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要账不容易
源源不断的政府补助再次拉科大讯飞一把,也让这家AI巨头在今年三季度重新实现扭亏为盈。近日,科大讯飞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期内,科大讯飞营收60.78亿,同比增长10%,连续多个季度实现双位数营收增长。不过,增收不盈利的命题也一直困扰着科大讯飞。今年三季度,该公司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2.40%,扭亏为盈。
盈利表现气势如虹的背后,关键推力,则来自政府端高达1.8亿的补贴大手。事实上,在今年前三季度乃至更长时间里,支撑起科大讯飞盈亏的关键因素,仍是外部补贴。这对于经历数次技术周期,不断拥抱各类风口,尤其2023年起在AI浪潮中强劲乘势而上的科大讯飞来说,要真正回答好商业化这个老大难的命题,现在看来,仍需往后继续推延。
一、距离内循环盈利,还有多远?
2023年中,率先拥抱全球AI浪潮的科大讯飞市值一度逼近2000亿高点,只是到了现在,这家公司的市值开始在1000亿上下起伏。资本市场热情的爆发与消退,与科大讯飞数年来难以根治的数个难题直接相关。其中,增收难盈利、利润多依靠政府补贴,是市场对科大讯飞的连年来的持续追问。
并且,进入2025年,科大讯飞以上现象似乎更为突出。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169.89亿,同比增长14.41%,整体表现不错,摆脱了前些年营收相对停滞的症结。就单季度来看,科大讯飞三季度营收60.78亿,连续12个季度保持10%以上增速,已经有二次腾飞的架势。加上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净亏损大幅收窄80.6%至6667万元。尤其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单季净利润达到了1.72亿,若单看增长幅度,该季度科大讯飞净利润增速同比增长202.4%,创下2023年以来单季盈利新高。
可一旦透视盈利根源,就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今年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取得1.81亿元政府补助,直接覆盖了公司亏损。前三季度,科大讯飞也累计获得2.68亿元政府补贴。这也意味着,若抛开以上真金白银的政府端输血,科大讯飞起码在2025年盈利表现上,仍难实现自洽。财务侧依托于补贴持续输血已成为科大讯飞这些年的常态。2024年,科大讯飞全年实现营收233.43亿,同比增长18.79%,增速较此前两年大幅提升。
不过,科大讯飞在盈利方面的表现依旧不尽如人意,同年净利润5.6亿元,同比下降14.78%,与2021年公司盈利巅峰时期的15亿元净利润相去甚远。值得注意的是,科大讯飞从2022年到2024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47.31亿元,40.39亿元和41.86亿元,营收占比达到20%左右。并且,若扣除相应政府补助后,科大讯飞实际上已连续多年亏损。研发端成本连续投入,一方面既是科大讯飞能够穿越数个周期、还能始终屹立不倒的底气,另一方面,研发支出也是一种中性投入,起码仍是目前阶段科大讯飞成本侧不容忽视一大压力来源。
数据显示,科大讯飞研发费用累计已超过200亿,仅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就达到45.8亿元,总营收占比接近20%。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研发累计投入31.88亿元,占总营收的18.8%。好消息是,科大讯飞的自我造血能力也在今年得到了一定改善。今年第三季度,科大讯飞经营性现金流净额8.95亿元,同比增长25.19%,快过同期营收增速。前三季度累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23亿元,同比增长114.94%,也大幅领跑营收增速。可从整体来看,考虑到成本侧压力始终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科大讯飞距离实现良性的盈利内循环,或许仍需时间。
二、多元与失焦
自创立以来,科大讯飞从to G、to B、再到to C,这家公司多元化的业务,对盈利场景丰富且相对积极的探索,曾让不少人在过去一定阶段,看好科大讯飞的可能存在的盈利能力。只不过,由于业务侧复杂且特殊的组成,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大讯飞的成本管控上难度较大,并且难言优秀,也让公司实现纯粹的内驱盈利仍有距离。
如何缩短距离成了一个关键拷问。到了2023年,乘上AI风口浪潮的科大讯飞迎来了热度与聚光灯的延续,也被当成公司商业化破局的关键因素。
然而,技术比拼上必须进行的大额成本投入,这既决定了一家公司硬实力高度,也直接给予了科大讯飞财务上抹不开的压力。从2020-2024年,科大讯飞研发费用从22.11亿元持续上升到38.92亿元,研发费用率稳定在16%左右,是一笔难以绕开的巨大开支。
并且,虽然多年来已经摸索出的丰富业务场景,在G、B、C端都有涉足的科大讯飞,其丰富的业务可让大模型赋能,具有更多尝试、更快落地的机会,尤其从2023年后,在AI+赋能作用下,科大讯飞多元化业务营收增速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更多试错成本,加上不同业务的推广势必耗费更多资源,也成为左右公司盈利的又一关键因素。
事实上,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的销售费用达到32.27亿,同比增长达到26.38%,也远远高于同期营收增速。持续提升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也将科大讯飞的盈利空间步步压缩。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销售费用叠加研发费用已经累计达64亿,占据公司总营收37%左右,费用增速也远远超过同期营收增速。甘蔗没有两头甜。为了占据AI潮头,去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掉队,代价显现在成本上,就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支出。并且,考虑到科大讯飞目前主要业务表现,现阶段要实现良性的商业化运转,难度也在加大。
例如,科大讯飞两大体量较大的业务智慧教育与开放平台,占比公司营收超过一半。除了常年稳定在50%左右毛利率的智慧教育业务表现相对稳定,科大讯飞的平台业务毛利率则不算优秀,波动较大。数据显示,近些年科大讯飞开放平台业务,整体毛利率呈现出较大水平下滑,从2022年-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15%、25.55%、16.51%、16.58%,整体处于一个缓慢下滑趋势。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也让AI赋能下的商业化落地,成为科大讯飞全新的难题。相较于其他竞对者,科大讯飞有着更为纵深的范围,业务涉及教育领域、智慧城市、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运营商、智慧汽车、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多个板块。
如此跨度,除了成本侧引发的压力外,在品牌效应上,也会带来影响。例如,G 、B、 C三端,科大讯飞面对的客群和用户群体跨度较大,这也难免导致,每一类的客户群体对科大讯飞的认知程度均有不同,整体品牌力也逐步分散。事实上,如果不是2023年AI浪潮助推科大讯飞,宽泛乃至失焦的业务构成,就在2022-2023年导致科大讯飞收入增长几乎停滞,利润大幅下降。因此,近些年由于追逐热点,品牌不聚焦,业务分散,也引发对科大讯飞“炒题材从不缺席,看业绩从不兑现”的尖锐议论。三、科大讯飞,要钱不容易
好消息是,凭借更具说服力的“国家队”身份,加上这些年科研上持续投入形成的硬实力,科大讯飞在大模型商业化竞赛中,已经具有了极大的优势。
今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数量和金额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其中,第三季度科大讯飞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金额5.45亿元,是第二名至第五名总和的1.88倍。并且,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在今年前三季度开发者数量高速增长,新增开发者数量超过122万,其中大模型开发者新增69万,行业生态建设迅速。
不过,大客户带来更大规模订单的同时,也会在交易关系中,有着更大的话语权,其中就包括账期回款。由于科大讯飞业务范畴主要围绕G端与B端驱动,较长的回款周期,也直接带给了科大讯飞财务侧常年压力。
事实上,已经达成交易却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账的应收账款,往往是国内部分对大客户有极大依赖的科技公司,一个难以绕开也持续存在的痛点。甚至,在不少公司财报风险提示一项,往往有专门一项关于应收账款。从这点上说,与现金流密切相关的应收账款,一直与公司现金流的健康程度密切挂钩,无疑是公司的血脉,一旦流转不畅,应收账款收回滞后,周期拉长,将对公司发展带来关键影响。科大讯飞也概莫能外。2020年到2025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从57.33亿一路上升到159亿,是公司财务侧一个不容忽视的压力。
要钱催收不容易,各行各业都是一份苦差事,尤其当面对客户还是G与B端客户时,难度也会极大提升。尽管,科大讯飞在2025年上半年创新优化了清欠机制,回款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转,实现销售回款超过百亿。
此前的10月2日,就2-5年的应收账款G端与B端的占比是多少的问题,科大讯飞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2025年上半年度,公司应收账款中政府、金融机构及运营商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占比达80%以上,客户质量较好,经营保持良好安全边际。
不过,科大讯飞以上业务模式与用户范畴的存在,从根源上,就决定了以上业务回款周期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当未来势必面临更激烈AI竞赛时,起码在财务层面将会对科大讯飞产生持续的拷问。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科大讯飞流动资产合计249.15亿元,流动负债合计167.8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三季度发布前的两个月,或许出于流动性角度考虑,科大讯飞就发布公告,计划募资40亿元用于星火教育大模型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