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新加坡营收被爆恶意炒作?当资本开始“离坡返港”
过去两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反洗钱风暴,让新加坡作为全球财富“避风港”的声誉,开始出现裂痕。
今年以来,更是不断有媒体提及曾驻扎在新加坡的企业家、富裕阶层乃至企业开始考虑离开新加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之前是从香港迁往新加坡,所以现在也有更多资本开始回流香港,“离坡返港”成了潮流。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投资移民咨询机构Henley&Partners的预测,2025年新加坡的财富迁入将大幅放缓,预计净流入的百万富翁数量不到2024年的一半。
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ACRA)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4年底,企业注销总数同比增长近20%。
问题是,为什么?新加坡的吸引力为什么减弱?资本和企业又为什么回流?
01 富豪携资本逃离新加坡
新加坡近年的政策变化,核心可以用急转弯来形容。
2020年左右,新加坡提供了大量的政策优惠给富有人群,加上新加坡稳定的环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很多富人带着企业和资产到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管理资产。
但他们没想到,2023年新加坡发生了一起案值高达30亿新元的特大洗钱案。这起案件最让新加坡当局感到难堪的是,涉案团伙不仅成功渗透了银行系统,甚至还利用家族办公室(家办)获得了税收优惠,布局了大量涉案资产,给新加坡金融中心的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
为了亡羊补牢,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迅速开启了一轮“拧紧螺丝”式的强监管。主要措施有两方面:一是大幅提高家办税收激励的门槛,例如AUM规模直接提升至2000万新元;二是全面加强对申请的背景审查,流程变得异常严格和漫长,之前6个月可以完成的审批,现在需要18个月。
这种从“宽进”到“严出”的180度大转弯,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富裕阶级的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加。
一方面,新加坡的开户周期变得越来越长,服务富人的私行服务人员数量有限,影响了资本流动的便捷性。越来越多人开始对这种效率不满,认为过度监管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投资和生活。
新加坡目前已经发布了《国家资产追回策略》《反洗钱和反恐融资法》《受控物品和服务管理法》等多项文件,多集中于各类金融机构的尽职调查、交易记录的保存、对家族办公室的审查等,这些都会增加成本,放大投资难度。
更大的问题则是新加坡对资本透明度的要求。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知名快时尚巨头SHEIN的一份财务文件被媒体曝光,红星资本局等媒体提到,其2024年新加坡公司营收为370.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40.16亿元)。2022年至2024年,SHEIN在新加坡缴纳了约合人民币31.36亿元的企业所得税。
但SHEIN官方并不认可这份文件的真实性,认为属于恶意炒作。
实际上,按照红星资本局等媒体的说法,这份文件其实来自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ACRA)官网的Bizfile系统。
企业的家底就这样放到了网上,显然是争议的根源。不仅如此,新加坡当前还在继续对涉及资产管理的政策加。
比如针对富人的资产,有媒体报道称新加坡金管局(MAS)有一份《受益所有人指引》文件,要求富人如果想设立家族办公室,需要详细地披露家庭成员,包括现任或前任配偶,还口头要求一次性列明婚生及非婚生子女。
联想到最近的哇哈哈事件,这种监管手段雷厉风行,明显触及了隐私和成本的底线。从企业到个人的资本情况都被新加坡严加监管,激起了这部分人的反感。许多本已在或计划去新加坡的企业家,因此开始重新打算。
02 香港的“人本”优势
当资本开始犹豫,香港的机会就来了。与新加坡的急转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展现出了其一贯的务实、专业与灵活。
不少回流人士都觉得,新加坡本地边界感太强,香港因为距离大陆更近,不仅很多观念相通,沟通上更方便,服务也专业不少。
专门研究全球家办产业的媒体“家办新智点”在调查中给出了直接原因,新加坡私行从业人员水平不如香港高,服务态度和效率也没有香港好,对经济、个股及具体投资标的的分析不够透彻。虽然表面上都是金融中心,但香港的金融人才储备更深厚,服务更到位。

富裕阶层最能直接体会这种这种服务上的体感差异。在香港,客户不仅是开一个账户,而是能获得更深度的投融资、财富规划等附加值服务。
至于这种微妙的对比是怎么形成的,还要回到两个地区对资本的态度问题上来。
新加坡的主旋律是收紧管制,控制家办,提升资产透明度,要求在新加坡投资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安家,一切都是为了管理资产,以钱为中心,所有服务都围着政府的要求转,自然也很难满足人的需求。
但香港不同,一方面是它频繁地对全球投资人示好,2023年发布了《有关香港发展家办业务的政策宣言》,加大税收优惠、优化居留制度,在本地注册公司就能灵活配置全球资产,更关注投资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是香港的资本环境本身更加活跃,有港股这个投资市场帮助维持着香港的专业性和投资价值,进而有大批很专业的人士,满足了投资者和企业对专业信息的需求。这就是香港独有的金融基建优势。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经表示,2023年香港财富管理资产达到31万亿港币,私人银行资金净流入增加340%。公开资料显示,很多客户都会选择在港股配置一定的资产,尤其是一些大众熟悉的龙头公司,股票表现也在升温。

目前,香港股市承接的IPO数量正在大幅上升。今年5月底,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在参加某公开活动时透露,当时有超过150家企业排队等候在港上市,其中不少是集资规模逾10亿美元的超大型企业。
《财经杂志》则在之前的一篇报道中援引高盛数据表示,截至今年七月中旬,已经有51家公司在港上市,募资额达1240亿港元,重返全球IPO募资额第一,也全面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募资总额。宁德时代、奇瑞汽车、东鹏饮料、迈瑞医疗等等熟悉的名字都在其中,之前提到的SHEIN也不例外。
据《财经杂志》报道,SHEIN在2022年将总部迁往新加坡,意在强化其全球性公司的定位。然而,其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从美国到伦敦都没有成功,估值也一路下滑。一直到上半年,它又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加入了回流香港的队伍。不管是从哪里到香港,这些企业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香港的不可替代性。
香港这些专业的人才、服务,也正是从这种活跃的资本环境里锻炼出来的。他们既懂得全球宏观问题,也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细节和价值有一定了解,对二级市场的资产配置心里有数,能提供给客户的建议自然会更全面。
通过这些优势,香港又吸引了更多有实力、有眼光的人群到港投资,资本环境更加优越,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03 香港的韧性和中国资产的未来
回过头来看这场“离坡返港”的趋势,很多事情就比较清晰了。
新加坡吸引力下降,不是因为基础环境恶化,而是在经历风险事件后,政策过度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营商的确定性和效率下降。
而香港的价值回归,正是因为香港长期以来坚持做好金融基建,它长期积累的、难以被轻易复制的“软件”优势——庞大且专业的金融人才库、灵活务实的政策框架、以及作为连接东西方“超级联系人”的独特地位。
尤其在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寻求可信投资渠道的背景下,香港的枢纽作用愈发凸显。据万得数据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港股IPO的基石投资者中,已经有三分之二来自外资,三分之一来自内地投资者。包括世界各地的养老基金或者主权财富基金在内,外资已经充分对中国资产投下信任票。想做全球性企业的公司,想配置全球资产的人,都会慢慢汇聚到香港。
这就是陈茂波之前敦促人们不要一直“从后视镜”看香港的原因。香港经济在2024年增长了2.5%;香港的资产管理总值去年底突破35万亿港元,按年增长13%,净资金流入大升逾80%至7050亿元;香港的募资能力也超过了纳斯达克,恒生指数期内上半年上涨逾20%,领跑全球主要股指。
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国际格局中,没有人愿意做出有风险的选择,香港就是避风港,是出海或者“入华”的枢纽。看清这一点,可能比贪图任何短期的政策红利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