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发布,美欧大幅下降,亚洲强势攀升,如何看待新版排名和趋势?

据都市快报相关消息,10月9日,202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正式揭晓。

500

500

其中,清华大学为亚洲榜首,再次蝉联全球第12名。北京大学则连续第二年位居第13名。复旦大学是第36名。

500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的榜单中,中国大陆高校跻身全球前40强数量从去年的3所增至5所。新晋院校包括浙江大学(从世界并列第47名跃升至世界第39名)和上海交通大学(从世界第52名升至世界第40名)。

此外,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同济大学排名都有所提升,进入了世界前150名,往世界百强迈进。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进步最大,上升了21位。

并且,此次中国大陆高校进入前500名的高校达35所,超过澳大利亚。共有18所中国大陆高校创下历史最佳排名,数量居全球之首。

除此之外,中国香港共有8所上榜高校,其中两所为今年新上榜:香港教育大学和香港岭南大学。其余六所大学排名均有所提升,使中国香港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至少三所上榜高校且所有上榜高校排名都有所上升的地区。

中国香港亦首度有六所高校跻身全球前200名。中国香港排名最高的高校是香港大学,位列世界第33名,较去年的第35位有所提升。

中国澳门共有三所高校上榜,其中澳门城市大学首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601-800排名区间。

中国台湾共有47所高校上榜。中国台湾顶尖学府台湾大学(NTU)上升了32位到世界第140名,自2022年以来首度重返全球前150强。

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务官菲尔·巴蒂 (Phil Baty) 评论道:今年排名凸显出一个戏剧性且加速发展的趋势——科研与高等教育卓越性能力的天秤从从前的西方传统高校主导向逐渐转移至东方新兴高校。

美国及西欧多数地区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大幅下降,而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持续强势攀升。随着西方国家科研经费与国际人才引进持续受阻,这一趋势必将持续。

对于这个榜单,有网友表示看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榜单上的排名本身,并且也要注意这些排名背后的“生意经”。该网友认为虽然目前榜单上中国大学的排名上升,欧美大学的排名大幅下降,但欧美大学已经将高等教育做成了一个利润极高的出口产业。

而我国目前仍然还处于“赔本赚吆喝”阶段,部分学校为了追求名次,不仅不收高价,反而提供了远优于本国学生的待遇:高额的奖学金、专用的豪华宿舍、单独的、更容易的课程和考核标准……该网友认为,这就像是“一家餐厅,对本地客人收费正常,对外国客人不仅免费,还倒贴钱请他们来吃,只为让餐厅看起来‘国际化’一点。”

所以该网友认为,看待这次排名,咱们可以高兴,但不能陶醉。它说明我们有了“挣钱”的资本和底气,但离真正建成一个健康、体面且盈利的“国际教育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00

还有的网友则认为,这些排名变化反映的不是高校之间的竞争结果,而是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一次运动。过去西方大学在科研成果上强势,靠的不是“天赋”,而是长期的资源积累——科研基金、稳定的制度环境、学术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

而如今,这套生态开始松动,欧美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别人变强”,而是“自己供血不足”:科研经费增长乏力、国际学生锐减、学者流动受阻、政治审查加剧..这些都在削弱他们的竟争力。

与此同时,亚洲尤其是中国高校的“代谢率”却在变快。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国家级项目体系完善、国际合作开放度提高、AI与大数据+等新领域的研究集群爆发,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呈现出“加速度”特征。

但同时,但这里有一个误区要避免——我们在看到“上升”的同时,也要警惕“同质化”。

该网友认为现在不少高校都在强调“论文数量”“国际合作次数”“排名指标提升”,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大学不是生产指标的工厂,而是孕育思想的地方。

所以,清华北大今天能在全球排名中与哈佛、牛津比肩,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努力的成果,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未来,谁来制定“世界大学排名”的标准?

500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次的202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