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市场爆发,港股迎来呼吸制剂明星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阅夜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从“跟跑”到“领跑”,精准诠释了我国多产业发展的历程,其中就包括了关乎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医药领域。

中国证券报曾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43款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59%,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国产药占比超过九成。

如10月8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的长风药业,就颇具代表性——14年来,它始终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致力于吸入制剂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而此次成功IPO,则进一步揭开了这位呼吸制剂龙头的“神秘面纱”。

500

1、吸入制剂龙头企业,立足本土走向全球

长风药业的成功之路从“吸入制剂”开始。

所谓“吸入制剂”,是指通过雾化器、喷雾器等将药物直接送入肺部或鼻腔,让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呼吸制剂所用的治疗剂量与静脉、口服药相比通常小得多,针对性强、副作用也小,非常适用于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500

这类目药品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企业招股书显示,2021年5月,长风药业首款获批的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迅速纳入中国集中采购(VBP)计划,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2023年,长风药业的CF018(中国首获批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氮䓬斯汀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目前CF017已经成为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之一,覆盖了国内超过10000家医疗机构;CF018也已渗透到多省份的500多家医院及医疗机构。

随着多款创新药进展的加速,长风药业不仅逐渐成为呼吸系统涵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过敏性鼻炎等多个适应症的龙头企业,还开展了多领域的积极探索。

纵向深入行业,将治疗领域扩展至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及抗感染在内的新疾病领域;开拓支气管内活瓣(EBV)的新治疗方法,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及肺动脉高压(PAH)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的疾病开发潜在的同类首创或中国首创治疗方法。

横向拓展边界,2024年5月长风药业旗下的GW006(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阿福特罗雾化溶液)成功获得FDA批准上市,实现了在美国市场的突破。与此同时,长风药业还在中国、美国及欧洲等主要市场和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进行着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预计在未来四年内至少有五种产品获批。

凭借突出的创新药实力,长风药业立足本土、走向全球,取得了亮眼的增长。据企业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长风药业分别实现收入约为3.49亿元(人民币,下同)、5.56亿元、6.08亿元。

500

2、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创新药企潜力巨大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所说,对企业而言,“上市是起点不是终点”。面向未来,长风药业等创新药企仍要凭借市场、政策、行业的多重利好条件,实现进一步成长。

从市场层面看,得益于人们对呼吸制剂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此类创新药在各治疗领域的应用普及,长风药业所在市场有望创新高。招股书显示,全球吸入制剂市场预计将由2024年的310亿美元(约人民币2263亿元)增长至2033年的616亿美元(约人民币44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9%。据其预测,中国市场同期的增长更快,将由人民币263亿元增至人民币44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1%。

市场需求的增长,无疑将为长风药业这位呼吸制剂行业“龙头”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500

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国产创新药发展以及医保支持创新药,也进一步促进了国产药企发展。如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从基础研究、医保支付、融资及数据要素、注册审批、行业监管五个方面推动创新药研发和惠及广大患者。

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不仅为中国创新药研发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为药企带来了利好。可以预期的是,由于注册审批的提速,像长风药业一样在所在领域表现突出的药企,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商业化落地与转化。

从行业维度看,国产“呼吸制剂”的发展也有着向好趋势。长久以来,呼吸制剂一直被阿斯利康(AZ)、葛兰素史克(GSK)、勃林格殷格翰(BI)三大跨国药企为主导,我国吸入制剂的国产化率甚至不足10%,能与之竞争的企业非常少。

但随着长风药业等企业的崛起,这个一直被业内称为“仿制药领域最高端、最难做的细分领域”被中国药企悄悄“拿下”了。

500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国内最大的吸入制剂品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国产替代案例:2020年之前,中国的布地奈德市场一直由原研厂家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主导,占了90%的市场份额;直到2020年国产仿制药陆续获批,行业竞争格局也迅速改变。

根据《医药经济报》样本医院的销售数据,2021年—2022年,阿斯利康销售金额占比从79.45%降到45.95%,销量占比从69.09%降到了20.42%。2021年6月,全国第五批药品集采(覆盖期为3年)的布地奈德混悬液品种,国外的阿斯利康落选,国内拥有价格优势的四川普瑞特、长风药业、健康元、正大天晴入选。

可以说,是长风药业等关键企业打破了海外药企“垄断”的局面,在呼吸制剂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国产替代”呼吸系统疾病创新药的问世,不仅对老百姓有着非比寻常的普惠价值,同时也为它们的创造者——长风药业等企业带来了优渥的增长空间,助推企业走向行业领先地位。

3、技术+商业双管齐下,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企业长久地发展,除了外因的助推,更离不开内功的修炼。深入了解长风药业可见,它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与其长期主义精神和强韧的技术壁垒密不可分。

早在16年前,长风药业作为少数几家在吸入制剂领域采取聚焦业务战略的公司之一,构建了覆盖吸入制剂开发核心环节的五大关键技术能力,涉及粒子工程、装置设计、性能评估、临床开发、工艺工程。这一套优秀的核心技术,不仅被业内人士称为“全球稀缺的‘吸入’平台”,更为长风药业日后在研管线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产端,长风药业也秉持长期主义精神,就所有主要类型的吸入制剂开发出专有生产技术,并建立了可扩充的生产能力。其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达8163平方米。目前,相应生产设施可支持年产2400亿支雾化混悬液、5000万支雾化溶液、400万瓶鼻喷雾剂、200万瓶定量吸入气雾剂(MDI)产品及2400万支吸入粉雾剂(DPI)产品。

500

从技术到生产,长风药业扎实积累,创建了一条宽阔的“护城河”,为其日后产品推向市场、大范围商业化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数据显示,长风药业产品战略性地对标全球畅销药物,涵盖2024年全球前十大吸入药物中的四种,总销售收益为41亿美元。

在商业化端,长风药业已有六项产品获批并成功实现商业化,且公司依托87家经销商组成的网络,覆盖中国31个以上省份。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经销商渠道贡献产品销售收益的98.8%、99.5%、99.3%及99.2%,同时通过调整销售模式,从推广商密集型转向经销商主导模式,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市场渗透效率。

可以想见,上市后,长风药业募集资金再用于核心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所在市场的竞争力,将会为国产创新药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4、结语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攀升。根据DealForma的数据,2024年大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后续随着这些管线推进、获批上市,中国创新药有望共享全球1.6万亿美金(2023年数据)。

这些数据表明,海外越来越重视从中国引入创新药,中国药企正在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这些创新药企将会为国产替代的研发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而长风药业也以其实践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