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票”暴富梦碎记:一场披着“国资外衣”的骗局

“投1万一年赚200万,背靠国有平台,绝对安全。”这样一句充满诱惑的承诺,让年近60的江苏盐城居民丁女士(化名)将半生积攒的36万养老钱投入扬州品聚文化工艺品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的“文票项目”。然而这场看似稳赚不赔的投资,最终沦为一场人去楼空的骗局,类似的悲剧正在华东多地上演。精心布局:“知性团队”与“国资背书”的双重陷阱丁女士的入局始于朋友推荐,而让她彻底放下戒心的,是扬州品聚文化苏州分公司精心设计的宣讲场景。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公司办公室内,被称为“票圈一姐”的袁某萍身着得体西装,以温和知性的形象接待投资者,与公司负责人申某相、“小安总”“钱姐”四人分工协作,展开全方位心理攻势。“小安总”率先以“加入品聚赚超千万”的案例站台,核心话术直指“国有背景”:“我们是陕西西部版权交易所官方授牌的华东总运营中心,投资款直接打入交易所对公账户,公司不碰一分钱。”为增强可信度,他还展示“文票有实物资产背书、已入库”的证明,抛出“会员超1000人、入场资金破千万”的数据,给投资者吃下“定心丸”。创始人袁某萍接力“现身说法”,提及2019年“青海湖项目”“一年涨幅高达数百倍”,诠释“品聚”含义为“聚天下人品,帮普通人创造财富神话”,最终拍着胸脯承诺:“9月新‘青海票’启动,投50万赚500万,收益每天到账,钱随取随用。”对“国有平台”的信任与高收益诱惑,让丁女士彻底沦陷。暗度陈仓:个人账户收款与“行业惯例”的骗局决定投资后,丁女士遭遇首个反常情况——袁某萍要求她将36万投资款直接转入袁某萍与申某相的个人账户,这与“小安总”宣称的“资金进入交易所对公账户”完全不符。面对质疑,袁某萍掏出手机展示密密麻麻的银行转账截图:“你看‘王总’转了多少万,盐城‘杨总’转了快五十万,客户都这么操作,这是行业惯例。”屏幕上数百万的转账记录形成“集体信任背书”,在从众心理暗示下,丁女士的疑虑瞬间瓦解。她后来回忆:“当时满脑子都是高收益,想着这么多人投了,总不会有问题。”最终,她将36万养老钱分多次转入申、袁个人账户,部分以现金支付。这份“安全感”仅维持不到一个月。2024年秋,朋友的急促电话击碎幻想:“品聚公司没人了!办公室空了,我们都被骗了!”此时的丁女士仍无法相信,“背靠国有平台的华东运营中心”会突然消失无踪。(华东运营中心讲课有提到,视频为证)真相大白:“国字头”实为普通服务商 资金从未进交易所带着最后希望,笔者与其他投资者拨通陕西西部版权交易所官方电话,得到的答复让他们彻底崩溃:品聚文化仅是交易所普通服务商,性质类似“某宝店铺”,从未获得“华东总运营中心”授权;双方合作早在2024年10月就因品聚旗下文创产品运营问题停盘处理,且该产品此前已因问题被暂停交易核查;品聚在交易所的保证金早已消耗殆尽,投资人的钱从未进入过交易所账户。至此,骗局全貌清晰呈现:所谓“华东运营中心”是虚构,“对公账户”是谎言,“实物背书”是噱头,从宣讲到转账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那些曾被忽略的破绽——承诺与资金流向不符、用截图证明“惯例”、夸大国有背景,早已是骗局的预警信号,只是被“暴富梦”遮蔽了双眼。

500资金迷局:涉案款项疑被用于偿还个人贷款据受害者群体反映,嫌疑人申某相曾用部分涉案款项偿还自己在扬州某银行的贷款,具体数额尚不清楚。这一消息让受害者陷入困惑:若该款项被定性为诈骗所得,所有权本不属于申某相,偿还银行的钱是否应被追缴返还?目前,资金具体数额与流向仍待警方进一步调查。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警方已对袁某萍、申某相以合同诈骗立案调查,二人暂处取保候审阶段(期限一年),案件正在侦办中。对于参与宣讲的“钱姐”“小安总”是否获利、有无分红股份、是否涉嫌违法等问题,仍需进一步侦查核实。

500警世恒言:警惕“高回报+零风险”的财富陷阱此案中,丁女士失去的不仅是养老钱,更是对生活的期待。“那是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更有受害者如盐城杨女士,抵押房产投入骗局,最终落得无家可归。目前,丁女士与其他受害者仍在等待,期盼被骗资金能被追回,等待这场席卷华东的骗局能有公正结局。案件后续进展,笔者将持续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