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没有故事,但这是最好的故事
巴菲特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事都不做。外部有投资者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期望,内部有企业家的自我实现需求,在本能上,所有企业都倾向于去做些什么,去改变一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不折腾的企业才显得尤为可贵。
作者|杨知潮
2025年的拼多多,很低调。
既不跟风即时零售,也没有对外讲AI故事,拼多多的做法令很多习惯了互联网叙事风格的人感到费解。
但正如不表态有时候就是一种表态。没有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故事。
这个故事是:全力以赴地长期专注于自家的主营业务——电商。虽然这个故事有点平淡,并不像AI那样惊心动魄,但也许更加持久。
01 没有故事的拼多多
你能说出一个不做AI的一二线互联网公司吗?
这实在是有些困难,毕竟野心和梦想是全球互联网公司的主题,面对大的时代浪潮,所有企业都会在一年之内入局。
阿里巴巴是其中的代表。2014年前后,当移动互联网浪潮来临,阿里巴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移动事业群。接下来,阿里巴巴又陆续进入实体零售、文娱、出行等多个领域。如果全部成功,阿里巴巴将成为一个类似亚马逊+沃尔玛+谷歌+环球影业+Uber+金融的超级复合体。这种商业模式实在是没有先例,也许只有在一些乡镇才能看到——当地的大户往往能够承包一条街的全部生意。
2023年以后,阿里巴巴重压阿里云,计划打造AI产业的底座,建立全场景的生态。到2025年,淘宝试图整合饿了么和到店,打造一套AI时代的超级消费入口——野心和梦想还是未变。
这不是阿里巴巴一家的玩法,在互联网行业,没有个五、六条增长曲线的公司,都显得太没有梦想。
而拼多多在其中,属实有些另类。
2025年2月,京东以咖啡奶茶为切入点,开启了外卖大战。阿里巴巴借此机会,打通了淘宝和饿了么生态,开始以淘宝APP为重要的外卖渠道,日订单多次创下纪录。
拼多多缺席了。
2025年,互联网巨头的AI基建如火如荼。BAT和抖音这种体量的玩家全部搞了自己自研大模型和一整套平台级基础设施。京东这类传统供应链企业,也通过合作的方式布局自己的AI生态。携程和滴滴也在做平台内的AI智能助手。甚至是知乎,都不惜以利润为代价重压AI。
但拼多多又缺席了。
有关AI的消息,几乎只有一条媒体报道:拼多多内部测试AI模型对广告投放效率的提升,此后这条报道也没有下文。
不搞AI,不做外卖,不干酒店,不干本地生活,那拼多多在干嘛?
当然是还在搞电商。
在腾讯、阿里投入数百亿、上千亿买入算力的同时,拼多多宣布了一项千亿扶持计划,投入资金扶持优质商家。一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激增百亿,导致利润下降,也导致拼多多的股价出现波动。
而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依靠AI的想象空间,股价多次大涨,一度超过拼多多的一倍——就在2023年,拼多多市值还超越过阿里巴巴。
企业都需要故事来支撑股价,如果拼多多愿意投入一些资源到一些多元化业务,如果拼多多管理层愿意在业绩会上描绘一些未来的畅想,那么对拼多多的股价表现,会是非常有益的。
但拼多多为什么就不讲一个故事出来?
02 不讲故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
不表态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讲故事,本身也是一种故事。
拼多多在讲述一个更加可靠、更加持久的故事,那就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长期做好自己主营业务——电商这一门生意里。
对拼多多来说,电商就是最好的生意。
刘强东在进入外卖领域时表示,京东外卖的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但据王浦中披露,美团外卖2024年的利润率为4%——压根达不到5%。几个月后,刘强东在媒体面前也表示“外卖可以不赚钱”以及“外卖亏的钱可以引流,这样比去外部买流量划算”。
事实上,外卖和网约车这种平台,叫作“重运营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利润率都不算高。Uber在2025年Q2发布了一份现金流创下新高的财报,利润率也不过是11%——大多数时候还达不到这种数字。
而拼多多二季度在大规模补贴商家、供应链的同时,运营利润率也有20%以上。2023年更是高达31%。
在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型生意中,电商平台的利润率远高于外卖、打车,几乎只有OTA、互联网招聘等少数可以比拟,但它们的规模又远不及电商。
换句话说,拼多多手握的几乎是互联网平台型生意里最好的一块,又有什么必要去寻找新的故事?
当然,投入外卖可以给电商带来引流效果。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直接撒给消费者获客,直接投入供应链带来好货。这也是拼多多的选择。2025年一季度,拼多多营销费用暴增100亿。大量真金白银被撒给消费者和供应链,构成了拼多多的价格优势。
至于AI,它还谈不上商业模式好和坏,因为它还没有商业模式。全球LLM老大OpenAI的盈利都还遥遥无期。在个人应用端,ChatBot、通用智能体、AI搜索这些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产品形态,根本都还是未知。对于一家本职工作是电商的平台来说,拼多多真的应该花大量资金探索这些领域吗?
比起AI,电商或许更需要专注。
由于规模大、利润丰厚,它所处的竞争环境实在太过激烈,淘宝、京东、抖音、快手、小红书,每个对手都强大无比。哪怕是百分百专注电商,也没有任何玩家能够保证胜利,更何况分心一系列多元化业务?
于是,拼多多宣布投入1000亿元到供应链,希望筛选出优质的商家,建立起可靠的供给生态。虽然短期对财报伤害巨大,但一旦构建成功,拼多多就能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质低价的好商品,为股东提供一道很深的生态护城河。
这也是更加清晰的路,并且想象空间也未必比那些“多元化”业务更低。TEMU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仍然比较初期,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国内,电商大盘仍然有所增长,按照各种第三方的推算,拼多多的GMV份额也在增长。
既然已经有现成的想象空间,又何必去讲述新的故事?
很多人希望企业做些什么,但有时候,企业需要的是只是握紧方向盘,保持直行。
这也许更难。巴菲特说过,最难的事是什么事都不做。外部有投资者对第二增长曲线的期望,内部有企业家天然的自我实现需求,在本能上,所有企业都倾向于去做些什么,去改变一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不折腾的企业显得尤为可贵。
而不折腾,就是拼多多相对于竞争对手最大的优势。
03 也许违背共识的本分
在资本市场,拼多多是个极具争议的公司。
在业绩会上,其他公司都是极力夸赞自己的业绩,但拼多多管理层总是说些实话,比如:当下的利润不可持续,未来几年我们不考虑分红回购。
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这是很让人困惑的举动,拼多多为什么就要不一样,难道粉饰业绩,包装股价,不应该是行业的惯例和共识吗?
但正如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所证明的那样,惯例不代表真理,真理往往藏在常识里。
落在2025年Q2业绩会上,这个常识是:实话实说。管理层是股东雇佣来管理公司的管家,既然管家认为拼多多二季度的利润不可持续,那么他有什么权力向自己的老板隐瞒?
2024年二季度业绩会,拼多多管理层用一句“未来几年都没必要分红和回购”,让拼多多股价在一日内暴跌。很多投资者对此非常不解。
谷歌、苹果、阿里巴巴、腾讯都在大笔分红和回购,这对股东来说是当然好消息,但他们都是上个世纪成立的成熟公司。而拼多多2015年才成立,首次盈利至今不到五年。对这个时期的成长型公司来说,不回购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苹果直到2012年才恢复分红和回购。
与此同时,拼多多面临的竞争极其激烈。淘宝、京东、抖音都是极为强大的对手,一旦开启价格战,账上的现金就是子弹。哪怕不用,也是对竞争对手的威慑。在拼多多通过千亿扶持构建其强大的生态护城河之前,把资金用作子弹的价值,也许比分掉更大。
但不论拼多多短期不回购是对是错,既然拼多多管理层已经如此决定,不应该诚实地告诉自己的股东吗?
以传统二级市场股民的惯例和共识来看,拼多多的种种行为是令人费解的。但以朴素常识的角度出发,拼多多的行为,恰恰是创始人所说的“本分”。
04 结语:人只能成为他本来该成为的那个人
在资本市场,拼多多最大的一个关键词是:分歧。
反对者认为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糟糕公司,种种动作都是在和投资者做对。支持者认为,这是全中国最好的管理层,这种企业文化才符合创始人所说的本分,和段永平所说的“做对的事”。
没有人能说服对方,人和企业都只能成为它本来的样子。
如今,阿里似乎还是那个充满梦想和野心的企业,永远向往“星辰大海”。口中要么是AI时代的算力中心,要么是AI时代的超级消费形态。
刘强东也还是那个心系兄弟的大哥形象,他亲自送外卖、亲自去地摊喝酒。京东集团也以“降低商业社会成本”和“保护商家利润”为己任。
与此同时,拼多多也还是那个专心卖货的电商平台,它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电商这一件事上。
这是企业的不变。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同样只能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认同多元化星辰大海的人,与认同专注本分的人,他们谁也无法说服彼此。
但好在,商业和资本市场都是可以量化的,时间会给出答案。
头图来源|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