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诺奖,我们完全可以保持平常心,这才是真正的大国自信
1)2025年的诺贝尔奖正在逐步揭晓。这几天,网上有很多人都在讨论,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么少?
2)确实,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屈指可数。其中,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在1957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还曾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三十年前我们上学那会儿,大家说起李政道和杨振宁,同为华人,我们都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在2015年放弃了美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后来又都考入了西南联大。邓稼先后来成了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可谓是“国士无双”。杨振宁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帮助中国培养人才、支持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对青年时的好友,共同用生命践行了邓稼先1971年在杨振宁首次访问新中国时写的那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3)我们一般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相对来说更客观一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人类在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但是,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一度成为美西方国家干涉其他国家内政的工具,这让这两个奖项在非西方世界充满了争议性。
4)面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国网络上至少有两种存在一定对立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对一个科学家所做贡献的巨大肯定,中国目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人数如此之少,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内的投入,争取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中国科学家应该不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在国际上为更多人所知道,从而争取未来让更多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此同时,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即便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也是一个西方人主导评选的奖项,它必然带有某种倾向,一个科学家的价值和贡献,从来都不能完全由一个诺贝尔奖所决定。
5)我个人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首先,我个人支持中国进一步加大基础理论研究,争取让更多中国科学家在诺贝尔奖更看重的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突破性贡献,从而在未来让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6)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诺贝尔奖从成果发现到获得颁奖,通常都有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大多涉及他们在多年以前做出的贡献。过去二十多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数量远远多于中国,这体现了历史上中日两国科学家在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方面所做贡献的存量差距,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今天此时此刻中日两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所做贡献的增量对比,更不代表今天此时此刻中日两国科学家真实科研能力的对比。我个人研判,未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数量会越来越少,毕竟,随着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甚至是失落的四十年,它的科研投入和重大发现都在减少,目前日本在获得诺奖方面相当于是在“吃老本”,而且,大概率已经处在了“吃老本”的末期。而中国的科研投入过去二三十年增长明显,目前很多领域都处在了群体性大爆发的前夜。接下来,一旦中国科学家捅破了拿诺奖这层窗户纸,后面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如江河之水,奔涌不绝。这就跟中国军工在这几年出现群体性、喷发式领先一样。
7)另外,诺贝尔奖评选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主观判断的问题,它跟一个科学家的绝对贡献有关,但也跟这个科学家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乃至跟当年评委们的个人偏好有关。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跟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的大力推荐和奔走呼吁密不可分。陈安娜是莫言作品的瑞典文译者,她翻译了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作品,并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提供了莫言作品的瑞典文版本。刘震云在莫言获奖后曾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中国至少有10个作家可以获得这一奖项。很多人认为,包括刘震云在内,贾平凹、余华、王安忆、阿来等中国作家,如果以莫言获奖为评判标准,他们都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所以,中国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也需要更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交流,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8)过去七八年,受美国遏制和打压中国影响,中国与美国以及跟美国关系密切的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来往受到了不利影响。一个从事私营航天业务的朋友告诉我,这几年,在国际航天会议上,中国的代表也偏少,即便有人参会,在会上的表现也不活跃。整体上来看,中国人似乎不太习惯也不太喜欢美西方那种在学术、商业上“混圈子”的做法。我个人觉得,必要的国际学术交流肯定还是需要的,但是,学术交流的主要目的还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开拓思维和视野,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至于说,能不能混进美西方主导的那个圈子、能不能增加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9)历史上,像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以他们的天分、资质和努力,如果选择在国外发展,都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实力。但是,他们最后大多选择了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甚至从国际学术圈销声匿迹,这让他们失去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不过,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钱学森最后获得了“人民科学家”的称号,那你说,到底是这个“人民科学家”的称号更重要,还是“诺贝尔奖”更重要?至少在我看来,一个科学家,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最后能被称为“人民科学家”,那绝对是无上的荣耀。用当下网民的话来说,这完全可以获得“族谱单列一页”的殊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了,10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的主要使命是用科学和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或者说国家的需要,更多侧重于应用方面。这恰恰跟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强调基础性、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倡导方向并不一致。此外,历史上,新中国也比较强调科学家的团队贡献,而非个人贡献。这与诺贝尔奖侧重于奖励科学家个人的方向也不太一致。196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杨振宁曾考虑提名中国科学家参评197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终,受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尖锐对立影响,加上胰岛素合成本身是当时中国科学家集体努力的结果,难以确定具体的代表性人物,有关方面婉拒了杨振宁的这一建议。
10)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研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研进步更是有目共睹。这一点,我们完全应该有自信。因此,对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我们不妨多一点平常心。不管有没有这个奖项,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都会越来越大,中国科学家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接下来10年、20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既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它,也不必抱着一种“酸葡萄”心理,去否定它。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有,自然是好事,没有,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中国的科研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只要中国的科学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只要中国人为全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就没有任何人敢因为中国科学家没有获得诺奖而轻视中国的科学家、轻视中国。我们越是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抱有一份平常心,就越是说明我们有了真正的大国自信。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