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子弹库战国帛书

500

一、发现过程

盗掘出土

1942年9月,盗墓贼任全生、漆孝忠等四人在长沙东南郊子弹库(今湖南省地质中学附近)盗掘一座战国楚墓,发现竹箧内藏帛书及残片。墓主为士大夫级贵族,葬制为一椁二棺,墓中另出土《人物御龙帛画》。

帛书最初被当作“废纸”丢弃,后由古董商蔡季襄购得并修复,1944年出版《晚周缯书考证》,首次系统研究该帛书。

非法流失海外

1946年,美国人柯强以红外线拍照为由骗取帛书,将其分卷走私至美国。第一卷《四时令》售予收藏家赛克勒,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匿名捐赠给赛克勒美术馆。

1973年,曾参与盗墓的“土夫子”协助湖南省博物馆重新发掘该墓,出土《人物御龙帛画》等文物,但帛书主体已流失海外。

二、保存现状

回归与入藏

2025年5月,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五行令》《攻守占》,共132件(组),同年10月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目前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保存于恒温恒湿环境。

第一卷《四时令》仍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国家文物局持续追索。

科技保护与修复

湖南省博物馆运用高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扫描等技术对帛书进行无损检测,发现40余个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字样,并启动数字化存档。

中美学者曾合作开展帛书揭剥与修复,如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次赴美参与残片保护研究。

三、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解析

文字学:帛书以楚篆书写,共900余字,是研究战国文字的关键实物,奠定了楚文字研究基础。

文献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典籍实物,其图文布局(如十二月神图、四木图)揭示了古代“图书”形态。

思想史:内容涵盖创世神话(伏羲女娲)、天文历法、军事占卜(如《攻守占》载“流星划过必从东门入”),反映战国时期五行思想与生活哲学。

代表性研究著作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1985)及《子弹库帛书》(2017),整合帛书流转史与释文,成为集大成之作。

饶宗颐、曾宪通合著《楚帛书》(1985),对文字考释贡献显著。

四、重大意义

文化象征

被誉为“东方死海文书”,填补了中国早期系统神话与天文历法的空白,与《尔雅》《山海经》等文献形成互证。

国际追索范例

依托《青岛建议书》等国际公约,通过完整证据链(如芝加哥大学移交的帛书原包装盒盖)促成返还,成为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归的经典案例。

当代文化激活

湖南省博物馆计划推出“楚帛书回家”特展,结合数字技术(如AI复原)推动文物活化,强化楚文化认同。

500

500

500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