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 文人画

谈国画,文人画先要了解一下。

以下是一些摘录。

————————————

文人画

文人画将笔墨的趣味放在比描绘物象更重要的地位. 文人把技术标准越来越拉向笔墨表现的一边, 而讲究造型则放在次要的一边. 结果“外师造化” 便成了一种搪塞之词, 而“中得心源” 倒成了玩弄笔墨趣味的挡箭牌. 文人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舆论工具, 将绘画的批评标准渐渐地偏囱了自己所擅长的技能一边——书法。

以书入画在中国文人画中屡见不鲜,董其昌云:“士人作画,常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苏东坡廖廖数笔构成《怪石图》,扬州八怪笔下筒率疏朗的梅、兰、竹、菊、用纯粹的线条把握物象本质,并用“枯藤”、“劲松倒折”、“屋漏痕”、“乱石铺街”、“锥画沙”、等来名目书法,可见用毛笔书写的线条有不可言传的形式美。文人谶家们所谓的精神气韵便源于此。

苏轼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的提出了“士人画”概念,并把它与“画工”对立起来的。“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来看,明代中叶到清初这段时间,才是文人画的内涵发展至完善,技巧进一步巩固的时期。同时从“元四家”开始,文人画的代表画家们在社会上形成了“完全垄断”地位,很多人为了进入“文人”行列,或者说为了更加贴近“文人画”的趣味,开始摹习他们,扶题材、意境、构图甚至用笔。这样以来,画坛上几乎完全是文人画的面孔,而其他的绘画形式渐渐被遗忘在“某些角落”。

文人画讲究的“意、气”,特别是自明末董其昌等人以来,大力提倡“笔墨神韵”,把绘画的创作活动,看作是纯粒的个人娱乐。使得士大夫们的作匾完全成了.“雅兴”的发作,“虚和萧散、恬淡冲和”几乎也成了文人画的最高境界,惟有达此境界者,才称得上“雅”,否则日“俗”,这种精神上的“形式化”无疑是自设藩篱、自制牢笼之举,萧条淡泊意境的约束阻碍了文人画的突破和创新,致使文人画在清朝中期陷入了裹足不前难以得到发展的僵局,以至发展到清代,文人画的代表——“四王”时,已经鲜有个人主观创作,均为摹写前人之作,并被视为高雅、难得之作。画坛也风靡临摹古人画作之风。

明、清作为文入画的主流时代,在众多的文人情趣之中,提炼出静和远,说明文人画在壮大的同时,正走着一条很窄的路,在他内涵充实、拔高的同时,却切断了扩充外延的线。所以,明、清的文人画家呕心沥血的筑起这座高高酶象牙之塔,原想当作安乐窝的,不期却成了禁锢自身的巴士底狱。

由于文人画重抒情的性质,容易造成轻视造型和流入简率的弊端,在画面表现上它不可挽回地要走入形式化地胡同。这种倾向在文人画盛极一时的晚明已经出现,董其昌一方面对米家画格地推崇,一方面又忧心忡忡:“余雅不学米画,恐流入率易。”,“近来俗子,点笔便称米家山,深可笑也。元晖睥睨千古,不让右丞,岂可容易凑泊,开后人护短迳路耶。”

人物画

国画从开始到唐,人物画一直是发展主体其实早在两汉时期的马王堆出土的《T字型帛画》上就已经有关于人物的描绘,可以说中国画从发展之初就是以人物画为开端的,各种画像砖石、洞穴壁画等等屡见不鲜,最初的都是佛教中的一些佛像以及为供养者所作的画像,而后一些有钱人也均相仿为自己刻画画像。还有各种漆器以及金属器皿上也有不少的图画装饰也均以人物刻画为主。到了魏晋时期,人物藏已经成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内容,而花鸟、山水均为人物画的配景出现的,直至膀唐才渐渐发展成为单独的画科。

历史上记载的名作也均为人物画,顾恺之作为中国确史上第一位比较成熟的画家,他所作的的《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等等,均为传世之作,里面的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的描写都是惟妙惟肖。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的陆探微、曹不兴都是以人物刻画为主的画家。唐以后,陆续涌现了一大批的人物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以及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遒子的出现,都是代表着人物殛的兴极一时,这四人所创的人物画的“四家样”更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影响之广无以想象。同时,各种壁画、石窟雕刻、泥塑、民问漆西也多是以人物作为创作主题的。

丢失色彩

宋、元之前面坛面貌异彩纷呈,各两种同代争鸣文人画兴起以前的藏坛,异彩纷呈,从人物画到花鸟画,从壁洒到雕塑,色彩的使用到处可见。从两汉时期的金属器皿,到丝织、陶瓷制品,都是以绚烂的色彩而被喜闻乐见。到了魏晋时期,出现大量的绢本绘画作品,也都是色彩丰富,顾恺之等人的人物画创作,多使用石色,沉稳厚重:莫高窟、云冈石窟等壁画创作多使用矿物和植物色,浓重艳丽,发展到了隋唐,人物凰创作异常丰富的过程中,色彩可谓石功不可没,多色彩的使用,使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进步。而此时,花鸟画已经作为单独的学科已经走向成熟,大批的花鸟、鞍马画家涌现出来,薛稷、边鸾等人的花鸟作品数笔“下笔轻利、赋色鲜艳,画草虫数笔能做到形神具足”;韩斡、韦偃等人的鞍马画勾染及其细腻,具有很强的写实能力。山水画方面更是有展子虔和李恩训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面法,不仅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更作为一种山水样式被后人所记载。由于印刷术的发明,版画也随之得到发展,唐代版画多用于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剐经扉页画,四川成都唐墓中出士的陀罗尼经咒都显示了较为成熟的雕印技艺。各种其他形式的绘画表现形式也层出不穷,画坛面貌丰富、各异。 

文人画尚“墨”、认为色彩艳俗,而贬低民间绘画的用色观念以至排斥民间绘画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逸笔草草的写意画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要地位。画论多在宋代以后形成,故一味强调“墨为主、色为辅”,色彩只是为了“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而存在。士大夫阶级的审美趣味使中国画变成了笔墨游戏,故此在以后的中国写意画里,色彩被一再淡化,不再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

————————————

如今广为流传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以人物画为主,文人画只有一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可见世人心中自有方圆。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

其中《唐宫仕女图》一组五幅:《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宫乐图》、《捣练图》。

参见我风闻系列贴《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高清大图)》:

【风闻个人主页】https://user.guancha.cn/user/personal-homepage?uid=3487

500

汉宫春晓图 仇英 明,被誉为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