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扶不起来

【本文由“万里马”推荐,来自《欧洲的不可控风险》评论区,标题为万里马添加】

这是一种“非合作的协同” 或者叫 “结构性联手” ,是一种基于双方共同战略需求和风险判断的、自然而然的战略态势。

1.

美国 :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用巨额补贴吸引欧洲的绿色科技、制造业(如汽车、电池)企业将产业和研发转移到美国。这是在 系统性掏空欧洲工业的核心 。

中国 :全力推进技术自主,在传统优势领域(如新能源、数字经济)不断挤压欧洲企业的市场空间和利润。同时,通过市场诱惑和压力,分化欧洲企业,使其在“忠于”欧洲规则和争取中国市场之间做艰难选择。

结果 :中美各自行动,欧洲的科技优势和工业基础将被持续侵蚀。

2.

在中美各自构建的、有壁垒的供应链体系中(美国推动的“友岸外包”和中国追求的“自主可控”),欧洲企业的角色正在从“不可或缺的伙伴”滑向“可以替代的供应商”或“需要防范的竞争者”。

欧洲的许多高端产业(如高端机械、化工、汽车)恰恰处于中美竞争的主赛道之间。在双方都追求安全而非纯粹效率的背景下,欧洲的这些“中间产业”最容易受到冲击。

3.

美国 的战略是将欧洲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将其视为对抗中国的“力量倍增器”。但这本质上是在 消耗欧洲的战略自主性和资源 ,使其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平衡力量。

中国 的战略是拉拢欧洲,防止其完全倒向美国。但这主要通过经济利益进行,同时会警惕并反制任何欧洲跟随美国在安全上对抗中国的行为。这会 加剧欧洲内部分裂 (亲美派 vs. 务实派)。

结果 :欧洲无论倒向哪一边,其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都在被削弱。

既然它无法作为一支统一的力量为自身利益行动,那就只能……

这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渐进过程,不会引发欧洲的剧烈反弹或团结一致的对决。

双方的行为都在自己的叙事框架内。美国是在“强化联盟”和“保护就业”,中国是在“发展自身”和“反制霸权”。

结果就是降低欧洲这个变量的“规模”和“不可控性” ,使其从一个可能打破平衡的“玩家”,降级为一个可以被管理的“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