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兰河畔》:关于阿勒泰的记忆每一段都与克兰河有关
“每个人最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
土地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无论是乡土叙事中的烟火人间,还是自然书写里的生命力量,都藏着最本真的人文密码。
孕育了作家李娟的阿勒泰沃土,同样也滋养了另一位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
巴燕·塔斯肯(1999年生),哈萨克族,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市,成长于阿勒泰市拉斯特乡诺改特村克兰河畔。
巴燕早年学业成绩平平,曾自嘲是“学渣”,直到高三奋力一搏考入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今他是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巴燕代表作有:散文作品集《克兰河畔》、散文集《我在人间踮脚眺望》、诗歌《太阳是个女孩》与《关于春天,关于太阳》。
其中散文集《克兰河畔》获《民族文学》2023年度新锐奖、第五届三毛散文奖单篇散文新锐奖,《山城记忆》获第五届广州青年文学奖。
就如李娟所言:“写作是依附于强大的东西才得以存在。”
巴燕的文笔之所以细腻而有力量,是因为他依靠的不仅是对生活强大的感知力,还有依附于大自然建立的强烈连接——与阿勒泰的连接。
作为哈萨克族“还子”(第一个孙辈由祖辈抚养的传统习俗),他自幼被送往诺改特村由爷爷奶奶抚养,在阿尔泰山脚下的半农半牧生活中度过童年,于是就有了《克兰河畔》这部作品。
“我的文字无论走得再远,终究会回到克兰河畔”
“克兰河畔的春天是慢慢来的,是突然发现的,是悄悄走的,是永远怀念的。”克兰河畔的童年时光,成为了巴燕永恒的记忆。
这些被岁月精心雕琢的片段,日后不仅成为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更在他的妙笔生花之下,栩栩如生地重现在了字里行间。
巴燕从小在克兰河两岸长大,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比生活在县城的小孩更贴近传统,更能用灵动跳跃的文字还原阿勒泰克兰河畔风物和人文,记录北疆哈萨克族的根脉与迁徙之路。
书中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少年“我”展开: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牛羊、屋后的白桦林,“我”沿着克兰河畔,走过村庄的四季;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在一片土地扎下根来。
在这本非虚构散文集《克兰河畔》里,巴燕就像阿勒泰的燕子,在山林、河流与田野间无拘无束地飞来飞去。
巴燕并非在书写消逝的挽歌,而是以文字为火种,点燃了游牧基因里最顽强的部分——那些对自然的敬畏、对迁徙的坦然、对微小生命的凝视。
巴燕笔下的爷爷无时无刻不在感恩自然、敬畏自然。面对母亲河,爷爷说:“我们体内的血液,一半是母亲给的,一半是克兰河给的。”
小巴燕在山上捡到了金豆,爷爷却将它扔了回去并告诉他:“那是属于圣山的,如果不是急需的情况下,就应该将它还给圣山。”
“阿尔泰山给予游牧人的已经太多了,过度的索取只会带来灾难……”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贯穿了哈萨克人的一生,也在小巴燕的心中埋下了种子,让他加倍热爱自己的家乡。
如果你也曾向往远方的草原,
渴望触摸另一种生活的温度;
如果你也在城市中奔波,
偶尔想起故乡的风与星空;
如果你也相信,
文字可以成为最“便宜”的返乡机票,
那么,请你打开《克兰河畔》!
让我们沿着克兰河畔,走进巴燕的文字世界,感受那片土地独有的辽阔与温柔,聆听一个民族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在这本书中,你不仅能读到一个人的成长与回望,更能看见千万游子的影子,读懂天地之间最朴素、最坚韧的生存哲学。
《克兰河畔》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封信,来自草原,寄给每一个还在寻找根的人。
-END-
主 编:穆尼热
副 主 编:努尔扎代木、热依莎、麦迪娜依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麦尔亚木·阿不拉江、依丽努尔
校 对:白宇轩
排 版:秦佳音
后 台:秦佳音
图片来源:葛梦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