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闯南极:坦克300“开”出了长城汽车的科考级技术硬实力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晓芸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极地科学考察是国家战略级任务,不仅关乎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深度研究,更是维护国家在极地地区和平探索、安全进出及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的关键举措。

通过极地科考,能更精准掌握极地生态动态,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在国际极地合作中占据主动,保障在极地的活动、资产及相关利益安全,其战略价值与长远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南极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是制约科考任务推进的核心瓶颈。这里不仅有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极寒低温,还遍布冰裂隙、松软积雪与硬冰面等复杂路况。

这些难题不仅直接决定科考任务的推进效率,更让科考团队的设备运输、野外勘探路线拓展、应急物资补给等核心工作陷入被动,甚至可能因车辆无法通行而被迫中断任务,严重威胁科考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底线。

要打破这种“环境制约任务”的僵局,科考保障车辆必须具备“科考级”的硬核实力,不仅需拥有超强通过性以应对多样复杂地形,高刚性底盘以抵御冰面冲击,精准调校的悬挂系统以适应颠簸路况,稳定可靠的驱动系统以确保动力输出,还需要能在极寒环境下正常工作的电子稳定系统,每一项性能都需达到行业顶尖标准。

正是基于对科考车辆的高要求,2025年10月11日,长城汽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正式签约,长城汽车将为中国极地考察提供有力支持,双方更将联合开展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车辆研发测试研究项目。

500

能从众多车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极地科考保障体系的“关键一员”,甚至让量产车型直接对标“科考级”车辆要求,长城汽车背后究竟凭借怎样的技术积累与战略布局,才赢得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1、量产版本的柴油版坦克300,闯入南极

签约仪式上,一个重磅消息引发行业关注:长城汽车所拿出的此次奔赴南极的科考保障用车,并非专为极地定制的“特供改装车”,而是原厂量产状态的柴油版坦克300。

500

这意味着这款日常穿梭于城市道路、山野郊外的硬派SUV,将直接以“出厂配置”直面南极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极寒、冰裂隙密布的复杂地形,承担起科考人员通勤、物资运输、野外勘探保障等实打实的任务。

外界难免好奇:长城为何敢让一款量产车直接对标严苛的科考要求?

答案就在柴油版坦克300为极端环境量身打造的“原厂级”硬核配置里,每一项设计都精准命中南极科考的核心需求。

在极寒启动性能上,其2.4T柴油发动机针对低氧极寒环境做了专项优化:轴瓦的树脂涂层与活塞裙的石墨涂层,能将摩擦阻力降低30%以上;搭配3秒内可将气缸温度加热至1000℃以上的极速预热塞,以及耐低温大容量启动电池。这样一来,即便在-40℃的极端低温下,也能实现稳定冷启动,避免因启动故障延误科考进度。

500

此外,面对南极复杂路况,车辆的通过性与稳定性表现突出。全时四驱系统与后桥差速锁的组合,可实时调整车轮扭矩,应对冰裂隙、松软积雪等场景时,能有效避免打滑或陷车;切换至“雪地模式”后,电子稳定程序会优化制动逻辑,在结冰路面行驶或紧急制动时,减少侧滑风险,保障行车安全。

车身与底盘的耐候性设计同样关键,坦克300的车身部件兼顾轻量化与抗冲击性,在低温下,面对冰面冲击不易脆裂;多层防腐涂层能隔绝南极冰雪中的盐分侵蚀,避免底盘锈蚀,适应长期无补给维护的科考环境。

这些“配置与场景无缝适配”的表现,正是柴油版坦克300敢于以量产姿态闯南极的底气。每一项原厂配置,都经过了南极场景的“预演”,最终让量产车即科考保障车从概念变为现实,也将让长城汽车的技术硬实力,在南极冰原上得到最真实的检验。

2、从-40℃风洞到南极冰原,长城的南极底气藏在技术里

当柴油版坦克300驶入南极冰原,外界看到的是“长城汽车登陆南极”的突破,支撑这一突破的,是其耗时多年构建的“全场景、全维度”全球化试验验证体系。

这套能精准复现极地极端环境、严苛打磨性能的体系,让量产车对标科考级要求从不可能变为必然。

长城的“极地底气”,首先藏在能“复刻南极”的环境风洞试验室里。作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中首个建成该试验室的企业,这里堪称“移动的南极模拟场”:温度可精准控制在-40℃至60℃,恰好覆盖南极内陆的极寒区间;湿度调节范围5%~95%RH,能复现南极冰雪融化时的潮湿环境;8㎡可变喷口设计的风洞,最高风速达250km/h,可模拟南极冰原上的强风侵袭。

更关键的是,试验室还能实现全光谱阳光模拟与多场景雨雪模拟,300w/㎡-1200w/㎡的光照强度,可还原南极极昼、极夜不同时段的光线条件;4种雪品质(小/中/大/暴雪)的模拟功能,让研发团队无需等待冬季,就能全年测试车辆在暴雪覆盖下的行驶稳定性。

此前坦克300柴油版的测试,正是在这里完成。研发团队在试验室环境开展30余次发动机台架试验,按最严格工况覆盖全速全负荷工况、交变负荷工况、冷热冲击工况,累计运行时长14000小时(折合里程约480万公里),单台发动机最长运行超1000小时(折合里程约34万公里)且性能无衰减;再经过300H的冷热冲击、500H全速全负荷、650H的交变负荷试验,以大量测试和极限环境考核,实现车辆可靠性更高、故障率更低。

不过,不止于试验室模拟,长城汽车更追求“真场景、真实测”的极致验证。

为匹配极端工况,团队先后在夏季45℃最炎热的吐鲁番、极寒的海拉尔、黑河试验场,以及4700米的昆仑山口等地区,开展实地测试,以极限三高环境充分验证标定产品可靠性。

仅柴油车型的耐久试验里程就达到了64万公里,涵盖动力总成耐久、结构耐久、综合耐久以及全国车队路试,折合用户里程181万公里

这样的验证能力,离不开“技术为先”战略下真金白银的投入。

500

据公开信息,长城汽车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建成11个核心技术试验室和亚洲最大综合试验场,掌握发动机、变速箱等创新技术。

因此,当坦克300驶向南极时,携带的早已不是“未知的性能”,而是经过数千次极端工况打磨后的确定性。这份确定性,不仅印证了长城汽车试验验证体系的领先性,更证明中国自主品牌已具备从满足日常需求到支撑国家战略级任务的技术实力。

3、长城与科考队:不止供车,更重共创

长城汽车的“脱颖而出”,不止在于提供合格车辆,更在于以“联合研发”深度嵌入科考体系。

长城汽车不仅将派出坦克300柴油版作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选用产品”登陆南极,承担极地运输保障任务,更将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共建研发团队,联合开展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车辆研发测试研究项目,让合作从“基础保障”升级为“技术共创”。

500

从“供车”到“共创”,长城汽车的参与维度首先体现在“产品硬实力”的精准匹配。此次入选的坦克300柴油版,并非临时改装的特种车,而是长城的量产车型。

它将以“原厂状态”接受实地检验:既要在南极内陆的极寒区间保障人员与物资运输,也要作为“移动测试平台”,记录强风、暴雪、融冰潮湿等真实极地环境下的车辆性能数据,为后续联合研发提供一手实证支撑。

500

更为关键的协同价值,藏在“双向反哺”的研发机制中。根据合作规划,双方将围绕“极地车辆能源系统稳定性”“极寒材料性能迭代”两大核心课题展开攻关,形成科考需求推动技术升级、车企技术反哺科考装备的良性循环。

对长城汽车而言,科考现场获取的极端环境数据将直接纳入产品研发体系。这些试验室难以完全模拟的真实数据,将成为优化民用车型低温可靠性、耐久性的关键依据,让量产车的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再上台阶。

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而言,长城汽车的工程化能力与试验资源是“试验室技术落地”的重要支撑,可帮助科考装备从试验室产品转化为“实用产品”,加速极地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在「子弹财经」看来,此次合作并非单纯的“品牌曝光”,而是长城汽车“服务国家战略任务”的一次关键实践。

通过参与极地科考,长城汽车以自主技术为中国极地科研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极地科研能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也借由这一全球公认的“极端环境试验场”,向行业证明中国自主品牌已具备从满足日常出行到支撑高精尖科考的技术实力,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品牌的价值高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