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那么多诺奖,值得我们反思吗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500

最近,京都大学两名学者拿了诺贝尔奖。

500

然后有人回顾历史发现二十多年前,我们的媒体报道了日本政府的5030计划。

500

里面说他们要在21世纪前50年拿下30个诺奖。

500

当时,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科学家都觉得日本政府在痴人说梦。

现在看来,用一半时间完成70%的目标,速度有点快。

所以标题里的“口出狂言”被很多网友视为在打我们科研的脸。

不止如此,他们还进行了大量吐槽。

讽刺我们的科研就像足球,总是病急乱投医,淹没了真正的天才。

重在刷论文数量,而不注重质量。

然后又是对教育制度的犀利批评,再指责社会急功近利。

500

真要如此悲观吗?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日本豪取诺奖的现象呢?

500

这种图现在很流行,说的就是诺奖得主的国籍分布。

500

很显然,拿最多诺奖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前几个还是老牌强国。

道理也很简单:

发达国家有钱有人才,科研投入足、基础教育好、科研氛围浓,还招全球人才,项目能慢慢磨,科学家也能安心搞研究,最后诺奖就多了。

而且这种路径依赖似乎在加剧。

1901-2010年,发达国家的自然科学奖得主占总数的96.6%。

2011-2020年,占总数的98.1%。

2021-2025年,占总数的100%。

500

(1901-2010年数据出自

沈登苗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的论文,

图则来自沈登苗的网络文章)

当然也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能拿。

比如新加坡、韩国、冰岛就没有斩获自然科学奖的记录。

500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本身很特殊。

2000年后25年里,它拿了21个自然科学奖,平均1.2年就有一位获奖者。

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的得奖记录多是2000年前的,对此我们可以知道:

在诺奖里,日本是黑马,代表不了发达国家的常态,更代表不了全球所有国家的常态。

因为另一边,诺奖百年多历史中,发展中国家的人拿下自然科学奖的至今不足10人。

其实诺奖评委会是不在乎国籍的。

他们看中的是贡献,而为了尊重他的贡献,往往会带上获奖者所在科研院所。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今年物理学奖得主麦克·H·德沃雷特,他名字下写的是耶鲁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500

但他的国籍和美国无关,因为他是法国人。

500

凡此种种,概括说起来:

发达国家的人,拿诺奖可能性大一点。

发展中国家的人,拿不到诺奖情有可原,拿了不止一个诺奖那才是弯道超车。

其实无论日本在这场谈资中赢不赢,输家已经另有其人了。

从1946年到2010年,德国人拿了30个桂冠,平均2.2年1个。

从2011年到2020年,只拿了1个。

所以德国你不该反思一下吗?

500

但简单的反思不会尽兴,网友的质疑变得五花八样起来了。

光是国内学术氛围不佳这点就有很多素材。

比如传闻博士五年做不到副教授,被安排去当保安。

500

比如很多人会把青年学者的死亡和太卷的科研压力联系起来。

500

再吐槽一下博士太多了,多到一个高中进行招聘,上岸的博士都比硕士要多了。

500

好像我们只顾刷博士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上的培养,那能带来什么科研质量呢?

最后结论就是国内学术环境对青年学者不友好。

道理可能确实如此,但依据真的存在吗,比如博士真的多吗?

数据上而言,我们累积培养了94万博士毕业,而2024年在读博士数量突破了67万。

我们来看看几个国家在2000年时累计博士数量的比例。

2000年,这正好和日本5030计划的起点一致;

至今也25年了,而25年差不多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提出理论成果到获奖的间隔时长。

但无论哪个口径下的数据,都说明我们目前的博士生还是太少。

500

500

开玩笑地说,中国博士不是太卷了,而是还不够卷。

当然博士生的比例代表不了科研水平的全貌。

其他方面的质疑也是一个道理。

你不能因为中国在科研论文数量和引用量上异军突起,就要求中国科研方方面面都遥遥领先。

你不能因为中国诺奖拿的不多,就吐槽中国科研一无是处。

事实上,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里也是黑马。

我们当然要摒弃那种只看结果又不给钱的科研考核方式,但更全面地看,还是因为我们不够发达。

等我们更加富强,很多人就有闲心闲情去做基础研究,去实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

单位也不必那么严苛考核了。

所以要想拿诺奖,还得先致富。

当然还有更快点的方式。

一篇正经学术论文指出,要是每年人均进食增加0.4公斤巧克力,就能使一个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增加1人。

500

500

不过与网友的悲观态度不一样,专家可能会比较乐观。

黄维院士在2013年说,十年后的中国诺奖遍地走。

500

因为他看到当时我们的研发投入超过了日本,我们的论文数量、被引次数、和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也都在世界前列,他就很自然得出了十年后中国盛产诺奖的结论。

500

同时,他还美言了南京工业大学一把,预言它将会成为世界前五十的名校,前十都有可能。

很显然这些都没做到。

但黄维院士后继有人,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最近写文章表示,25年后的中国诺奖数量将赶超日本。

500

从今年开始,年均1.5个才可以实现这个目前看来“口出狂言”的目标了。

也许专家们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吧。

最近网友还翻出一份2018年10月的报纸,文章指出:日本诺奖“井喷”背后潜藏危机。

这里危机指的是日本科研水平下降,因为日本大学排名变差、论文数量减少。

500

那京都大学的坂口志文可要焦虑了。

他的母校在亚洲常年排25位,而74岁的他又离无锡A类人才标准只有1年时效了。

500

幽默之外是现实意义。

诺奖得主的引进对于当地科研水平是有提振作用的。

我们不能把诺奖当做唯一,但也不能把它贬得一无是处。

500

可能说到现在,还没多少人关心这些科学家作出的贡献。

正是这些人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才有了人类社会的前进。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金属有机框架(MOF)的贡献,MOF技术可以从沙漠抓水、捕获二氧化碳到净化水源,展现了基础化学的无限潜力。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突破,这项技术支撑了人脸识别、语言翻译等应用。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丙肝病毒的发现,让丙肝治愈率超95%,终结了 “输血染病” 的恐惧。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锂电池研发突破,让手机告别 “一天三充”,电动车续航增加。

如此壮美的科学进步面前,种种吵闹变得毫无意义。

时不时翻炒虚假新闻,把大家甩得团团转,不重要了;

天天在网上撕逼,输出极端情绪,也不重要了;

生活注定变得更好,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参与其中。

如果还要说点励志金句,我想是:

我们离诺奖遍地走还有一定距离,但那条向上攀爬的路,不是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澎湃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