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M9,中年男人的顶级魅魔
又一辆硬控中年男人的神车出现了。
就在上个月的杭州吉利银河M9上市发布会现场,当17.38—23.88万元的限时指导价公布时,线上线下瞬间沸腾。
这一价格比预售时再降2万元,直接将主流大六座SUV的定价拉至20万元以下,实在是让很多人惊到下巴。
市场反应也很快。上市24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23000辆;而在此前的预售阶段,24小时订单更是突破4万辆。这意味着,银河M9几乎每分钟就获得近30个订单。
这个成绩也并不容易。要知道,最近有超过30多家汽车品牌扎堆推出新车,卷价格卷技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能跑出来如此爆款成绩的,也是屈指可数。
金错刀车评身边就有好友最近刚入手了一款,没想到因为爆单,交付时间不断往后推迟。网友也说,“冲这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
一上市就被订单抢爆,成为吉利又一爆款车型,银河M9凭什么?
01
吉利新儿子,中年男的“庇护所”
从品牌成立到实现百万辆交付,吉利银河仅用几年时间,而银河M9的横空出世,将这一速度推向了新高度。
从一开始,因为名字里带着9,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向问界M9硬刚,有媒体调侃“半价问界M9成真”。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曾说,“造车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就是要把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扎扎实实地投下去。”没有人太看好,然而现实证明,M9还是卖爆了。
为什么市场对这款大六座SUV反应如此热烈?从用户画像可见一斑:超过50%的预订用户来自政府机关、高端制造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社会中坚力量,且多为二孩家庭。
这些消费者不迷信品牌溢价,但就是苛求产品力。5.2米的车长、88.3%的空间得房率、150度的第三排躺角,这款起售价仅17.38万的大六座SUV,也算是相当务实的选择。
过去车圈一直有个难题:尺寸优势如何转化为空间舒适度?答案在于高达88.3%的空间“得房率”。
“三进大宅”的设计理念被充分践行:一进对外要气派,二进待客要尊贵,三进舒享要自在。
落到用户的体验就是,第一排配备同级独有转向自适应侧翼支撑、自适应腰托,副驾配备无缝腿托“宠爱椅”;第二排拥有1.1米的进出高度、1.3米的内舱挑高;第三排全尺寸舒适座椅,拥有同级最大的150°躺倒角度。
如果比较同级车型,主流大六座SUV市场价多在40-50万元区间徘徊,而银河M9以17.38万元的起售价,直接将价格门槛拉低了近一半。
此外,车里第二排还有座椅按摩、大电视、隐私保护等,基本上都是老板车才有的配置了。
这对于预算不算高的20万元级别,又追求“更大更有面”的广大男性用户来说,基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光开出去就相当拉风,看起来大几十万的外观,开它=低成本装X。当然就是真香了。
有竞品分析显示,银河M9的潜客同时关注理想L9、问界M9等11款车型,印证其跨细分市场的穿透力。这种订单狂奔的态势,其实也是市场对大六座SUV的强烈呼声。
充分拿捏中年男人的“低成本装x”心理,能火爆也是情理之中。
02
性价比,只是最不起眼优势
很多人说,银河M9就是靠着性价比优势起来的。
实际上,打性价比牌的车企很多,并非都能出圈。银河M9的成功,性价比的确占了不少功劳,但也并不止于性价比。
可以说,整车开发经历了一场彻底的“用户共创”革命。用户共创的思路,才是吉利“爆款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团队曾回忆,在银河M9开发的时间里,研发、销售与战略团队从“一张白纸”阶段便开始共创。双方实时追踪竞品动态、挖掘用户痛点,在每个决策节点反复校准方向。
拿一个例子来说,一个研发细节就颠覆了传统开发逻辑:用户选购六座SUV时,会率先钻入第三排体验空间,再返回主驾评估配置。这一细节观察,有了后面的车型“三排平权”的设计理念。
吉利整车研究院院长易新宇,曾用上“研发和销售合穿一条裤子”的比喻。他说,研发跟市场还是有距离,销售的同志们光听到市场的声音,但如果不知道家里有多少米、多少粮,怎么做出一盘菜,或者怎么能够做出一个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也是不行的。
不懂用户,就想办法搞懂用户,从这点看,也胜过了不少传统造车思路的同行。
毕竟银河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国际化的脑子。就像银河M9的设计由吉利上海与米兰团队合作打造。欧洲设计师对汽车姿态的塑造、空间感的营造,以及体量的掌握很有优势,能实现“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效果,中国设计师则善于图形化和车的整合,以及细节的打磨。这意味着在设计师审美、市场认可、技术创新、商业逻辑等方面达成平衡。
“回到用户的最终诉求,让这个声音占到最大,在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充分探讨如何去满足用户需求,我认为这就是银河的爆款逻辑。”
03
2026,还有两场硬仗要打
不得不说,背靠吉利大树,银河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了。
不过对于竞争激烈的车圈来说,显然不是靠某一款产品或者技术一蹴而就,接下来行业还有两个大趋势要继续冲刺。
第一个趋势是,如果说用户共创是基本功,那么AI技术则是车圈要拼的真刺刀。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李传海曾勾勒吉利的AI战略图谱:“智能吉利2025”计划已构建起算力、算法、数据三大支柱。
“今年吉利发卫星的速度加快了很多,已经有五轨52颗卫星在天上,我们第六轨卫星马上也会上天,年底将完成一期64颗全球组网。”
要让AI不是口中的炫技,而是变成真正的体验升级——构建一个能不断进化、不断创造价值的智能驾驶系统。
第二个比拼的关键,也是能做到“高质优价”的底层逻辑:技术体系能力取代简单供应链压榨。
规模化、平台化运作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通过电池、智能电驱等核心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让每一款车都实现了“高质优价”的产品定位。
规模化生产使最新发动机技术成本大幅下降。研发投入的规模效应也逐渐显现。2021年至2025年间,吉利研发支出超过1000亿元。从市场反响看,这一目标已初步实现。
从中国市场到全球舞台,中国汽车正从“Made in China”向“Designed by China”转型。
还是那句话,无论风口怎么变,谁能让用户先爽,谁就能吃到最大的红利。
好用的汽车出圈法则,永远是大道至简。
作者 | 澳瑞白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石峰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