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吃猪膘肉,半夜鬼都躲着你走

到过云南丽江的人都知道,美丽与神奇总是相辅相成。

 

这里的风情开放而多元,主动拥抱所有来客,每个人都有机会放空疲惫的灵魂,登上玉龙雪山,漫步泸沽湖畔。

当人文与自然同归一处,人们难免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直到遇见一头饱经风霜的远古来客。

500

沉稳内敛,宁静致远,眼前的神物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每一寸肌肤均描绘着生死之外的光景。

觉得生活失去激情的朋友都应该考虑和它见个面,那是种不可名状的浓郁氛围感。

仅是它的存在本身似乎就已跨越理智的边界,和吃它相比,荒野求生还是太过轻松了。

500

500

据说一旦完成了这次邂逅,人就理解了什么是宝相庄严,今后再刺激的项目也不过清风拂面。

显然它从未掩饰超剂量的关怀能力,从出现那一刻起,就能将人的意志反复锤炼,它想喂饱你,也想进化你。

别说人,秃鹫来了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本事。

500

500

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稳住脚跟,再进一步放下执念,不然没准还没来得及抗拒,就已经陷入道心破碎的绝境。

即便只是趴在原地,也没影响它传奇般的威慑力。

等到意识被岁月的大手攥紧,肾上腺素不断分泌,感官系统正全面预警,你已闯入古神的陵寝。

500

500

“五年前,去泸沽湖找朋友玩,他带我深度游,说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当地特色。”

“记得第一天下午,一位摩梭朋友就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当时感叹这里真是热情,不光景色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更近。”

“过程确实深度,画面像发生在昨天一样清晰,估计这辈子也不会褪色。那是我人生中最怀念林正英先生的一天。”

500

500

猪膘肉,是摩梭人传统秘制殿堂级硬菜,也是真正的猪中法老。

它的地位不是一般东西可比,容纳着超脱自然法则的灵气,将时光与风土共同孕育出的惊喜集于一身,才得以展露此等神迹。

500

一年柔,三年润,五年醇至可以生吃,十年时得日精月华,二十年法身初成,到了第三十年,已然通阴阳,晓变化。

要是你有缘见到潜修四十年的法老王中王,自然也就懂了什么叫肉身成圣。

更有传说中百年功力的猪门老仙,神性圆满,能医百病。

500

500

500

500

四十年的狠货,鉴宝专家估计也不敢上手把玩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光阴凝结出的精粹,它的信息密度足以令一切碳基生物灵魂过载,只通过眼睛即可迎来一段修行。

要知道有时连身经百战的本地朋友,也要主动避其锋芒。

500

500

500

“你无需发愁怎么烹饪它,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起尸了怎么办”

慧根不够的人看它,是标本,是化石,是装置艺术,如弗兰肯斯坦重返人间,又像古墓派的镇派之宝,就是不太容易把它和锅联系在一起。

某种角度上说,它或许不该出现在这里,应该出现在庙里。

当你看着它时,它也在看着你。

500

“去泸沽湖旅游的时候,下楼梯突然看到一头猪躺在那,吓我一跳,结果导游说一会就给我们吃这个。”

“光看样子我都有点遭不住,感觉得配上孜然辣椒花椒陈皮豆蔻当归丁香白芷黄连葛根甘草肉桂等香料,再辅以诺氟沙星蒙脱石散以及肠炎宁蘸着吃。”

500

500

500

500

作为腌制界最有资历的长者之一,猪膘肉从不会贪功冒进,不争抢,不辩解,常年藏在深闺,静候每一段因果。

大概也只有彻底解开基因锁的老饕才能品读其中真意,他们知道越是古老的猪膘肉越难以把握,可顶级体验往往就是这样,总能勾起心中最原始的悸动。

常有人表示因此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潜能,人类的韧性和抗性好像远比想象中高得多。

500

500

500

对于心存恐惧的食客来说,吃这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命硬,属于科摩多巨蜥的挚爱,不知道还以为是堆肥。

而在爱吃的人看来,它的吸引力没有极限,瘾头上来根本控制不住,就差去抢博物馆了。

500

500

500

500

“切一块下来,大火烧皮,清水冲洗,用刀刮干净烧焦部份和看起来霉变处,冷水下锅十分钟,再温水煮一小时,汤别倒掉,把肉切成麻将块大小重新下锅,加豆泡一起炖三到四个小时,出锅就是人间至味。”

“也可以捞出直接切片食用,注意千万不能热水下锅,否则煮熟后容易变得过于软塌塌,口感不好。”

500

500

500

500

猪膘肉的吃法很多,可煮、可炒、可蒸、可烤、可炖汤,还可以用来做包子馅。

若是真能得了机缘,被主家请入上座,享受最高规格的接待,那么就等于给味觉系统找到了另一个维度的升华之道。

有懂行的朋友介绍,这都源自制作时倾注的心血,想打造这种等级的奇迹,需极致匠人亲自出手。

500

“选材上只能用自家养的猪,饲料猪可做不得,而且对手艺要求很高。”

“猪杀完先开膛取出内脏和大部分瘦肉,基本只留下肥膘,剔除的那些部分当天就可以烹饪,也可以做成腊肉腊肠,方便储存。”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必须要在不破坏猪皮的前提下,将整猪脱骨,用大量盐和花椒将猪内部涂抹均匀,有的高手还要加入不少名贵药材。”

500

堪称当代庖丁

“这些工序做好,再拿铁针绳子重新缝合猪身,连鼻孔眼睛这类地方也不留缝隙,完成之后就可以压扁进行晾晒。”

“由于样子和琵琶形状接近,因此也叫琵琶肉,不过此时它离完全体状态还有一段距离,顶多算猪.zip。”

“气候、水土、方法,缺一不可,至于最终的风味,时间会给出答案。”

500

500

500

有位当地人透露,猪膘肉一直都是重量级选手,摩梭语称其为“博产”或“博产舍”,起源于保鲜技术匮乏的年代,到今天仍在发光发热。

曾经它是一个家庭财力的象征,每年冬天都要制作,一头一头摞起来,家里猪膘肉越多,代表生活条件越好,毕竟按照习俗,瘦肉排骨都是要去掉的东西。

500

500

500

从介绍中可以看出,在过去,猪膘肉甚至可以用来放贷

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更多神圣性与功能性,祭祀神明,老人过世,逢年过节,都能发现那个身影。

“摩梭小孩13岁成丁礼,要右脚踩着装满粮食的袋子,左脚踩着猪膘肉,换上大人的衣服,寓意未来衣食无忧。”

“我同学家有一头跟他同岁的,说是将来当彩礼用,今年他都32了,没结婚呢。”

500

他告诉我,猪膘肉的势力范围并不局限于丽江,好比泸沽湖的三分之二属于四川,民间智慧有自己的传播路径。

你永远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卧虎藏龙。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清《滇南闻见录》里讲“丽江有琵琶猪,其色甚奇,煮而食之,颇似杭州之加香肉”;《滇南新语》说它“薄腻若明珀,开类琵琶”;《盐源县志》中也有“百个猪膘千翁酒”“猪膘百个柴千背”的记载。

到了2017年,这种技法被云南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又被四川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说是从古强到今了。

500

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的著作《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也有一张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猪膘肉特写美照

尽管很难确定打造第一头猪中法老的先贤是何等人物,但他的本事显然早已声名远扬。

在文化领域是珍贵遗产,在饮食领域则相当于核弹。

500

有人说它吃起来像开棺取出的陈年腊油,能把人从消费者转化为分解者,也有人说它异香扑鼻,肥而不腻,包含难以替代的生命体验。

冲突美感层层递进,唯有猪还是从容不迫,岁月流金。

500

“以前看长辈做猪膘肉,自己跟着学,常常仔细观察成品的细节,想着未来有一天也要上场,结果直到出来上学也没完全掌握要领。”

“其实我们那里吃它的人比以前少得多,现在主要用来提供仪式感。”

“想起去年回家,那头猪还趴在那,我却已经不是小时候了。”

500

来源:不相及研究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