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对手沐曦,要IPO了
投资人悬着的心落地了。
投资界获悉,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IPO申请成功通过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同时已提交注册。
沐曦,创投圈并不陌生——身后掌舵者陈维良,曾在芯片巨头超威半导体任职十余年,在这里他结识了日后的两位创业伙伴,最终在2020年创立沐曦。成立至今,公司身后的投资方多达百余家,名单之长令人咋舌。
今年寒武纪股价飙升,市值最高破6000亿,VC/PE看在眼里不胜感慨。眼前GPU独角兽集体冲向IPO,其中摩尔线程不到90天率先过会,也让沐曦一度紧张。投资人豪赌中国版英伟达的诞生,而上市,也许就是分水岭。
三位老同事
上海超级IPO来了
陈维良无疑是这支团队的灵魂人物。
出生于1976年,陈维良在19岁那年考入了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进入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开启自己的芯片生涯。招股书披露他重要的一段经历:2007年1月加入超威半导体上海公司,担任高级总监。
直到2020年,陈维良内心中萌生创业的念头。当时在他看来,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还存在很多薄弱点,其中高性能GPU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决心投身创业,为此找来两位老同事——彭莉、杨建,两人都曾是超威半导体上海公司的企业院士。
2020年9月,沐曦集成电路在上海正式成立,英文名则是“MetaX”。谈及名称的寓意,陈维良曾解释,“Meta有起源的意思,X代表着未来。相信未来将由我们创造,中国缺少自主可控高性能GPU的历史将由我们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沐曦的监事会主席、总经理助理陈阳,监事兼架构工程师王定,监事兼研发总监周俊,也均有超威半导体从业经历。这支团队历时近两年时间,在2022年1月将曦思N100交付流片。
时至今日,沐曦的主要产品覆盖人工智能计算、通用计算和图形渲染三大领域,先后推出了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GPU、用于训推一体和通用计算的曦云C系列GPU,以及正在研发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GPU。凭借于此,沐曦也曾入选清科控股“2024 年 VENTURE 50 风云企业”、“2024 年 VENTURE 50 硬科技企业”榜单。
眼下,AI芯片江湖格局初显,沐曦也在招股书中明确,公司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包括以海光信息、天数智芯、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为代表的 GPU 芯片设计企业,和以华为海思、寒武纪、昆仑芯、平头哥、燧原科技等为代表的ASIC 芯片设计企业。而对标市值上,他们都希望能成为下一个寒武纪。
回顾多年创业历程,陈维良曾表示:“我们当年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都是希望能够做一些有挑战的东西。”如今,随着沐曦成功过会,陈维良与团队开启下一段征程。
百余家VC/PE
投资人松了一口气
一纸招股书,揭开了沐曦的神秘面纱。
招股书显示,沐曦致力于自主研发全栈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重点布局教科研、金融、交通、能源、医疗健康、大文娱等行业应用场景。截至报告期末,其GPU产品累计销量超过2.5万颗。
具体来看,沐曦主要收入来源为核心产品训推一体芯片曦云 C500 系列的销售,作为对标英伟达A100/A800的主力产品,曦云 C500 系列在2023 年度、2024 年度和 2025 年 1-3 月,收入分别为 1546.81 万元、72173.52 万元和 31359.27 万元,占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30.09%、97.28%和 97.87%,最近一年一期占比较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沐曦成立至今尚未盈利。招股书披露,2022至2024年、2025年1至3月,营业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5302.12万元、7.4亿元和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亿元、-8.7亿元、-14亿元和-2.3亿元。根据沐曦预计,公司达到盈亏平衡点的预期时间最早为 2026 年。
一路走来,沐曦在创投圈融资火爆,身后股东超过100家。
时间回到2020年成立后的次月,沐曦宣布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由和利资本、泰达科投联合领投。此后,沐曦融资节奏马不停蹄,2021年1月完成了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真格基金跟投,老股东和利资本及泰达科投继续加码。
时隔一个月,沐曦又获得数亿元Pre-A+轮融资,由经纬创投与光速光合联合领投,和利资本、红杉中国、真格基金等老股东持续跟投。
同年8月,沐曦股东阵容迎来“国家队”——完成10亿元A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联合领投,老股东经纬创投、和利资本、红杉中国、光速中国继续超额投资,国创中鼎、智慧互联产业基金、上海科创基金、联想创投、招商金台、复星锐正、东方富海、创徒投资跟投。
随后在2022年7月,沐曦再度获得10亿元Pre-B轮融资,由上海混沌投资集团、央视融媒体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上海国盛资本、中鑫资本、建银科创、和暄资本、普超资本等机构跟投,老股东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经纬创投、国创中鼎继续超额追加投资。
此后,沐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再对外披露过融资情况,直至此次冲刺科创板,最新融资动作才浮出水面。招股书披露,沐曦股份在今年2月和3月完成两次增资,共计新增超80家股东,混沌投资及其创始人葛卫东携手成为第二大股东,同时Monolith砺思资本、IDG资本、春华创投、同创伟业、卓源亚洲等知名机构也位列其中。
至此,沐曦对应投后估值为210.71亿元。二级市场投资人往往会将沐曦、摩尔线程拿来与寒武纪对标——对比下来,寒武纪今年市值突破6000亿,最新股价超1500元/股,超越茅台登顶了A股“股王”。这意味着沐曦身后投资人有望收获丰厚回报。
时间竞赛
国产英伟达,排队IPO
发令枪早已打响。
无独有偶,另一个GPU独角兽摩尔线程同样在冲击科创板,争抢“GPU第一股”。9月底,摩尔线程科创板IPO首发上市获得通过,并提交注册。此次IPO,从受理到过会用时不到3个月,创下行业最快纪录。
成立于2020年6月,摩尔线程专注于全功能GPU的研发与创新。公司创始人张建中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期间推动GPU技术在中国市场的生态建设。至今,摩尔线程已累计获百亿元融资,据招股书披露最后一轮融资情况,对应估值约为298亿元。
稍早前的8月,证监会官网也披露了燧原科技上市辅导备案已获受理。自2018年成立以来,燧原科技已完成十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近70亿元,背后知名VC/PE云集。腾讯更是连续多轮参投,位列第一大股东。
不止于此,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在今年3月宣布,联合领投壁仞科技,数家知名投资机构及产业资本跟投。此后,壁仞科技也向IPO发起冲刺。去年9月,壁仞科技在上海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今年2月传出消息,壁仞科技考虑在香港进行IPO。
放眼望去,从自动驾驶到大语言模型再到具身智能,GPU已不是个人PC时代一张简单的“显卡”,而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最底层的燃料,占据着AI竞争的制高点,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市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IDC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达221亿美元,其中GPU服务器占比69%,主导算力供给;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
过去,中国高端AI芯片长期依赖进口,一旦供应链受阻,整个AI产业将面临瘫痪风险。因此,中国AI想要加速崛起,算力支持必须跟得上,国产AI芯片势必要实现突破,这便催生了一批国产力量的诞生。
正如一家国资机构所言,从算法到芯片体现单点突破,从芯片到集群实现生态崛起,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算力筑基,“智算赢未来,国产当自强。”
浙商证券研究报告也指出,2025年国产算力崛起,需求端大厂资本开支延续高增态势+算力国产化共识逐步形成;供给端先进制程突破,寒武纪、摩尔线程(拟上市)营收放量,华为公布未来3年昇腾产品规划,一条自主可控的国产算力产业链或在逐步成型。
由此一来,2025年或将成为国产算力扛下大旗的元年。
“投出我们自己的英伟达”,这是无数风险投资人孜孜奋斗的梦想。不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技术大牛投身于此,众多投资机构顶着“人傻钱多”的压力也要毅然出手,原因无非是这一芯片赛道实在太重要,我们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是一场艰难且无法缺席的征途。



投资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