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重大!中国颠覆性突破

  作者:信瀚    来源:东文财经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10-11 13:26:57
  

  

中国科学家,太牛了。

电池弯折20000次都不坏。

 

近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传来重磅突破,他们利用新型聚合物材料,研究出可弯折20000次柔性电池。目前,这一硬核研究成果,已被《先进材料》杂志收录。

  

 要知道弯折2万次是什么概念?如果你的手机每天折叠100次,那么可以连续用大半年,直接让固态锂电池性能起飞!

 

传统固态电池之所以难以突破,是因为内部结构存在先天缺陷。

 

传统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电极是“硬碰硬”的固和固接触,中间全是微米级的孔隙和裂缝。这就像两块粗糙的石头拼命压在一起,看似贴紧,实则漏风。结果就是,离子传输效率低、电池寿命短,还容易短路引发危险。

 

更无奈的是,传统解法是依赖“外部加压”。用笨重设备持续施压,导致电池又大又重,根本没法投入实用。

 

但中国团队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路,他们破解了困扰固态电池十年的死结:不再让电池内部的离子传输和存储“分家”,而是在分子层面打造了一个全能选手。他们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电池工作时,碘离子在电场驱动下移动至电极界面,形成一层富碘界面。这层界面像一个“智能流沙层”,能主动吸引锂离子,自动填充所有缝隙和孔洞,实现自适应的紧密贴合。

 

一句话简单总结就是:不再需要外部施压,电池内部自己长出了一层“修复膜”,让电极和电解质始终贴紧不离缝。

 

  

这个创新带来的结果,也是震撼级的。用它制成的柔性电池,弯折20000次后性能依然稳定如初;当它作为电解质应用于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时,能量密度直接飙升86%。更让人惊喜的是,它设计更简单、用料更省,电池更耐用。

 

这意味着,未来的电子设备不仅能随意弯曲,还能充得更快、用得更久。最关键的是,这代表着中国在下一代储能技术上,已经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折叠手机、超薄笔记本,不再需要为电池寿命和安全性妥协,手机可以像手环一样戴在手腕上,汽车充电10分钟就能续航1000公里,所有电子设备都能随意弯曲折叠。这些场景,都因为今天的突破,而变得更近了一步。

 

或许,这就是中国创新的力量,它不仅解决今天的问题,更在定义明天的可能。

 

作者:信瀚

来源:正商参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