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稀土新产能10年、全供应链20年:美澳耗资85亿美元的稀土梦能圆吗?

500

500

500

500

500

.

10月20日,美国白宫举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会晤,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此会面,并签署了一项别有用心的关键矿产协议。从美澳双方政府公布的协议副本来看,该项目可谓野心勃勃,总投资高达85亿美元。稍有洞察力的人都能察觉,这份协议背后实则暗藏着“对抗中国”的真实企图。

​.

按照协议安排,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美澳两国将分别先期投入10亿美元,用于关键矿产的开采与加工。同时,双方还计划为关键矿产设定“价格底线”,妄图借此掌控关键矿产市场的发展走向。协议签署完毕后,特朗普显得异常兴奋,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甚至提前开启香槟救庆祝。面对记者,他更是毫不收敛地自夸道:“再过一年,我们将拥有海量的关键矿产和稀土,届时你们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此庞大的数量了。”特朗普发意思,就是稀土多到用不完。

.

然而,协议所引发的政治热度,难以掩盖产业现实的残酷。目前,全球92%的稀土加工环节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一产业格局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技术与体系壁垒,让美澳“与中国稀土脱钩”的图谋从一开始就陷入了重重困境。

.

稀土“脱钩”的首要障碍,在于美澳面临“有资源无产业” 的致命短板。澳大利亚虽拥有全球第四大稀土储量,有 89 个活跃稀土勘探项目,且吸引了全球 45% 的稀土勘探投资,但“挖矿”与“打造完整产业”完全是两码事。稀土产业的真正核心并不在于开采,而在于分离精炼。要从混合了十余种元素的矿石中提取纯度达99.99%的工业级稀土氧化物,需要进行上百次精密化学萃取,每一步都离不开专有设备、稳定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的协同配合。但澳大利亚本土并没有完整的化工工业基础。既没有大规模的冶炼设施,也缺乏经验丰富的化学工程师团队。其稀土领域的标杆企业莱纳斯公司,至今仍然要依赖马来西亚的加工厂来完成核心提炼环节,而且该公司的产量在全球所占份额极小。美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也面临着产业和技术的断层。自上世纪90年代将加工产能向外转移后,美国本土的冶炼厂纷纷倒闭,技术团队也随之解散。尽管在2012年10月,美国重新启动了最大的芒廷帕斯稀土矿,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稀土冶炼和分离技术体系,开采出来的矿土还是不得不送到中国进行加工。你说尴尬不尴尬?

.

与美澳情况截然不同,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占据92%的垄断地位,这一显著优势,源于数十年积累的技术壁垒与体系优势。首先,中国在专利方面打造了坚固的护城河。在全球439项独家萃取专利中,中国占据了极高的比例。2025年新增的稀土专利里,中国企业更是独占鳌头,占弊高达82%,而美国仅占7%。从徐光宪院士创立串级萃取理论实现技术突破,到如今形成覆盖17种稀土元素的全谱系生产能力,中国已构建起一套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技术体系。其次,是成本与效率的优势,中国稀土企业的提纯成本仅仅是欧美企业的三分之一,这一成本优势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压倒性的竞争力。而且,中国能够实现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全链条闭环生产。这种体系化的生产能力,让美澳的单点投资显得相形见绌。美澳在协议中承诺“六个月各投10亿美元”,然而,对于动辄需要数百亿元持续投入的产业链建设来说,10亿美元太小儿科了,不过是杯水车薪,实在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

除了前面提到的因素,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稀土领域推行“脱钩”计划,还面临着更为棘手的阻碍,那就是“环保约束与产业链协同”的双重困境。在稀土加工过程中,会产生数量庞大且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尾矿以及化学废液。这对环保治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澳大利亚国内对于环保议题的舆论氛围极为敏感,地方议会和原住民社区对高污染项目的抵制对抗从未间断。就拿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来说,它在马来西亚的稀土工厂就因为环保方面的争议,多次陷入停产风波。倘若要把加工设施迁回澳大利亚,仅仅是环境评估这一程序,就可能耗费数年时间。即便能够突破环保难关,美澳还得直面产业链割裂带来的难题。目前,澳大利亚仅在稀土上游资源开采方面具备优势,而美国侧重于本土的技术研发。双方都在中下游的磁性材料制造、精密加工等配套环节存在严重缺失。可以预见,这场稀土“脱钩”闹剧,最终将会陷入“澳洲挖矿、美国研发、第三国加工”的尴尬局面,这与美澳设置的保障稀土“供应安全”的初衷背道而驰。

.

产业链的形成,是市场长期选择与资源自然流动的结果。而美澳近期达成的相关协议,企图凭借政治手段强行重构稀土产业链,严重违背了产业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稀土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实验室的技术积累、工厂的工艺打磨以及数十年的人才沉淀。这些重要环节正是美澳当前最突出的短板。澳大利亚学者斯图尔特・奥尔一针见血指出,美澳要想真正形成稀土新产能,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要建立完全独立、自给自足的稀土供应链体系,所需时间更要翻倍,大约要20年之久。更关键的是,在这20年里,中国稀土产业不会停下脚步等待。相反,我们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在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产业升级的赛道上持续突破。当美澳历经二十年的艰辛努力,勉强搭建起所谓的稀土体系时,却发现中国早已凭借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升级,拥有了全新的技术、材料和科技。这些前沿成果将使中国稀土产业在性能、成本、环保等各个方面形成对美澳的全方位碾压,把美澳远远甩在身后。届时,美澳耗费巨大资源建立的稀土体系,或许还未真正站稳脚跟,就将面临被中国更先进产业格局淘汰的命运。

.

古人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稀土产业格局的构建,绝非短期内政策的简单拼凑,而是历经数十年市场洗礼、大浪淘沙后的沉淀与结晶。中国稀土供应链的形成便是如此,凭借技术、成本、环保以及完善体系等优势的长期积累,如今中国占据了全球92%的稀土加工份额,这一傲人成绩背后是无数日夜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反观美国和澳大利亚,他们签订的所谓协议,或许能在政治宣传层面制造出一些虚假的声势,但在化学萃取的精密流程中,在产业链协同的复杂逻辑里,面对中国数十年积累构筑起的技术壁垒,他们妄图“脱钩”的图谋,终究要在现实面前接受检验与挑战。 这场稀土领域的博弈再次证明:关键产业的竞争,从来不是靠空洞的政治口号来较量,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硬实力的真正比拼。这,也正是中国稀土优势难以被撼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