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出征仓促上阵,他们就这样进入了抗美援朝战场
1950年10月23日7时30分,一声汽笛长鸣之后,运载三万余名军人及武器装备的先头军列从天津北站紧急发车,奔向辽宁安东。站台上,临时组建的天津铁路局特别调度小组成员和天津警备区后勤部门领导深深喘了一口气——殊不知,一天前,他们还在为筹措车皮东奔西跑,而急得冒火的部队领导冲着后勤部门的人吼道:“老子要杀你的头”。行进的列车内,人员归建、部队重组、调整装备、发放枪支以及战斗动员工作一并在进行…….。
这是七十五年前,被编入首批入朝志愿军序列的第66军紧急出征的真实写照。
时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和华北军区党委书记的杨成武在回忆录中写道:“打电话交代任务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按要求第二天八点以前全部开拔,只有十几个小时。当时各部队的指战员们还在稻田收割打场,按照登车时间、地点,有的部队连回营房都来不及……”。然而,这支传承华北“老八路”红色基因的英雄部队,紧急受命,迅速集结,以如此短促的时间,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限定时间内满员出征,奔赴战场,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七十五年后,当人们知晓这一困难重重、充满艰辛且颇具传奇的出征过程时,无不赞叹第66军将士们的优良素质和战斗精神,对首批出国作战志愿军中这个“不太起眼”部队的敬佩心和关切感油然而生。
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快速集结紧急出征
第66军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冀晋兵团,1949年春改为华北第3兵团第1纵队。在解放战争中转战石家庄、平汉铁路北段、察南绥东、绥远、张家口以及太原等地,参加了涞水、察南绥东、平津以及太原等重大战役。解放战争结束后,第66军移防平津,担负着守卫渤海湾地区和祖国首都的重任。
1950年3月,第66军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开展整编和复转工作,3,600多名指战员解甲归田,或走上其它的生产建设岗位。同时,大部分部队陆续在天津、塘沽转入垦荒生产,种植了2.7万多亩水稻和近3.5万亩大麦、高梁、玉米等早田作物,还承接了开挖新开河、新引河、注南河、石碑河、子牙河、沧县水运渠等九项水利工程以及筑路修道任务。
需指出的是,编制变动致使部队间调出和调入频繁,加上复转人员数量相当大,对部队的战备、训练和稳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担负垦荒生产任务的部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部分基层连队甚至连早操都不出了。
进行农垦生产的解放军指战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介入朝鲜内战并公然入侵中国台湾海峡。两个多月后,美军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实施登陆,朝鲜战局发生逆转。其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疯狂北进,中国的主权、尊严以及东北边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出兵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10月19日黄昏,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先头两个军开始秘密渡过鸭绿江。10月20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为防敌人海上登陆,尽快将66军调到安东、新义州一带来”的建议,毛泽东与朱德商榷后做出决定:“第66军编入志愿军序列,即刻开赴安东”。
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先头部队秘密渡过鸭绿江
10月22日17时至18时,分散在天津、塘沽间之小站、葛清一带多个农场收割稻谷的第66军各部队,突然接到23日紧急出征的命令。此刻,按照集结时间和地点,准备时间多则十多个小时,少则四五个小时,战前准备既过于仓促也显得忙乱。然而,第196师指战员放下农具拿起武器,不到5个小时即离开驻地。第197师590团23日上午还在稻田里忙于收割,下午就赶到天津军粮城车站集结。第198师594团的指战员连身上沾满稻田灰尘、河沟泥巴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登上了火车。
1950年10月25日14时,作为先头部队的第196师开始渡过鸭绿江。当夜,第66军部队全部进入朝鲜战场,在限定的时间内很好地完成了快速集结、紧急出征和即刻上阵的艰巨任务,显现出该军过硬的战斗作风、出色的政治工作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在临战准备时间为零的情况下走向战场
查阅有关首批入朝作战志愿军部队的战史、回忆录和文章等资料,似乎有这样一种感觉,中央军委急令第66军入朝作战的主要意图,是弥补东北边防军第39军东进后形成的新义州、定州防卫空隙,防止敌军从海上登陆,保卫交通运输线。而此时,驻扎天津的第66军既是华北地区最东边的部队,距离朝鲜比较近;也是没有剿匪作战任务且从事农垦生产的部队,人员比较齐整。虽然入朝准备时间很短促,但作为战役预备队,担负警戒、佯攻以及配合之类的任务还是可以的。就这样,未被纳入预备入朝部队的第66军被紧急调到安东。很显然,由于没时间进行入朝作战必要的心理、体能、战术、装备以及物资准备,致使仓促上阵的第66军在朝鲜战场的初期表现不是那么亮眼。
首批入朝作战志愿军急行军赶赴预设战场
简言之,志愿军第66军紧急出征朝鲜的临战准备工作,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一是时间紧迫。从接到紧急出征命令到全员登车出发不足15个小时,以至于入朝动员、战斗编组、武器弹药调配与分发以及枪械擦拭、检修甚至射击训练都是在行进的列车中进行的。据军史记载,志愿军第66军196师先行渡江前,还都换上了朝鲜人民军的服装,而随后的197师和198师已来不及换装,指战员们身穿五Ο式军服跨入了朝鲜国土。
二是装备紧缺。由于长时间承担农垦生产任务,许多部队将武器装备封存入库,必要的维护、补缺、调配以及换装工作也未能按期进行。待出征前启封时才发现,一些重武器如火炮需要修理不能随行,多种口径的枪械和弹药需要进行调配,通信装备只有少量电话可用。
三是武器落后。美国陆军军事历史档案馆解密的朝鲜战争史料对志愿军武器有这样一个评价:“虽然志愿军第13集团军名义兵力为23万人,但其真正可投入战斗中的实际兵力可能低至15万人。例如,志愿军第66军参战时每个师只有6,600人,而不是10,000人。每三名士兵也只有一支枪支可用,其余的则被用作手榴弹投掷者。大部分轻武器都是内战期间缴获国民党军的,如汤普森冲锋枪、M-1加兰德步枪、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火箭筒和M-2迫击炮。由于没有榴弹炮,迫击炮是他们唯一可用的支援火炮”。事实上,志愿军第66军各部队配备的枪支可谓“万国”造——美制、苏制、德制、日制以及旧中国制造的都有,而且自动枪支不足二分之一。
四是保障困难。志愿军第66军3万余人在极短的时间内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战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人要吃饭,马要草料,弹药要补充,伤病员需要救治和后送……。可想而知,后勤保障工作的困难该有多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临战准备不足、武器装备落后、物资供应短缺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勇猛果敢,越战越强,拼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涌现出一批战斗英雄和模范群体。
在不熟悉战场和敌情的情况下遭遇强敌
10月25日下午,志愿军第66军先头部队从安东渡口前往朝鲜新义州、铁山一带阻击西线之敌。10月29日,由于战场局势骤变,第66军奉志司命令急行军赶赴车辇馆、枇岘一带,阻击来自定州、宜川向新义州冒进的英军第27旅和从龟城向北进攻的美步兵第24师。10月31日,第196师587团与英军第27旅相遇并交战。11月1日晚间,第197师590团将美步兵第24师第5团阻于大安洞以南地区。由此,志愿军第66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了首次交锋,给予气焰嚣张、势头狂妄的冒进之敌以迎头痛击。
志愿军第66军指战员阻击分兵冒进之敌
关于美军和英军战斗力的情况,军事科学院编写的《抗美援朝战争史》是这样评价的:“美国陆军武器装备高度现代化,每个步兵师拥有各种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各种炮959门,包括榴弹炮72门、直射炮(山炮、野炮、无坐力炮)120门、迫击炮160门、高射炮64门、火箭筒543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含坦克炮)330余门。……每师还有联络飞机12架、各种汽车3,800余辆,各型无线电收发信机1,688部、密码机145部,甚至每个排都配有无线和有线电话。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部队的装备与美军相差无几。……参战部队具有丰富的现代化作战经验,军官均经过各级军事院校培训,高、中级军官都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也经过正规化训练,军事技术比较熟练”。
相形之下,首批入朝的志愿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每个军拥有各种火炮520余门,包括直射炮108门、迫击炮333门、火箭筒81具,没有榴弹炮和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90余门,还不如美军一个步兵师的火炮多。此外,每个军只有无线电收发信机69部、有线电话机375部,与美军步兵师的同类装备差距悬殊。就运输能力而言,每个军入朝时临配的约100辆汽车,在数量上与美军步兵师至少相差30倍。
对于仓促上阵即与强敌交战的志愿军第66军来说,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要严重。在首批入朝作战的六个军中,第66军不但人数最少,火炮数量也是最少的,轻武器差且数量还不够。由于时间仓促,紧急出征时军部只携带了1部电台、12名电话员和5拐子被复线……。此外,还面临着地形不熟、道路不畅、语言不通以及情报匮乏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完善的军用地图,每个团只配属了一名翻译人员,对美军作战模式、特点和规律的了解十分有限。
然而,就是在这种异常艰难、极不对称的条件下,志愿军第66军全体指战员不畏难不畏敌不畏战,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敢于和强敌展开近战和夜战,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通过首战摸索、磨炼和总结以劣势武器同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的战法、经验和教训,增强战胜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信心,为在之后的第二次至第四次战役中越战越强,“打得一次比一次好”,奠定了坚实的致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