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杨振宁先生逝世,我好歹也是物理科班出身,不写点什么实在不合适。

首先在科学上,我们必须高度肯定杨振宁的理论贡献。他不仅是当代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更是整个现代物理学框架的重要奠基人。杨的科学贡献很多,篇幅所限仅列举两条:

🔺 1953年,杨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 开创性地将阿贝尔群的规范理论概念拓展到非阿贝尔群。该理论不仅为强相互作用提供了解释,而且被后续研究证明在电弱统一和量子色动力学的表述方面也取得了成功。杨的工作构成了人们理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为整个粒子物理学界绘制了一张寻宝图。

毫不夸张地说,仅凭这一项,杨振宁便足以在物理学家中稳居最顶尖的行列。不少西方物理学同行甚至认为,杨对粒子物理学统一的贡献可以比肩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00

🔺 1956年,杨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解开了困扰物理界多年的「τ–θ难题」。所谓宇称守恒,通俗来讲就是说自然规律经过镜像反转之后应当依然成立,这符合大部分人的直觉,也是当时物理学界的普遍信仰。杨和李大胆地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不成立,也就是说大自然是有「手性」的,镜子中的那个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500

该理论在提出后的几个月就得到了实验的证实,杨和李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彼时的杨还是中国国籍。

大多数科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提出哪怕一个像样的理论,杨在30多岁就提出了多个划时代的理论,并且有幸在有生之年得到证实。得道如此,夫复何求?

500

在社会和政治层面,杨振宁对祖国的发展长期保持着好奇和关切。

早在小时候,他的父亲杨武之就教他唱:「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40年代杨振宁考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父亲则留在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此后父子长期天各一方。1957年在日内瓦别离时,父亲写了两行字送给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这句话杨振宁几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

500

1971年4月中美外交开始解冻。当年夏天,杨就登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成了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知名美籍华人学者。在此行中,杨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好友邓稼先(邓稼先当年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就是杨帮忙申请的),而且首次了解到中国原子弹的主要研发工作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令他激动到去厕所抹眼泪。

重返美国后,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面对「保钓」学生发表了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介绍了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他激动地说:「我发觉今天的中国是完全地改变了,和二十六年前我所认识的中国已完全不同。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一点,就是:『精神』。」在演讲的最后,杨引用了一句伟人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以表达他对中国人民昂扬斗志的深切敬意。

500

1973年,杨再次来华访问,试探性地提出想要见见毛主席,没想到得到了后者的亲切接待。两人在中南海畅谈了一个多小时,从革命诗词谈到了「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哲学问题。毛主席对杨的评价是:「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这一概括非常精准。

500

1975年,杨向周恩来建议中国引进和翻译美国著名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即现在的《环球科学》),以了解世界科学界的最新动向。1981年,杨在纽约石溪分校设立奖学金,用于支持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1986年,杨应数学家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数学物理研究工作。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有人批评他未如邓稼先那样在最艰苦的年代回国效力,这是不懂「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杨的长项是高度理论化的硬科学工作,其成果不仅在当时无法对我国军事技术和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甚至在可见的未来都不一定能转化成切实影响世俗生活的应用,实为「无用之学」。

500

杨的贡献不在用,而是扩展了人类认知的界限,正所谓「为天地立心」。这样的工作本身已经超越了地理和国别。一个致力于在思想最高处攀登的人,理应在最适合思考的环境中工作。杨在精力最充沛的年华选择了适合他的研究环境,无可非议。

如果非要给他的成果赋予一些政治意义,我们也许可以说杨振宁证明了中国人完全能够在最抽象、最深刻的理论科学领域中登顶。他用自己的实力打破了数年来「中国人不擅纯科学」的刻板印象。用杨本人的话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晚年的杨振宁选择回到祖国,在中国各大学的讲台上继续讲授量子力学与规范场论,启发更多的后来者。我尝看杨的讲座视频,其人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仍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眼神中闪烁着少年求索者的光芒——这是对真理的热爱从未老去的证明。

500

杨振宁先生终其一生以格物穷理为志,并且始终不忘故土,生于斯亦归于斯。这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应当被我们铭记。

《礼记》云:「狐死正丘首,仁也。」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