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越懒?大脑缺少BDNF活力素!多吃鱼油、核桃就能补回年轻的热情?

500

导言

国庆假期刚刚过去,不知各位读者朋友都去哪里玩了?派派已经很久没有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这两年,派派明显感觉到自己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仅是精力大不如前,连以前那股热血拼搏的闯劲都慢慢消退了…只恨自己越来越懒。

但话又说回来,这也不全是因为懒。最近,来自华盛顿大学学者在神经科学领域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1],为这种佛系躺平找到了一个确切的靶点。并且告诉我们:大脑保养得好,60岁也正是闯的年纪!

500

500

老了,自然就躺了?

动机,通俗来讲就是我们的内在驱动力,它指的是我们为了获得奖励而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强度。比如年轻的时候会仅仅因为某个灵光乍现,就为之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这种强大的意愿就是高动机的表现。

但众所周知的是,年纪渐长以后不仅失去了这种兴奋劲儿,身体素质也跟不上了。研究者自然在小鼠实验中也观察到了这种变化:

研究者将正值壮年的小鼠与老年小鼠同时放入一个特制的箱子中,箱内有一个小洞,小鼠只要用鼻子戳一下洞口,就会有美味的糖掉落作为奖励。

500

起初,小鼠戳1下就能得到糖。但随着难度升级,要戳3下、5下甚至10下以上,才能获得下一颗糖。

于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年轻小鼠表现出了惊人毅力,不知疲倦地戳了上百次;而反观老年小鼠,则没过多久就选择放弃躺平。

500

图注:衰老导致禁食引起的可口食物奖励动机减少

只需动一下就能拿到奖励,但老年小鼠就是会率先放弃,这种躺平,与体力下降无关,与关节老化等等等等限制活动的因素也无关。所以,老了以后,的确都会变得不爱争取!

所以联想到躺平的自己……难道不是什么看淡了一切、变得成熟,而是岁数上来了?

500

不,我不承认!再说了,这种动机消退也不一定是衰老本身带来的,年老后的孤独、焦虑或抑郁,这些情绪也会导致动机下降!所以,到底是因为老了,还是因为不开心,还是二者都有?

500

外在的衰老与内在的压力,都会损伤内驱力?

为了理清这一点,研究者引入了社会隔离这个因素,也就是所谓的自我封闭:长期的社会隔离是公认的压力源,可能会诱发焦虑和抑郁,这些同样能够引起动机下降。

500

接着,他们将小鼠分成了四个组别:

年轻社交组:也就是正常的、活蹦乱跳的年轻小鼠;

年轻隔离组:虽然年轻,但被迫与朋友们隔开的压力和焦虑小鼠;

年老社交组:正常生活的年老小鼠,用于观察衰老的影响;

年老隔离组:又孤独又年老的小鼠(最可怜的一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研究者发现:

首先,单独隔离的年轻小鼠动机远远低于正常社交的年轻小鼠,这证实压力的的确确打击了鼠鼠的动机和劲头。

而这次研究的关键发现是:正常社交的衰老小鼠,与孤单的社会隔离年轻小鼠的动机水平几乎处在同一水平,并且都很低。

500

图注:饥饿能提升所有小鼠的动力,但老年小鼠的动机始终远低于年轻小鼠

这说明,从行为表现上看,单纯的衰老,给小鼠带来的动机下降程度,与让一个年轻人经历长期社会隔离的打击,几乎是相当的。

500

接着,研究者又测试了小鼠的焦虑水平。结果无论是被隔离的年轻小鼠,还是正常社交的年老小鼠,都比正常的年轻小鼠更不愿意在开阔地带停留。这说明,衰老和压力都会带来更明显的焦虑。

500

图注:小鼠在开阔中央区域停留时间的百分比,停留时间越短说明越焦虑

所以,衰老给内在动力带来的损伤,似乎和长期的压力、焦虑非常相似。但是,要探究它们是否真的相同,还得看驱动力背后的“物质基础”。

500

躺平的真相

为了找到背后的调控机制,自然要先回到掌管我们所有期待、渴望和行动力的源头——大脑。

我们都知道,多巴胺不仅能带来愉悦感,更是我们产生期待、渴望并采取行动的燃料。而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位于大脑中部的两个紧邻的区域:一个是腹侧被盖区(VTA),另一个是黑质(SN)。

500

其中,VTA与我们的动机、渴望直接挂钩,而SN则更多地参与运动控制。因此,当研究者打算寻找动机下降的分子根源时,VTA自然成为了他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研究人员提取了年轻和老年小鼠大脑VTA区域的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在老年小鼠的VTA中,只有一个分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出现了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而隔壁的黑质BDNF水平并没有随衰老而下降。

重要的是,在焦虑、压力状态的小鼠大脑VTA区域中,BDNF的水平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虽然衰老和压力在结果上都导致了动机的下降,但这种BDNF的下降仅在衰老中产生!

500

图注:VTA区域内多种基因中,只有BDNF在老年组出现了显著下降,而社会隔离引发的压力,并不会导致VTA区域BDNF水平的变化

也许BDNF就是那个仅仅会介导衰老与动机下降之间的核心分子?

这个推测的确合理。毕竟BDNF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人如其名,它是一种能“滋养”神经元的重要蛋白,它负责支持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并维持神经连接的健康与功能。

也就是说,BNDF是维持VTA内多巴胺神经元高效、稳定工作的关键保障。少了它,我们感受快乐的能力或许还在,但为了快乐而去拼搏的斗志却会大打折扣。

为了验证BDNF是否有这层作用,研究者通过基因技术将抑制了年轻小鼠的大脑VTA的BDNF表达,并在2个月后对普通年轻小鼠与低BDNF年轻小鼠再次进行了对比。

果不其然,低BDNF水平的小鼠即使拥有年轻的身体,也还是表现出了老年鼠心力交瘁的状态,很快便摆烂了。

500

图注:接受了BDNF抑制的年轻小鼠,其动机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几乎与真正的老年小鼠无异

所以,大脑VTA区域BDNF水平的下降,是导致与年龄相关的、为奖励而努力的动力减弱的直接原因!

当大脑的VTA部位缺少了BDNF这种关键的营养来滋养和激励神经元时,我们内在的驱动力就会熄灭,更难去争取、去创造、去努力过好精彩的生活…

500

为人生蓄积能量

既然找到了核心分子BDNF,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给大脑补充足够的BDNF,就可以恢复旺盛的动力和驱动力,又变回当年那个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自己了?

虽然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目前我们还无法直接向大脑中注射BDNF。不过,我们还可以以毒攻毒,因为变得有动力的方法就是动起来——许多健康的生活方式,恰恰也是提升BDNF水平的有效途径。

首先,规律的有氧运动、阻力训练和组合是为提升BDNF水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提升血液循环中的BDNF水平有显著效果[2]。如每周3-4次的中度至剧烈的运动,持续至少12周效果最好。听起来可能有点难,但其实哪怕只做一次中等强度运动,也能短期提高BDNF。

500

其次,吃得好能为BDNF的合成提供原料。研究发现,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核桃等是促进BDNF合成、构建健康神经元的基础[3]。而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也能提高BDNF水平,比如蓝莓、绿茶、黑巧等食物[4]。

500

此外,终身学习也是维持大脑年轻和内在驱动力的关键,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都能激活神经通路,促进BDNF的表达[5]。最后,高质量的睡眠是大脑进行修复和维持BDNF稳定的黄金时期。正念、冥想和瑜伽也可以改善慢性压力、保护BDNF的生成[6]。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Lei, H. C., Parker, K. E., Kuo, C. C., Yuede, C. M., McCall, J. G., & Imai, S. I. (2025). Aging reduces motivation through decreased Bdnf expression in the ventral tegmental area. Mol Psychiatry. doi:10.1038/s41380-025-03253-0

[2] Gholami, F., Mesrabadi, J., Iranpour, M., & Donyaei, A. (2025). Exercise training alters resting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concentration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199, 112658. doi:https://doi.org/10.1016/j.exger.2024.112658

[3] Ziaei, S., Mohammadi, S., Hasani, M., Morvaridi, M., Belančić, A., Daneshzad, E., . . . Heshmati, J. (2024).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omega-3 fatty acids effects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7(7), 715-725. doi:10.1080/1028415X.2023.2245996

[4] Carrillo, J. Á., Arcusa, R., Xandri-Martínez, R., Cerdá, B., Zafrilla, P., & Marhuenda, J. (2025). Impact of Polyphenol-Rich Nutraceuticals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Neuroprotective Biomarker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Nutrients, 17(4).  doi:10.3390/nu17040601

[5] Cortés-Álvarez, N. Y., Vuelvas-Olmos, C. R., Marmolejo-Murillo, L. G., Sánchez-Duarte, E., & Lara-Morales, A. (2025). Cognitive Stimul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Well-Being, Executive Functions,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Older Adults from a Mexican Geriatric Center: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Nursing Reports, 15(5).  doi:10.3390/nursrep15050151

[6] Cahn, B. R., Goodman, M. S., Peterson, C. T., Maturi, R., & Mills, P. J. (2017). Yoga, Meditation and Mind-Body Health: Increased BDNF,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and Altered Inflammatory Marker Expression after a 3-Month Yoga and Meditation Retreat.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Volume 11 - 2017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