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陷掌舵真空!商标权之争未解,这杯“童年饮料”前路在哪?
2025年9月,对于娃哈哈集团而言,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转折点。娃哈哈集团的“二代掌门人”宗馥莉,在正式接棒父亲宗庆后仅仅一年之后,辞去了董事长、法人代表等所有关键职务。这一事件,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宗馥莉的离职,颇具戏剧性。2024年,娃哈哈全国饮料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53%,创下公司历史最高增速;2025年一季度增速仍保持在30%以上,然而,在这业绩光鲜的外表下,实则暗流涌动。激进的内部改革、复杂的家族内斗、难以调和的利益分配,尤其是商标使用权的争议,最终成为了她离职的导火索。
辞职的直接原因是娃哈哈商标使用“不合规”。由于娃哈哈特殊的股权结构,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宗馥莉个人持股29.4%,基层工会持有24.6%,“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使得宗馥莉无法自由使用该商标。据内部文件显示,从2026销售年度起,宗馥莉掌控的宏胜系企业将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宗馥莉在执掌娃哈哈期间,展现出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风格。她全力推动以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改革,对内改革组织体系,劝退或调整多位身居要职的“老人”;对外大幅度改革经销商体系,削减未达标或经营不善的经销商。然而,这些举措虽然本意是为了让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但却触动了娃哈哈几十年的“基本盘”。改革的步伐过于急促,让这台运转了几十年的“老机器”出现了阵痛和噪音。
此外,宗馥莉在改革中大量启用“宏胜系”人才,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宏胜集团最初是娃哈哈的代工厂,后来发展成为宗馥莉的核心班底。宗馥莉出任董事长后,日常办公地选择了宏胜系的心脏——位于杭州萧山区的桥南基地,这一行为被外界视为其过于偏向宏胜系。
除了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家族内斗也给宗馥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25年二季度到三季度,宗庆后与杜建英所生的三名子女和宗馥莉,就21亿美元离岸信托的归属爆发矛盾。2025年8月,中国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冻结该资产,随后在9月26日,进一步驳回宗馥莉的上诉,维持冻结令。“非婚生集团”成员还要求分割娃哈哈集团29.4%的股权,尽管宗馥莉已通过遗嘱公证继承了该部分股权并完成工商变更,但这一纠纷的审理尚未彻底终结。
宗馥莉离开后,娃哈哈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短期内,娃哈哈可能通过提升产业链的分配利益来保持企业利润,掩饰销量增长压力。但长期来看,娃哈哈品牌已经钙化,很难有所突破,叠加管理层动荡、舆论风波,要实现大的增长估计很难。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已显疲态,尼尔森数据显示,AD钙奶在华东地区销售额下降37%,纯净水市占率从18%跌至12%,二季度作为饮料销售旺季,业绩下滑更是一个消极信号。
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接手娃哈哈集团后,谁来掌舵将成为一道现实难题。无论是内部提拔、外聘职业经理人,还是继续由宗氏家族成员主导,几种选择皆有利弊,但均难轻松服众。叠加娃哈哈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与内部治理挑战,新任掌舵者将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
而对于宗馥莉来说,离开娃哈哈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新的开始。她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娃小宗”品牌上。然而,“娃小宗”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网友吐槽“娃小宗”名字难听,经销商态度含糊,要实现宗馥莉定下的300亿年销目标,难度不小。
这场风波给中国的家族企业敲响了警钟,传承从不是简单的“父死子继”,宗庆后没理顺的股权架构、没解决的商标归属,最终都成了女儿的绊脚石。对于娃哈哈集团来说,未来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性,曾经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娃哈哈”品牌列车,其下一站将会驶向何方,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娃哈哈集团需要在传承与变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