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从不全盘否定科研体系价值,当然我对体系弊病的诟病也丝毫不差

【本文由“guan_16888705192347”推荐,来自《旗帜鲜明的反对项立刚对科学界的攻击和污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扯别的仅对本文观点给意见吧。

首先我仅代表个人观点,仅强调一下,我不为项立刚观点背书,也不拿他给我的观点背书。

那么具体到本文观点:

1、问题的错位:将“体系弊病”等同于“价值否定”?

我个人从不全盘否定科研体系价值,当然我对体系弊病的诟病也丝毫不差。但是文中从反对体系弊病直接等同于整体性否定,逻辑上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即典型的逻辑滑坡。但是显然,现在从民众到业界到管理部门乃至学术界自身,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学术界的问题,还不是小问题。想用一个逻辑滑坡去对抗这种越来越强大的质疑,是不自量力的。

2、视角的狭隘:用“短期效用”丈量“长远探索”?

科研直接应用价值没什么争议不展开了。而关于科研对人才储备和长期问题探索方面,说不能用直接价值指标衡量,可以,没问题。那么关键问题是,“用什么标准衡量”?可别说不能用直接价值指标衡量就等于不能被衡量,当然,我充分理解这是院校内不少人幻想的逍遥日子——没考核,想研究啥研究啥,当然还有想休闲就休闲。假如拿不出公认可以衡量人才储备和长期问题探索的标准(当然我知道很难),那就别怪全社会用简单的“投入-产出”指标去衡量院校的整体水平,特别是部分学科、院校的“投入-产出”指标已经变得越来越惨不忍睹,这类院校还能理直气壮的说不能被“投入-产出”考核?

3、身份的悖论:享受科学红利,却贬低科学土壤?

我个人也从不否认科学大家对产业乃至全人类的贡献。但是院校是否也存在另一种“身份悖论”?即自身享受科学大家的声誉和成就,就把这些声誉和成就当成全体科研界的声誉和成就?特别那些被质疑学术能力低下的群体,凭什么每当被质疑就拉出科学大家的成就给自己背书?

4、必须指出的另一面:产业界的“拿来主义”与研发短板?

首先说明,我个人也不支持业界的“拿来主义”,我同样欢迎类似华为的长年自主研发。

产业界科研一样和学院接受检验,而且相比学院所谓“同行评议和理论拷打”,产业界面临拷打更直接——死亡。而且我个人来说,见证也习惯于企业的死亡,直白点说,企业搞“拿来主义”没有自主能力,死了就死了呗。业界如此,学术界呢?

而另一方面,类似华为这种长期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其专业领域的科研能力超过院校毫无压力,比如5G\6G都是华为这类企业提的。学院假如真厉害,为什么不走在华为前面,发表7\8\9\10G的通信理论论文?

简单说,标准都是一致的,强就强,弱就弱,产业界对自己开刀都是日常,学术界呢?

5、建设性的出路:改革体系,而非否定价值?

大方向我没有争议,大差不差也是这些。

但是重点在于——改革不但触及利益,还触动灵魂。

当改革去大幅削减一大堆水论文相应的研发经费,去重塑科研学术的评价体系,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扭转

——得利者自然是笑的,那么利益受损者呢?到底是接受损失迎接一个更有效、多元、宽松的学术界的学术界,还是抱紧自身利益对抗到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