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惊现14公里“黄金动脉”:十年攻坚挖出40吨宝藏
当“新增金资源量超40吨”的消息从甘肃玉门传来,整个矿业界都为之振奋——这不仅是两个大型金矿的体量,更是一条绵延14公里、宽达10至100米的“黄金动脉”,在北山南带的戈壁之下,书写着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亮眼答卷。
时间倒回2017年,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的一纸项目部署,为这场找矿攻坚战按下了启动键。彼时,“甘肃省玉门市前红泉—黑山北滩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正式立项,专家团队带着勘查设备走进这片荒芜的北山南带,目标直指藏在地下的“金色密码”。谁也没想到,这一找,就是近十年的深耕。
找矿如大海捞针,尤其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北山南带,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团队首先从基础调查入手,扛起采样工具穿梭在戈壁与沟壑间,累计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6177件——这意味着6177次弯腰、6177次检测,每一份样品都承载着找矿的希望。通过对这些样品的精细分析,16处以金为主的综合异常区域被成功圈定,就像在茫茫戈壁中点亮了16盏“信号灯”,为后续勘查缩小了范围、明确了方向。
真正的突破,始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随着国家对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甘肃厅果断加大勘查力度与投入,一场“向地下要资源”的硬仗全面打响。3万立方米的槽探工作量,相当于在地表开挖出一条条深入地下的“侦察壕”,让浅层地质结构一目了然;3.5万余米的钻探工作量、141个钻孔,更是像141把“地质手术刀”,精准穿透岩层,直抵矿体核心。当钻探机的轰鸣声在戈壁上回荡,每向下延伸一米,都是对“找矿初心”的坚守;每一个钻孔的数据分析,都在为最终的突破积累着关键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前红泉金矿的发现,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科学勘查方法的胜利。作为在基础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化探手段逐步探明的大型金矿,它为同类区域找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甘肃样本”。北山南带地处巨型韧性剪切带,这类地质构造向来是金矿富集的“温床”,但如何精准定位矿体、判断资源量,一直是行业难题。前红泉的勘查实践,不仅验证了“基础调查+化探异常+钻探验证”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更在勘查方法选择、找矿思路梳理、方向判断上,为甘肃北山南带乃至全国同类韧性剪切带地区的金矿勘查,点亮了“指路灯”。
如今,这条14公里的“黄金动脉”已揭开神秘面纱,但其意义远不止于40吨黄金的经济价值。从国家层面看,它是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补充——在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每一处国内矿产资源的突破,都在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筑牢根基;从地方发展来看,它为甘肃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后续的绿色开发、产业链延伸,将为玉门乃至整个河西走廊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从行业发展来看,它更是对我国地质勘查技术实力的有力证明,彰显了我国地质工作者“敢闯敢探、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站在新的起点,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并未停下脚步。按照“立足国家所需、保障资源安全”的目标,后续还将持续深化基础地质调查,加大战略性矿产找矿勘查力度,让更多“地下宝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地上动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北山南带还会有更多“黄金惊喜”涌现,而前红泉金矿的故事,也将成为我国找矿史上一段“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的经典篇章,激励着更多地质工作者奔赴山川戈壁,为国家资源安全续写新的辉煌。
这场跨越十年的找矿攻坚,不仅挖出了40吨黄金,更挖出了“坚守”与“科学”的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荒芜的戈壁之下,藏着祖国的“宝藏家底”;在每一份样品、每一个钻孔背后,都凝聚着地质工作者的心血与担当。而这,正是我国矿业事业不断向前的底气所在。
作家:乘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