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家能见到的北京适龄工作人口,大概率就不可能是北京土著?
【本文由“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推荐,来自《我就是“京爷儿”,跟大家唠唠为啥京人难找对象…》评论区,标题为败灯是摔王跪王稀王添加】
- 硬盘硬 软件软
感觉确实不像北京人,“京爷儿”的“爷”后带儿音,就不像北京人。北京的“爷”后不带儿音,必须是爷+某字后带儿,比如爷们儿。“爷”后加儿,变成“姨儿”了。像北京大爷,倒爷等等,都是不带儿音的。
另外,作者讲的也不像北京人分析北京人,这几条搁魔都也适用。北京人确实有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但和谈恋爱,结婚没什么关系。如果说年轻人,现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其实都差不多同样的状态。至于晚结婚,北漂其实和北京本地人也差不多。
其实很简单呀,因为北京过早地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在人们很难想象北京建国后长期是工业重点城市,连核弹实验的吊架都是北京师傅专门赶过去搭建制造的,甚至长期以来国庆阅兵的民兵方队就是首钢直接负责对接承包,因为首钢一个单位巅峰时就有13个建制民兵团!四万枕戈待旦完成过系统战术训练的控弦之士—而且精神生活在全国也是最早百花齐放的,所以发达的结果就是大家结婚晚、少,而且不生。数据上1995年北京市综合生育率就不足0.8了,这个数据甚至比2023年的韩国都低,而1995年北京人口1250万,2024年是2185万,简单的数学知识就可以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吧?
所以大家能见到的北京适龄工作人口大概率就不可能是北京土著。甚至于因为现在孩子户口可以随父母之一,我曾经好奇地在某三环附近的初中内随机询问孩子家庭,结果父母是双京城土著的一个都没有,反倒是父母均为新北京人的比比皆是。所以北京是个几乎很难看到土著出身中登的城市,我本人就是40+的土著中登,我的高中同学有四分之一左右从未踏入婚姻,还有相当部分结婚后不要孩子,而我出身的学校正经是个北京市重点(二十多年前就是全班本科,三个清北),同学们的经济状况起码能保证现在社会生活主流。
顺带一提,结婚少、生孩子少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比如我认识的东北很多城市的孩子也不婚不孕,但排除经济数据,她们的思想结构、成长环境其实对比南方很多城市如福建那边,也是更加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所以这是社会进步,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比如非洲最近十年生育率降低最快的国家就是卢旺达,从7%硬生生降到了3%多,因此某地要是出生率始终居高不下,那就说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与思想发展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