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闭门谈四天,这场“耐力赛”谁赢了?

中美在马来西亚开启新一轮经贸磋商,这不仅是半年来第五次直接线下对话,更是节奏、地点、人员都“变了味”的一次关键会谈。
先说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细节,前四次会谈地点,瑞士、英国、瑞典、西班牙,清一色欧洲国家,为啥?答案很现实,那是美国的“舒适区”,时差友好,美方代表不用倒时差;外交网络成熟,信息传递快;舆论环境偏西,容易“带节奏”。
而这一次,地点突然转到亚洲,落在马来西亚。不靠美国,却离中国很近,这就像打篮球,以前在对方主场打,现在终于轮到自己家门口了。中方代表从广州出发,不到四小时就到了,不用熬夜,不用吃牛排配芥末酱,更重要的是,心理优势拉满。

再看人员变化,一个重磅信号,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缺席了。此前他可是“常客”,9月下旬还亲自操刀,搞“芯片断供,新能源封锁”,升级对华制裁。结果呢?特朗普直接让他“消失”。
这说明什么?特朗普还是想谈,这次带队的是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都是“务实派”,目的明确:谈合作,要结果。那么,接下来的四天,中美双方要谈什么?
第一,关税战继续推迟?特朗普此前放话,若中国不妥协,将加征145%关税。可到现在,一次推迟,两次推迟,这次会谈,极大概率会再推迟一次。为什么?为中方反制快准狠,大豆不买、稀土卡你、金融稳守,美国农民叫苦连天,科技企业利润缩水。

第二,半导体、新能源、AI怎么分?美国想用“小院高墙”围堵中国科技崛起,可现实是:光刻机离不开荷兰ASML,电池供应链依赖中韩,AI训练数据大量来自中国。脱钩?成本太高。中方态度明确:“你可以设墙,但别想封死门。”这次会谈,技术合作与出口管制,必是焦点。
第三,芬太尼与禁毒合作。特朗普把芬太尼危机归咎于中国,可事实上,大部分芬太尼前体来自墨西哥和印度,但美国仍拿此当“施压牌”。中方回应:“合作可以,但别当甩锅工具。”这次,可能谈出一个“联合监测机制”,但不会单方面背锅。
回顾过去一年,中美谈判的节奏,早已悄然逆转。过去,美国设定议题,中国被动应对;现在,中国掌握议题主导权,美国被迫跟进。

为啥?因为中国有了更多“筹码”。制造业全链优势,全球离不开;稀土、新能源、半导体自主突破,反制工具更多;外部干扰减少,战略空间更大。
而美国呢?内外交困,俄乌冲突烧钱,援助快断;中东局势紧张,伊朗、也门轮番上场;委内瑞拉问题没解决;国内罢工、抗议不断,经济压力山大。
这场会谈,会出结果吗?大概率不会立刻出“大成果”,因为这本就是“铺垫战”,真正重头戏在下周的APEC峰会。届时,如果双方能达成阶段性协议,特朗普就有“政绩”可吹;中国则赢得战略时间与空间。但若谈崩,关税战重启,全球震荡,谁也别想好过。



牲产队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