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混战十年,终于打成了“华小v”剧本

500

国产手机市场正在从“份额战”迈向“能力战”。

作者|古廿

编辑|杨舟

国产手机市场的版图,正在经历一次缓慢但明确的再分配。

过去十年,从“8进5”再到“5进3”,头部品牌在竞争中反复换位,市场格局最终集中于华为、小米和vivo。无论是从整体出货量,还是高端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来看,都形成了华小v三强新格局。

三强的形成,看似是出货量排序的结果,其实映射的是三种不同的增长路径:华为代表的是技术穿透力;小米代表的是生态扩张力;vivo代表的是用户体验的长期耕耘力。

500

最近发布的X300系列,依然延续这一长期策略。没有挂新名词博关注,也不是靠情绪牌讲故事,而是围绕“体验到底还能往哪走”,把性能、影像、系统的所有变量又重新调了一遍。

产品依然强调首发和技术联合。X300系列搭载vivo与联发科、Arm联合定义的天玑9500芯片,并在蓝晶芯片栈和自研V3+影像芯片之间打通链路,首次在安卓手机上实现了4K 60FPS的电影人像视频。

跑分超过410万也在数据上给出了验证。但相比参数本身,vivo更在意的是用户在日常使用中是否能持续感知到性能差异。

这套方法论不是新鲜策略。X系列过去几代产品已经反复在验证一个命题:体验不是产品上线那一刻的宣传点,而是多条慢变量共同耕作的结果。包括对系统调度逻辑的重构、对摄像头模组与算法的协同调优、对上游供应链厂商的定制拉通,以及从音频、存储到隐私的全面打磨。

这一模式带来的结果,是份额层面的稳定且持续的向上增长。IDC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vivo(含 iQOO)以17.2%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并在4000元以上价位段达成22.14%占比,仅次于华为。全球市场中,vivo也已连续五个季度进入销量Top5,和小米一起成为国产品牌出海的主力。

X300或许不是一次品牌拐点。但它所代表的,是vivo对当下手机行业结构变化的一种回应:在高端市场,以用户可感知的体验差异构建长期确定性,而不是押注一场短期的技术爆点。

这条慢变量的路线,通过长期的体验优化,把一部手机做到“用户真正愿意换、愿意用”。竞争的变量,正在从产品之争,变成模式之争。单一产品爆款已难以撬动行业格局,真正的竞争力,是企业能否构建穿越周期的系统能力。

01 从规模逻辑到路径模式

在手机行业,能短暂冲进前五的厂商并不少。真正难的,是留下来。此起彼伏的市场份额变化之间,几个月甚至一年的领先,不代表格局稳固。能够长期领先,并真正形成三强格局的,是三家企业各有所长的成长模式。

就目前的行业环境而言,手机厂商正被两大长期变量重塑: 

一是国内市场的存量化。进入移动互联网和AI时代更新的交换期,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单纯靠密集上新,打价格战拉动需求的方法,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此背景下,高端化成品牌增长的最优选。

二是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全球市场整体规模的增长空间收窄,竞争转向新兴市场和高端阵地。华为的回归、小米的出海以及vivo在东南亚、印度的稳扎稳打,都是同一逻辑下的不同打法。

这意味着,国产三强的格局竞争早已不再是“谁卖得多”,而是“谁能走出自己的路”:从单一的市场份额之争,转向企业在各自模式和护城河的长期耕耘。

500

以华为、小米、vivo形成的三强新格局,已经基本确立了主流的三种路径:华为以底层技术为支点强化自主可控,小米用生态打法拉高用户触点密度,而vivo,则选择了以用户为中心,围绕体验、技术与价值共创,不断打磨赢得用户信任的产品力。

三条路都没有捷径,但每个企业各有侧重。vivo这条路的关键在于“深”和“准”。

以技术研发为例,华为通过在芯片、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等底层持续投入,侧重于突破封锁,构建自主可控体系。vivo则是始终坚持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比如近期在上海举行的Arm Unlocked 2025 AI技术峰会上,双方宣布围绕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技术深入合作,率先在智能手机上落地SME2创新特性,在L3和L2缓存资源调度上进行联合优化,实现更优能效表现。

作为首个与Arm成立联合实验室的终端品牌,vivo持续将真实用户场景中的需求前置到芯片设计阶段。

正如vivo首席技术官施玉坚所说:“用户可在vivo即将发布的全新旗舰产品上,体验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惊喜。”这类技术并非为了“参数好看”,而是真正用于解决用户体验的痛点。与其说vivo构建的是一套技术生态,不如说是在构建“体验确定性”的交付体系。

生态建设方面同样如此,不同于小米“人车家”全场景覆盖的生态扩张路径,vivo的生态观更偏向“场景精耕”,即从细节出发构建可持续的体验闭环。

基于深刻的用户洞察,vivo并未简单将生态理解为设备联动或服务打包,而是在每一层软硬件接口上,将用户价值优先级嵌入产品定义之中。

通过蓝晶芯片技术栈,vivo联合产业链伙伴开展SoC联合定义、系统级调优、专用芯片协同等关键环节,在性能、功耗、通信、安全、AI等八大赛道实现长期打磨,并将软硬协同优势转化为体验上的可感知提升。

在用户层面,vivo始终从真实需求出发做产品:为骑手开发职业模式、为重度玩家深度适配游戏体验,在看似不喧哗的细节中沉淀品牌信任。这种高度贴合用户、持续深耕体验的能力,正是vivo在后性价比时代逐步形成差异化的关键。

无论是为骑手人群定制的“职业模式”,还是在影像、系统体验上的持续投入,背后都是围绕真实场景的技术深耕。30年的消费电子经验积累,让它形成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逻辑。

技术、生态、体验,这三条路径,不仅分化了当下的产品能力,也决定了各自面对产业大环境时的适应性。最终能够形成华小v这样的三强格局,真正的市场考验,不是销售数字的起伏,而是谁能把自己的模式修成护城河。

在换机周期不断拉长的存量竞争中,这道“护城河”最终会在一个最直观的战场被检验——高端市场。

02 高端化的长期战

过去,中国品牌在全球更多依靠中低端产品获得规模。但随着国内市场趋于饱和,高端市场的竞争价值被重新审视。

华为依靠芯片和系统,率先完成高端市场的回归;小米通过生态联动,把高端旗舰与汽车、IoT联系起来;而vivo则通过影像和设计等长赛道的长期主义,逐步扩大高端份额。

在新发布的X300系列产品上,可以看出vivo这一模式的具象化。

500

一方面,它延续了X系列长期的“首发”传统:联合MediaTek、Arm定义并首发旗舰SoC天玑9500,在性能和能效上做了深度优化,在性能上实现X300 Pro在室温环境下安兔兔跑分突破410万大关。

旗舰机的综合性能表现之外,基于三方联合优化的基础,在影像能力方面进一步突破。通过蓝晶芯片栈打通SoC和自研影像芯片V3+,实现“双芯合体”,为vivo的影像算法开辟了专属硬件通道。

这种联合开发模式下,构成X300系列「蓝晶×天玑9500」的强大影像中枢,在视频赛道上实现全面引领,首次实现4K 60FPS电影人像视频,实现了安卓甚至苹果都未曾做到的、电影级虚化和4K画质下的高帧率视频录制。

另一方面,vivo还把这种共研延伸到上游影像标准的制定:与三星、索尼等共研传感器,带来2亿像素长焦、云台级主摄等新配置;并在X300全系建立起软硬件一体化方案,推动高端机型向“更接近专业相机”的方向演进。

这些动作让vivo在移动影像上形成了话语权,不只是追随者,而是推动行业标准抬升的一方。

然而,vivo对产品的理解并未止步于“参数”,而是回到一个底层命题:顶级性能,如何服务于日常体验。

为此,vivo对系统进行了底层重构。以蓝晶芯片栈为依托,联合MediaTek从微架构层做软硬一体化融合与调优,并研发“内存压缩硬化技术”,解决重载场景下的调度瓶颈。

同时在此基础上,X300 Pro还全球首发“双UFS磁盘阵列技术”,通过四通道并发机制大幅提升I/O性能,让大型游戏资源加载、照片/视频读取显著提速。

此外,vivo也在AI能力上完成跃升。在深度调校下,天玑9500实现多模态AI能力突破,并进一步强化端侧隐私保护。在音频体验上,vivo TWS 5 Hi-Fi版将与X300系列一起,独占首发天玑9500平台下的全链路无损音频解码方案,带来旗舰级Hi-Fi音乐体验。

最终,这种系统性、全感官升级,将融入日常使用的方方面面。从芯片性能到影像能力,再到硬件参数落地为顶级产品体验,X300串起的是vivo的一种路径:通过不断的首发和共研,把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绑定在一起,并逐渐把这些积累转化为长期壁垒。

500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vivo选择在高端市场里,用“用户体验+技术共研”的模式站稳脚跟,而不是走单一的硬核突破或生态扩张路线。

这些创新并不仅仅服务于C端消费者。在B端,vivo的影像技术也开始外溢,例如“数字国宝”计划通过移动影像和融媒体技术帮助文博单位完成数字化保护,与医疗光学合作的便携裂隙灯,则将手机影像能力延伸至基层诊疗场景。 

这种“体验导向+技术共研”的模式,不像华为那样追求从0到1的硬核突破,也不同于小米依靠生态规模的扩张,而是通过长期的用户体验+技术耕耘逐渐形成壁垒。

03 从跟跑到决赛圈

十年前,中国厂商还在追随苹果和三星。当时的竞争几乎完全依赖性价比,而高端市场被视为难以跨越的门槛。如今,华为、小米、vivo三家不仅在国内市场分庭抗礼,也代表着三条通往全球竞争的路径。

华为模式:以技术为武器,突破“卡脖子”;小米模式:以生态为武器,扩展触点;vivo模式:以用户为武器,沉淀体验。在技术、生态和用户体验三条路径上,中国厂商都已经具备长期竞争的样本。

看似分化,它们却又在合流为同一个竞争逻辑:不内卷价格,而是各自找准自己企业可以满足的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场生态位,来不断巩固为企业的护城河。 

面向AI时代,围绕彼此的护城河继续做深,这种模式分化更显意义。 

华为的技术路径有机会在AI芯片、操作系统上再次突破;小米的生态路径能把AI嵌入“人-车-家”的多触点。而vivo的用户导向,可能成为最稀缺的能力——当设备从工具变成智能体,真正的竞争是能否持续理解用户、陪伴用户。

500

比如在新发布的X300系列中,围绕用户体验,vivo还首发了旅拍神器-Al定制美颜,只需15分钟端侧训练,即可复刻个人修图风格,实现10秒极速个性化美颜,让手机拥有独属于用户自己的“审美记忆”。

在影像上,它带来了行业首个Live Photo AI消除:不同于以往只能处理静态图片,这一次算法能在动态视频中智能追踪整段画面,支持一键路人消除,并在生成后仍保留动态效果。甚至连语音助手“小V”也被升级为真正的“智能前台”,可以在一键拨打客服电话,减少层层菜单的消耗。

围绕影像、系统、安全等多方面融入AI能力,这些功能看似零散,却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通过AI把用户体验做到更个性化、更直观、更高效。这与华为的“技术硬核”、小米的“生态扩展”形成了鲜明对照——vivo选择把AI落在“人与设备的关系”上。

未来十年,谁能在全球高端市场和AI浪潮中同时加深护城河,谁就能真正完成从“规模胜”到“价值胜”的跃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