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美国关税战妥协后,已经失去与中美同台博弈的资格
这一个月,中美博弈高潮迭起,欧盟在旁边吃瓜看戏。中国出台的稀土管制令11月8日执行,随着日期的临近以及欧洲汽车业遭遇安世半导体事件导致芯片断供后,欧洲国家终于按捺不住上场了。
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原定26日访华,要就稀土问题进行探讨。行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一中政策保持不变,但解释权由我们自行掌握,其中也包括不得暴力改变现状。

之前,这位外长曾多次公开批评中国。10月中旬在纪念德国同日本的友好关系会议上,瓦德富尔称,中国目前向世界宣告自己会捍卫多边主义和多边机构,但实际上,北京容忍朝鲜逃避制裁,并在南中国海无视国际海洋法。
他还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称这部分是出于对自身霸权野心的维护。他说,“北京维持着俄罗斯战争机器的运转。”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一中原则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述,也是唯一的表述,没有任何自定义的理由和空间。随后,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德国外长访华之旅已经取消了,她拒绝明确指出是哪个国家主动取消了此次访问,只说德国对此感到遗憾,因为中国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外长访华被取消与俄乌冲突有什么关系呢,很明显这位发言人又在带节奏,因为欧洲国家已经普遍接受美国对中国的抹黑,中国在帮助俄罗斯恢复经济。发言人只要将中国拖入俄乌冲突的话题,就是要鼓动欧洲人憎恨中国。
德国外长访华之旅被取消让德国很没面子,24日,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纳格尔声称,希望欧洲能够克服与中国的贸易困境,做好在必要时采取“强硬行动”的准备。
10月10日,纳格尔在英国伦敦接受采访时声称,欧洲各国政府在关税问题、对华竞争等议题上绝不能“自满”,与中国日益激烈的竞争,该“让所有欧洲企业清醒了”。

这届德国政府对中国态度愈发强硬,而德国是最依赖中国市场的欧洲国家。
《纽约时报》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德国强劲的竞争对手。以往各国向德国企业采购的汽车、高科技机械等产品,如今中国企业均具备供应能力,且价格普遍更低。
据汽车行业分析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量近乎翻倍,销量规模已接近梅赛德斯-奔驰在欧洲的水平。23日,德国金属工业工会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高能源成本、订单数量低迷和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是困扰德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明明是美国的关税造成德国的经济压力,德国却将矛头指向中国,这就是欧洲人的出息。
在中国市场,欧洲企业发现自己难以与中国本土品牌相竞争。此外,欧洲主要企业受到了中方对稀土等原材料进行出口管制的冲击,再加上在俄乌问题上美国一再煽风点火,这让欧洲对中国越来越紧张和惶恐。10月23日,欧盟领导人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扬言,如果欧盟无法就中国计划实施的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寻找出解决方案,各成员国应当考虑动用欧盟最有力的贸易工具来应对此事。

马克龙在闭门会议上向其他欧盟领导人建议,欧盟需要权衡针对中国采取包括《反胁迫工具法案》(ACI)在内的一切可用选项。欧盟的《反胁迫工具法案》于2023年底生效,法案允许欧盟限制贸易和服务、削减某些知识产权、限制外国直接投资和公共采购准入。这是一种贸易制裁的终极手段,其理想作用是威慑,就像核武器,该法案至今从未启用过。
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加税后,欧盟多次放风称要动用此工具,但最终不了了之。
彭博社报道,峰会上德国、法国和波兰支持讨论中方对欧“日益严格的贸易措施”。法国希望欧盟考虑所有对华报复选项,德国同样支持对华贸易采取强硬措施,并愿意讨论使用“反胁迫”机制,作为对中方最新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回应。
峰会结束后,德国总理默茨证实,欧盟各国对《反胁迫工具法案》已有讨论,但尚未就是否使用该工具达成一致。现在由负责欧盟贸易事务的欧盟委员会决定是否启动该法案。

25日,在德国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谈及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时表示,欧方“正致力于与中方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她威胁称,布鲁塞尔正在考虑采取一切措施以应对中方措施。
如今的欧盟早已今不如昔,陷入战火已经3年半了,什么时候结束还看不到尽头。欧盟经济一蹶不振,天然气大部分从美国进口,价格高昂,制造业纷纷外迁。
2024年9月,根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委托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撰写并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欧盟竞争力报告》。
报告对欧盟经济表现进行了严厉批评,明确指出其生产力增长水平显著低于美国与中国这两个全球主要经济体。强调欧盟在多个关键领域存在明显短板,包括数字化进程、绿色能源转型以及维护地缘政治自主性等方面,亟需推动根本性的制度与结构变革。

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德拉吉提出的383项政策建议,欧盟每年必须投入多达7500亿到8000亿欧元的巨额资金,这一规模相当于其整体GDP的5%左右,甚至超过了历史上帮助欧洲复苏的“马歇尔计划”所需资源。
这对目前的欧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后,调查发现德拉吉的建议只有11%得到了实施,其余都石沉大海了。
欧洲人一直认为欧盟是“全球领先者”,是世界第一阵营当仁不让的重要角色,德拉吉的报告让欧洲这一幻想破灭了。
更加重要的是,欧盟对于特朗普霸凌的关税战没有采取任何反制的措施,就妥协了。更加证明欧盟无力与世界第一强国对抗,哪怕仪式性的对峙都没有。

24日,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表示,印度不打算屈服于美国在贸易关系领域的压力。
实力远逊于欧盟的印度也没有屈服,欧盟却一枪未放就举手投降,一如之前的欧洲很快在德军的淫威下投降,传统一直被传承。
国家或者组织只有在激烈的博弈中才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实力,表现出自己是强大还是虚弱,欧盟显然没有这种实力,也就不具备与中美同台博弈的资格。
现阶段,欧盟被美国加征了15%的关税,特朗普正在逼迫欧盟加快兑现承诺的对美投资13500亿美元。西方对乌克兰的军火援助都需要欧洲购买美国的武器再转运到乌克兰,美国不再无偿援助。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对华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一终极武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将显著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欧盟已经无力与中美同台竞技了。
此前,法国就曾多次呼吁启用该工具,包括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提出过类似主张,但相关提议从未真正取得过进展。
现在连美国对中国也无可奈何,欧盟又能如何。
欧盟对美国妥协后,中国对欧盟的态度也转向强硬,这次的稀土管制将欧盟拉入已经表明中国无惧欧盟的胁迫。而且中国这次已经表明,稀土管制不是针对那一方,是要长期执行下去的。
稀土是现代工业必须的“维生素”,西方即便加大投资,5—10年也没有机会赶上。中国手持这一王牌可以在百年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为自己保驾护航。

欧盟被管制当然不愿意接受,一定会折腾几番的,美国也会鼓动欧盟联合对抗中国。可欧盟实在没有这份实力和勇气了,但凡还保留了一份,也不见得闻枪下跪得这么干脆。
偌大的欧洲竟也沦落到如今的地步,风光了几百年,也到了退场的时刻了。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欧洲一直在战争,因此中美对欧盟都没有客气,把老三干下去,中美也没有后顾之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