

这种理念,恰好与节目信奉的喜剧哲学同频共振了:正剧打造出我们想成为的人,但是喜剧让我们直面自己所处的现实。在这个声音繁杂、审美分众的时代,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喜剧,毕竟,“快乐是不会有人抗拒”的真理仍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