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回应“绿线门”,才是OPPO最“本分”的公关策略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要绿厂,不要绿线!
最近一年多,有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相继发文称,自己的OPPO手机无缘无故地出现了贯穿屏幕的绿线问题。
并且据网友粗略统计,该问题不仅出现在OPPO的Reno系列,以及(子品牌)一加等部分型号的部分手机上,同时还在OPPO冲击高端的Find X系列方面也有所涉及,主要集中于Find X2、X3、X5系列……
那么经常修手机的朋友都知道,手机屏幕出现绿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系统软件问题,也可能是硬件故障。特别是硬件故障,手机跌落或弯折、屏幕液晶层老化、进水、主板显示芯片故障等,都可能导致屏幕绿线。
这也是所有手机都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所以,在品牌官方没有正式回应之前,对于此次OPPO绿线问题的成因,以及具体哪些型号的手机有问题的可信性,我们不宜贸然下定论,让子弹飞一会儿。
现在引人关注的是售后服务方面。
虽然OPPO方面对《国际金融报》等媒体回应:“OPPO对于存在该屏幕线条问题的设备,对购机4年内的提供免费更换屏幕服务;对购机超4年的,仍然提供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换屏政策。”
但仍不少消费者声音表示,部分OPPO售后中心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完全统一。比如有的消费者在承诺的四年保质期内,就可以直接免费换屏;有的却还需要提供发票、手机包装盒等完整的购机凭证才能换;有的换屏前还需要花检测费……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以谁说的为准呢?
所以鉴于此,现在OPPO与其让各种谣言满天飞,不如早点站出来正式回应,以破解舆论市场的种种猜测,这可能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公关策略。
等OPPO一个正式的官宣回应
注意到,现在OPPO针对绿线门事件,已经向部分媒体做出了有关售后解决的回应,但是面向公众消费者的、针对手机屏幕绿线成因的官方正式回应,却迟迟不见踪影。
这可能是品牌想要冷处理的应对策略,在双十一这么一个节点,这么处理是正确的。
但是正确的背后意味着牺牲,尤其是从当前舆论市场的表现来看,这恐怕远远不够。
毕竟,品牌官方站出来回应,要远比借他人之口转述出来的更具权威性,更能够以正视听。
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认,就整改。以积极的态度,去安抚住更大范围的消费者担忧。
而且在短视频时代,绿线门,品牌也不可能完全捂住,冷处理的效果一定是有限的。就像现在,有官媒都下场关注了,你品牌不还得回应?
所以,正式回应,才应该是OPPO最本分的公关策略。
其实说起公关,OPPO“绿线门”事件发展到现在,暴露出的也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服务问题了,更是品牌在危机响应中“公关思维”的瑕疵。
毕竟,一方面OPPO的绿线问题不是在某个时间点集中爆发的“急性病”,而是在过去一两年里持续发酵、最终溃破的“慢性溃疡”。
那么从公关视角看,当首批“绿线”问题手机零星出现,技术部查明原因后,如果是产品硬件缺陷的问题,是不是就需要从对应的系列出货量,提前预判后续的舆论风险了?
如果规模基数较大,那么是不是还可以主动发起用户关怀计划,提前告知风险并提供免费检修,用最小的成本将危机扼杀于摇篮,甚至反向塑造出一个“贴心负责”的品牌形象?
但显然,在这场风波中,OPPO并的“舆情防控”前置意识尚待进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舆论的汇集和社交媒体们的放大,“绿线门”演变为公众事件后,OPPO最大的槽点出现了:持续的不正式回应策略。
要知道,舆论是块高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
比如此前,OPPO“沉默”所带来的信息真空地带,一度被万千消费者们对产品的猜测、不信任,对品牌的各种后悔、愤怒等情绪填满了。
结果就是舆论开始像不受控制的洪水一样,真相与谣言泥沙俱下。
以至于现在,就连我一个OPPO老粉都开始担忧了起来。看着今年4月份刚买的Find X8心里直犯嘀咕:我这台有没有问题?会不会也不耐用?
所以,我作为一个OPPO产品的粉丝,一个用户的角度立场来看,在当前双11的关键节点上,OPPO需要一场有力的正式回应,来让OPPO机主们安心。
官宣回应以正视听,既防止舆论继续深挖瞎猜,也让事件重新聚焦到如何彻底解决问题上。
“绿线门”的危与机
其实,从一个品牌公关的视角看,OPPO绿线门这事儿并非无法挽救,核心就一句话:用眼前利益,换长远市场。
从主动定义事件,到超预期解决,再到价值重塑。
首先找到问题,假如绿线的成因就是网传的三星屏幕问题,那么OPPO不就和消费者们站到一起吗?不是我OPPO核心技术出了问题,是供应商出了问题。
大家都是受害者,但我品牌愿意为你负责。这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缓解用户们的对抗情绪,把矛头从品牌诚信引向共同解决问题上?
接下来,OPPO如果能提供超预期解决方案,化成本为投资。
某种程度上,现在OPPO回应的售后服务方案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解决了屏幕问题,但却可能没有留住人心。
所以从长远来看,现在OPPO的补偿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无论是否过保,一律免费更换,并对已付费用户全额退款。同时,还可对受影响的老用户提供换购新机的特别补贴。
如果是这种售后服务态度,那么现在OPPO用户还会有不满吗?恐怕不仅不会,而是会瞬间化身成品牌的忠实粉丝,并自来水地向身边亲朋好友们推荐OPPO。那么现在Find X9的销量是不是也能借此再上一个台阶?
毕竟,这笔巨大的“开销”,在公关思维下已经变成了一次高效的“品牌投资”。
它直接证明了OPPO对产品“耐用性”的承诺是言行一致的,其效果自然远胜于千万次广告轰炸。
当然,如果品牌还想更进一步,公关就可以借势价值重塑,以“海尔砸冰箱”式的操作将危机转化为品牌资产。
比如OPPO完全可以举办一场“品质见证”发布会:宣布新的“品质护航计划”,将长质保理念制度化。并效仿当年海尔砸掉价值巨大,但却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奥康当众烧毁假冒伪劣的皮鞋那样,将回收的问题屏幕公开、环保地销毁。
这一极具冲击性的画面,是能够化危为机,帮OPPO贴上永久的品牌质量标签的。
但为什么现在OPPO没有做到?核心还是公关部话语权的问题,好的公关策略,是需要企业来支撑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们都是以财务/管理思维为主,精于计算“有形账”。
它们关注的是现在:为所有“绿线门”用户免费换屏的直接成本是多少?会如何影响本季度的利润率?
所以,决策更倾向于“个案处理,控制成本”。
但公关思维不同,它算的是“无形账”,关注的是当下及未来:品牌信任的价值是多少?用户口碑的影响是多大?
乍一看有点虚头巴脑,但高端品牌的建立,却正依赖于这些无形但可感知的资产。
这也是所有公司的公关、品牌难题,企业走稳高端化,靠的不光是公关,而是整个集团之力,但是一旦出问题,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公关部。
OPPO需要下一个“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说实话,在品牌冲高关键期,突然曝出这么一档子“绿线门”风波,属实是让人惋惜,尤其是像我一样OPPO的粉丝们。
特别是现在,国内手机行业人人都想冲高端,所以品牌任何短板都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被无限放大,从而成为冲高路上的绊脚石。
更不用说OPPO在这方面,本就已经有点慢了一步。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 Market Pulse和天眼查APP数据,今年1—7月,在国内4000元到6000元价格段(不含苹果)市场份额中,华为占34.3%、小米占23.9%,vivo占16.9%,OPPO排第四位,为12.0%。
整体表现来看,OPOO处于第四。
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关键之一或许在于:OPPO缺一个可以承载高端化想象力的品牌标签。
苹果就不说了,现在稳定高端市场宝座的华为,有麒麟芯片、鸿蒙系统和三折叠手机等一系列硬科技标签,最关键的是华为品牌力强,赋能车企都能让国产车卖到百万级档位。
次一档的,小米有澎湃系统、玄戒芯片,以及人车家生态系统,小米汽车虽然当下褒贬不一,但是做性能车,对于手机品牌而言,整体是拉升的。
荣耀有阿尔法(AI)战略,以及拥有自进化能力的AI智能体YOYO,荣耀当下的重中之重就是押宝AI,品牌认知层面,标签越贴越紧。
至于昔日好友,vivo则是有四大蓝科技(蓝晶芯片、蓝图影像、蓝海续航、蓝河操作系统),同时还有独一无二的“蓝厂配天玑,越用越牛*”的消费者口碑……
相比之下,OPPO的优势标签是什么?
过去是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闪充技术与“耐用省心”的口碑圈粉无数。
至于现在最有可能的就是影像方面,比如OPPO Find X9 Pro打出的万元以内最值得购买的“相机”的旗号。
这确实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只不过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现在联名的哈苏影像的风头,似乎总要大OPPO一截。
OPPO的创始人陈明永就曾表示,“OPPO希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除了打造更加优秀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的研发”。
但非常遗憾的是,此前,OPPO也曾砸钱超百亿推出了针对芯片、软件工程和云服务的“马里亚纳”“潘塔纳尔”和“安第斯”三大计划,结果在交出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后,整体就逐渐失去了声量。
旗下的芯片公司哲库科技也在后来被注销解散,似乎宣告着这一次科技尝试的无疾而终……
虽然我们不确定OPPO当年消耗了多少资源,以至于在后来的科技创新路上出现了分化,但是,如果OPPO可以锚定一两个关键领域,然后集中力量去寻求创新突破、建立技术壁垒,那么是不是也有可能快速追赶上来?
毕竟,OPPO的基本盘还在,OPPO的粉丝们也在,也就还有试错的机会,只要品牌不下市场牌桌,未来永远都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