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其妙的哈基米曼波,在web3上价值6000万刀

一位外国友人在Reddit上的r/chinalife板块(一个专门讨论中国生活与文化的社区)发帖求助:如何阻止我的中国未婚夫每时每刻都唱这首邪恶的哈基米歌曲?

500

她说:“有时候半夜醒来,我还能听到他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那该死的歌......他已经被诅咒了,没救了”。

后来她又补充说,她的未婚夫甚至会用“曼波曼波”来回答她的每一个命令。

“把垃圾拿出去。”“曼波曼波!”

500

这首让可怜老外不堪其扰的邪恶歌曲,正是大名鼎鼎的“哈基米南北绿豆”——别说老外了,老内看这七个字也是一串乱码吧。

但就是这样一串像神秘咒语般的音节,正在互联网上光速传播:从B站到TikTok,从AI翻唱到鬼畜混剪,只要上网冲浪,就躲不开哈基米南北绿豆。

于是哈吉米宇宙诞生了,曼波曼波!

500

 01.进化吧!哈基米宇宙

在YouTube上,一些热心网友试图用英文来向外国友人解释哈基米到底是个什么梗,这显然是个艰难的任务,在中译英之前,我们要先来进行一轮中译中。

500

简单来说,哈基米是日语はちみつ(蜂蜜)的音译,一部叫做《赛马娘》的日本动漫中,主角去买蜂蜜水的路上哼了这首歌:哈基米哈基米哈基米,哈基米南北绿豆~(就是类似于小时候在英语单词旁边写中文的纯音译)

因为旋律洗脑加上歌声可爱,衍生了很多二创,在猫猫短视频中被广泛使用,逐渐哈基米≈猫=猫。

500

众所周知,猫咪是网友第一生产力,哈基米=猫之后,哈基米的出现次数越来越多,很快三创开始了!

大家把“哈基米南北绿豆”这七个字套到许多热门歌曲中,诞生了劲歌金曲《蓝莲哈》《有哈不可》《跳楼基》,它们还是原来的旋律,只不过有了共同的歌词:哈基米南北绿豆,曼波曼波。

这些就是哈基米音乐,魔性洗脑的旋律,让人一头雾水的同时乐在其中。常被用作短视频的BGM(以下九首都听过的话应该适当减少上网频率)。

500

前有“我没k,布噜biu 布噜biu”,后有“苏坡爱豆的笑容都没你的甜”,人类对这种单纯洗脑的旋律完全没有抵抗力,因为当人脑识别出可预测的节奏模式(比如重复、押韵、规律拍子)时,会激活伏隔核和前额叶皮层中与多巴胺释放相关的区域——也就是会让人很爽。

越简单、越循环的旋律,越容易让人上瘾,所以当哈基米音乐一出现,他们就会在评论区发这张表情包:如听仙乐耳暂明。

500

哈基米音乐好不好听见仁见智吧,不过日本人听到它们的表情大概be like:

500

这个梗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于是网上开始出现各种考据帖,把它的来龙去脉研究得明明白白,但谁也无法回答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哈基米南北绿豆”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没有任何意思。

不承载意义,不表达情绪,纯粹的音节组合,就只是曼波曼波。

500

它是空白的,所以可以灵活填充在任意领域,各个地方。视频生成模型Sora2的发布,首先利好的就是哈基米南北绿豆,原本只是哈基米音乐,现在它拥有影像版了!

网友们在Sora上一次次输入那七个连智慧AI也很难理解语义的词,制作出广告、短剧、MV、综艺,诞生了一支支AI脚本、AI配音、AI生成的3A大作,哈基米宇宙大爆炸。

春晚,用哈基米再做一次。小品、魔术、相声、歌曲,表演者轮番演绎“哈基米南北绿豆”。

500

500

《中国有哈基》,参赛选手当然是各个花色的哈基米唱“哈基米南北绿豆”,选手唱完之后评委打分,冠军哈基米发表获奖感言。

500

500

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哈基米,正在就粮食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它有一妙计——(培育)南北绿豆。

500

誓师大会上,高考学子斗志昂扬,振臂高呼,青春的嗓音在操场的冷风里回荡:哈基米南北绿豆。

500

哈基米牌的零食广告出现了,网友一边开视频会员跳过广告,一边在视频网站看哈基米广告。如果有商家愿意连夜研发一下这款产品,估计能卖出不少。

500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哈基米。脑白金也万万想不到在2025年自己竟能以南北绿豆的方式流行。

500

这个梗从线上火到线下,你甚至可以在超市买到真正的哈基米;又从国内火到全球,YouTube和TikTok上都能找到《哈基米九大名曲》。

网友:我都出国了怎么看的还是这些东西。

500

10月7日,哈基米币在web3发行,开盘价格是0.00007,不到20天的时间翻了好几百倍,已经涨到了0.056,截至10月22日,市值近6000万刀。

像Pepe、SHIB一样,哈基米是meme币,没有技术支撑,没有应用场景,价格由情绪共识决定,越火越值钱。网友对哈基米币相当看好,因为猫猫是人类的共识。

500

经历了1010币圈血洗事件的币民们依然对哈基米币抱有极大的热情,畅想着哈基米币可以成为第一支登上交易所的中文meme币。

它目前的对手有币安人生、奶龙、蜂蜜狗等,竞争比较激烈,迫切需要b站网友再多创造一些抽象哈基米视频。

500

500

总之事情就是这样了,哈基米从一首动画插曲,进化成了一个跨语言、跨媒介的现象级meme。

早先还会还会有一些关于“哈基米变成猫咪侵犯了蜂蜜权益”“哈基米梗完全不尊重原著动漫”之争,如今抽象到这个份上,大家只在意南北绿豆究竟哪个更棒。

500

所以不要再问“哈基米南北绿豆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就像人生一样没有什么意思,问就是曼波曼波。

一位网友对这个梗流行起来的评价:就像在保手术室和保医院之间选择保尔柯察金。

500

500

如果非要总结哈基米南北绿豆的特点,那就是,非常荒诞、难以解构、毫无意义——俗称:抽象。

最近,大家可太喜欢这种抽象的东西了。

 02.好抽象,好喜欢

最近,网友发明了一个很恶毒的方法鉴别年轻人和老年人:能不能get到《技能五子棋》的笑点。

《技能五子棋》,一档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2》里人气最高的一个作品,给没看过的朋友简单介绍下这部作品的剧情:一个独孤求败的五子棋选手去挑战一位有名的高手,结果发现他赢的方法是乱下。

作品最后全员边跳边唱了一首莫名其妙的歌,歌词是这样的:传统的五子棋就是把五个子连成一条线,好无趣好无聊,而技能五子棋,就是心里传统的五子棋加入技能,好好玩,要爆了!

500

因为太莫名其妙了,这首歌迅速火遍全网,汪苏泷、周深、胡夏等歌手都翻唱过,甚至张艺兴在鸟巢开演唱会的时候都来了一段。

连技能五子棋的小游戏都被开发出来了,沿用作品里的游戏规则,使出飞沙走石可以把对方的棋子扔到什刹海。

500

这个作品好笑的地方就在于它极度抽象:演员一本正经地干傻事,观众在失去逻辑的同时获得快乐。

搞抽象,当代网友的正经事。2024年,小红书综合社区内数据指标,发布2024年度关键词:“抽象”。去年全年小红书与抽象相关的笔记超1000万条,评论超1.6亿条。

抽象本质上就是没有逻辑,不讲道理,通过反常规的语言方式制造笑点,这些内容几乎没有语义,却极具节奏感或情绪强度,共同构成了当下互联网的一种抽象美学。

比如“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睡觉”“人生的阴影太多,嘿嘿,好凉快啊”。

500

抽象的魅力在于,它是反套路的叙事。

在克劳德·香农的信息理论里,“熵”代表系统的不确定性。完全可预测的信号,信息量其实是最低的,比如一个完美符合常识、情绪稳定、逻辑严密的视频,观众一眼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而抽象内容正好相反——它的节奏不规律、语言跳跃、逻辑无意义,是高熵内容。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大脑的奖赏系统对“预期差”——也就是意料之外的刺激——反应最强烈。

500

当我们接收到一个逻辑混乱、毫无道理的信息时,神经元会瞬间活跃,因为它打破了预期,让大脑不得不重新计算。

这种重新计算的过程,会带来一种认知层面的兴奋感,“好抽象,好喜欢”。

人们喜欢抽象还有另一个原因:凡事都喜欢追求意义,没意思。

今年的脱口秀主题还是老样子:女性苦难、原生家庭的创伤、年轻人的苦逼职场、社会时钟的焦虑。

演员轮流上台讲自己的倒霉事,故事看似不同,其实都在重复同一种情绪:焦虑、疲惫、无力。他们试图用这些真实的困境与观众共情,让观众在共同的叹息里笑出眼泪。

500

于是每一个段子最后都变成了同一句话的变体:虽然生活很难,但我们还要笑着面对。

观众OS:我原本没想面对啊?

500

这样的脱口秀深刻吗?挺深刻的,但如果脱口秀追求的是意义和深刻,那和TED演讲也没啥区别。

500

喜剧节目也喜欢宏大叙事。今年的《喜人奇妙夜2》开播后,网友们的一大热门辩题就是“喜剧应不应该有‘大底’”。

大底可以简单概括成在结尾上价值,加上一段升华主题、拔高意义的情节,让观众对它印象深刻、热泪盈眶。

比如《旧矿工故事》里,原本压榨工人的包工头,在结尾时人性的光辉觉醒,开始捍卫工人尊严;比如《生化稍后危机》中,变成丧尸后的丈夫从口袋里颤颤巍巍掏出纪念日礼物,妻子含泪决定留在家中守护他。

500

一部作品在结尾中从搞笑转向感动、从荒诞转向深刻,配乐缓缓响起,观众眼泪婆娑。确实感人,但问题是——一个喜剧节目,为什么非要把观众弄哭啊!

观众点开一部喜剧/脱口秀综艺,很大可能性是想找点乐子(而非学习人生道理),过于强调意义感的叙事很容易让人心生疲惫:期待被逗笑,却被迫在轻松的语境里承担严肃的情绪劳动,太累了。

在这种环境中,抽象梗就像一阵清流,它理直气壮地毫无意义,对着所有试图讲大道理的内容做鬼脸:略略略。

500

抽象梗提供了一种零负担的快乐,不构建深刻的故事,不塑造立体的人物,更不试图传递什么人生哲理。它的核心就是纯粹的、即时生效的荒谬感——就像“技能五子棋”里那句“要爆了!”。

具体是什么要爆了,不清楚,不知道,无所谓。

 03.荒诞笑点,回应荒诞现实

在互联网早期,大家是不热衷于搞抽象的。

那时候的热梗都讲究言之有物:2010年的“神马都是浮云”,2012年的“躺着也中枪”,2013年的“累感不爱”——每一个词都有明确的语义指向,反映了人们对社会节奏、职场生活、情感关系的具象感受。

那是微博刚兴起的年代,有限的字数里挤满了认真的观点交锋;知乎尚是“认真你就赢了”的知识问答社区,人人网记录真实情绪,豆瓣还流行长篇评论。

500

彼时的互联网相信语言可以构建意义,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建立连接、交换思想、获得共鸣。所以搞抽象只是当时搞笑区的一个小众分支,是主流叙事之外的边缘文化,又称“迷惑行为”。

而这一切,在过去的十年里被彻底重构了。互联网的底层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共同催生了抽象文化的全面上位。

内容载体上,从文本转向视频,在有限的注视时间里,复杂严谨的文本失去了优势,强节奏、高刺激、无需上下文就能直接供给情绪的内容脱颖而出。

十年分享无人问,一朝抽象天下知。

500

另外呢,互联网本身的表达空间也在急剧收窄,表达观点是危险的,只要表达,就有可能被误解、被攻击、被贴标签,微博、小红书、快手等平台都有“一键开启防暴模式”的功能,方便被网暴的用户随时关闭评论区、屏蔽私信。

搞抽象总不会挨骂了吧——观点表达容易引发争执,而共享一个无厘头的笑点则安全又高效。抽象的黑话体系比如曼波曼波,能快速筛选圈层,实现低成本的身份确认和归属感建立。

当意义体系崩塌时,人们开始追求形式的自由。

大家最早对抽象的印象是“看不明白的艺术作品”,一百年前的艺术家之所以开始画那些看不懂的色块、线条和形状,是因为他们所处的世界,已经无法被常规的语言与逻辑描述。

500

瓦西里·康定斯基(1910–1)

这就要说起抽象画的诞生背景,那时刚好有几个契机:摄影技术普及,画家第一次被机器抢走饭碗;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刺激带来感官上的麻木,强烈又空洞,喧嚣而无意义的感受难以用线条和透视法描述;一战让科学、国家、宗教、艺术的意义体系都被战争撕碎,旧的美学(基于和谐、模仿、理想化)与新的现实(混乱、荒诞、非理性)彻底脱节。

总的来说是现实先变得疯癫,艺术家才开始搞抽象画。

今天网上的抽象家们面对的也是相似的处境:信息爆炸的时代让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远超处理能力;AI和模板化创作让内容变得精致而乏味;任何带有立场或情绪的表达,都可能被误解、被攻击、被放大。

500

一百年前,艺术家用扭曲的线条表现工业时代的眩晕;一百年后,网民用曼波曼波的咒语对抗数字时代的失重。

所以搞抽象并不是无聊的自娱,它是一种以荒诞回应荒诞现实的生存策略。人们用疯言疯语来消解压抑,用毫无逻辑来重建秩序:当现实变得难以言说,就用荒诞保持清醒;当意义本身变得摇摇欲坠,就在无意义的飞地里做一会儿自己。

曼波曼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