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系老将空降!3万亿华夏基金的"双重变革"藏着哪些野心?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历经二十余年深耕,国内公募行业"老十家"代表华夏基金迎来发展新节点。随着原董事长张佑君卸任、中信系老将邹迎光接任董事长,公司自主培养的核心高管李一梅升任副董事长,华夏基金正式开启"邹李配"治理新阶段。此次管理层平稳交接,叠加此前股权结构优化与持续稳健的经营业绩,为这家管理规模突破3万亿元的资管巨头注入新活力,其在行业变革中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发展备受市场瞩目。
作为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先行者,华夏基金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站在行业发展前沿,凭借全面的产品布局与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逐步成长为行业标杆企业。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28512.37亿元,连同子公司在内的合计管理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30345亿元,持续稳居行业前列。在市场波动加剧、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样的规模体量不仅是投资者对公司投研实力的认可,更是其长期稳健经营的有力佐证。
此次管理层调整,被业内视作华夏基金优化治理结构、适配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新任董事长邹迎光堪称金融行业的"全能型老兵",近三十年的从业履历横跨多家头部金融机构,涵盖证券、基金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与管理智慧。从华夏证券的基层业务岗起步,到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领域的核心管理岗位,再到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的重要任职,邹迎光在固定收益、机构业务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将为华夏基金的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在跨机构、跨业务领域的管理经验,有望为公司整合资源、拓展业务边界带来新的思路。
与邹迎光的"跨界赋能"形成互补的是,新任副董事长李一梅作为华夏基金自主培养的核心高管,见证并参与了公司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基层岗位逐步晋升至核心管理层,李一梅在基金营销、市场拓展、公司运营等多个领域积累了全面的实战经验,是公司人才梯队建设的成功典范。自2018年出任总经理以来,她带领团队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客户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公司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此次"内部深耕+外部赋能"的管理组合,既保障了公司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又注入了新的管理理念与发展动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治理基础。
管理层调整前夕,华夏基金完成的股权结构优化,为公司发展清除了长期存在的不确定性。今年7月,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旗下机构通过股权转让获得华夏基金10%股权,使得公司股东结构调整为中信证券持股62.2%、加拿大迈凯希金融公司持股27.8%、卡塔尔控股持股10%。这一股权变动不仅解决了困扰公司多年的股权问题,更引入了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投资者。新股东的加入将为华夏基金带来国际化的资源与经验,助力公司拓展国际业务布局,提升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为其在全球资管市场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稳健的经营业绩是华夏基金新征程的重要底气。根据大股东中信证券披露的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42.58亿元,同比增长16.05%;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5.74%。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实现正增长,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产品布局方面,华夏基金在被动投资领域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共管理499只公募基金产品,其中非货币型基金488只,涵盖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等多种品类,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丰富的产品矩阵与持续的创新能力,使得公司在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核心优势。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华夏基金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缩影,也彰显了其坚守初心、深耕专业的经营理念。此次管理层与股权结构的双重优化,是公司应对行业变革、布局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邹迎光与李一梅组成的新领导团队带领下,华夏基金将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专业的投研能力、多元的股东资源以及完善的治理结构,持续深耕资产管理领域,在产品创新、风险防控、客户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未来,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持续增长、资管行业规范化发展的深入推进,华夏基金有望进一步发挥行业龙头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居民财富增值的同时,书写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市场期待,这家3万亿资管巨头能够在新的发展阶段持续引领行业潮流,为中国资管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