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同学的贫困真的让我吃吃惊

【本文来自《看着阳台上满满当当的咸货,心里就是会特别满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971363311612
  • 是应该少吃

    可我上次看到别人家整整一院子的铁架子上挂满了腌肉,我顿时觉得人家富裕程度远远超过大众。

    其实这都是隐藏在人身体里远古记忆,有了冬储食品,人的心境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其实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和肉类,也没有几十年,个人感觉也就是到了2000年左右。之前八十年代储存大白菜可是全家的工作。

还是跟人经历有关。

我曾经的部门上级兄弟,其妹妹做过我女友的那个,对腌制品就无感,兄妹仅仅是对西餐中培根、热狗肠有点兴趣。小时候就是奶粉、瓶装奶长大的城市孩子(其父母曾经都是14所技术员工,共和国培养的早期大学生)。换我儿子同样无感,还觉得末日游戏中罐头奶粉什么的储存过多,生物质转化维生食品设备才是王道

        

我则是儿时寒假在外公家,天气好,练完毛笔后,工作就是协助跟外婆将咸肉挂外墙,记忆深刻。那时印象中也是满满当当整面墙的。

比如猪后座,起码四个(相当于带后背上的火腿,最少三十斤一个);猪五花肉排,一条五六斤,十来条;至于咸鱼更多;

鸡鸭倒是不多(我暑假时,三天一只清蒸未开叫小公鸡是外婆必须。作为安抚,给小姨、姐姐的毛豆烧小母鸡也是必然);平时吃多了,无感。包括我到安徽上学时,对爷爷安排的每周雷打不动(住校生城市孙子回家,爷爷都会安排他认为最好的)红烧鹅还发火,说腻了

     

在安徽读初一时(爷爷那时身体不好,要我长子长孙事前)开始也没觉的什么,毕竟我一直衣食无忧,但同学的贫困真的让我吃吃惊,家里带来的咸菜加水煮蛋,以及稻谷换的粮票(只打饭不打菜,无荤腥),此类卡路里需求就是生活,说《平凡的世界》李少安类就是。

我是习惯,他们可能就是贫困记忆,然后放大。最终异路同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