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瞰IPO | 五成收入依赖关联方,电科蓝天经营独立性引关注
《星岛》见习记者 屈慧 深圳报道
中国航天的加速发展,带动一批产业链企业成长,A 股有望迎来一家新的 “央字头” 航天供应链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旗下专研宇航电源的子公司——中电科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电科蓝天”)于今年 6 月28日向上交所提交 IPO 申请,并于9月24日完成首轮问询,就业务独立性、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问题答复了上交所。
9月30日,上交所官网发行上市栏目显示,电科蓝天因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IPO审核状态显示为“中止”。
募资 15 亿元,扩大宇航电源产能
电科蓝天主营宇航电源、特种电源、新能源应用及服务,产品应用覆盖深海(水下 1 公里)至深空(距地球 2.25 亿公里)领域。
其中,宇航电源2024年贡献六成以上收入,是电科蓝天核心业务板块。当年,其在中国宇航电源产品市场的覆盖率达到50% 以上。
电科蓝天是中国宇航电源核心供应商,产品已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天舟系列飞船、空间站 “天和” 核心舱、“问天”/“梦天” 实验舱、北斗导航、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探火工程、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重大工程。
特种电源是电科蓝天第二大业务板块,其特种锂电池产品应用于国防军工和特种工业领域,包括单兵携行装备、特种车辆、水中装备、无人机、AGV等方面。
新能源应用及服务业务则是电科蓝天最接近民用市场的板块,主要布局微电网、储能等场景,子公司蓝天太阳还在南极泰山站建成了风光燃储互补智能微电网。
此次 IPO募资投向,电科蓝天主要聚焦宇航电源业务扩产,计划募资的 15 亿元,将全部投入 “宇航电源系统产业化(一期)建设项目”。
据《星岛》记者查询招股书,该项目选址天津滨海高新区,总投资额 19.95 亿元,占地 288 亩,规划建设太阳电池器件、太阳电池阵组装、电源控制系统、商业航天电源系统、临近空间电源系统总装、电源检测等多条产线。
化解同业竞争,切割光伏业务重创营收
据电科蓝天招股书披露,其三年业绩轨迹,呈现一幅充满矛盾的增长曲线。
2022-2024年,该公司营收分别为25.21亿元、35.24亿元、31.27亿元,为“先增后降”波动;归母净利润对应为2.09亿元、1.89亿元、3.38亿元。经历2023年下滑9.57%后,2024年突然暴增78.83%。
这种财务 “过山车” 源于业务结构的剧烈调整,收入与利润完全相悖的走向,指向电科蓝天做出的同业竞争处理动作——收缩低利润率但高营收的光伏业务。
此前,电科蓝天在光伏电站业务与中国电科体系内的红太阳新能源、嘉科新能源存在同业竞争,在锂氟化碳电池产品上,则与中国电科第十八研究所(简称“十八所”)有同业竞争。
为顺利推进IPO,电科蓝天给出“壮士断腕”方案。
即不再新增光伏电站工程建设项目,锂氟化碳电池业务仅保留存量项目收尾。
此外,今年4月,中国电科也将红太阳新能源控制权转让出去,进一步增强合规性。
电科蓝天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新能源应用及服务板块收入14.9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42.37%,推动营收创历史新高;2024 年,同业竞争调整后,板块收入“砍半”至 6.6 亿元,占比仅剩21.13%。
五成收入依赖大股东,经营独立性存疑
电科蓝天在招股书中称 “具备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但财务数据却反映其高度依赖关联方:2024年31.27亿元营收中,16.51亿元来自关联交易,占比达52.79%,较2023年的47.52%进一步攀升。
关联交易的核心指向十八所。
实际上,电科蓝天的前身就是十八所下属企业,自1992成立至今,经股份混改及多次增资后,公司成为中国电科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电科蓝天承继了十八所的宇航电源业务,主要的管理团队和科研力量也来自十八所。
截至招股书披露日,中国电科、十八所、中电科投资共计持有电科蓝天68.47%股份;电科蓝天员工持股平台(景鸿瑞和)与十八所员工持股平台(景源瑞和)共持股16.03%;剩余15.49% 股份由外部大型产业基金及金融机构持有。
十八所既是电科蓝天最大收入来源,也是最重要供应商:2022-2024年,公司向关联方采购额分别为5.03亿元、5.05亿元、6.36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分别为 26.53%、18.17%、27.54%。
在业务上,电科蓝天对十八所依赖极大,这从庞大的“转售业务”体量即可窥见端倪——2024年有8.60亿元收入是靠十八所转售产品。
招股书中解释称,转售业务发生主要是因为载人航天重大工程或军方等特定客户的特殊性,因供应商审批周期长,需要通过十八所进行转签合同。
据电科蓝天回复上交所问询函,转签情况现已有所改善,2024年签署的合同金额合计约44亿元,其中42亿元为直签,直签比例由2023年的60%提升到95%。
业内人士表示,关联交易向来是交易所IPO审核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公司业务独立性、业绩真实性及内控有效性。此前,已有多家企业因关联交易占比高、同业竞争整改不彻底止步问询阶段,典型如中国电科旗下的思仪科技。电科蓝天能否突破这一 “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