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选美为何海选“豆蔻少女”?
古代皇帝选美为何海选“豆蔻少女”?
选美,古今意义不同,古代选美是服务于帝王之家,而今选美是娱乐于大众。纵观古代选美,除了要求女性外貌与内涵外,还有一个金指标,就是“低龄化”,每次选美都是海选那些年龄在十二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豆蔻少女”,历代皇帝概莫能外。之所以如此,帝王们既有从生育繁衍的角度去考量,也有从私欲的癖好去猎奇。
古代宫廷选妃,实为“选美”活动的制度化。如汉代要求入选者除了符合“姿色端丽,合法相”外,就是“低龄化”。《后汉书·皇后纪》载,每到选美,朝廷会派遣大批人马猎奇,“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相法者,载还后宫,择见可否,乃用登御”。
这种选美方式和手段,成为定制。被选女孩往往失去人身自由,像牲畜市场一样,任人挑选,毫无人格可言。
据《杂事秘辛》,汉代专门设置女采官。书中记述了东汉恒帝时检查被选女孩的全过程,几乎是360度无死角,检查内容有:五官、头发,估量其臂、肩、腿、脚等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及口、鼻、腑、私诸过”。胸、私部、肛门,分别过目细察,最后得出结论:“此守礼敬严处女也”。
到了晋代,据《晋书·武帝纪》记载:“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当然,也有女孩不从的,拼死抵触。如有一个叫胡芳的女孩,入选后,天天大声啼哭,左右喝吓她,她说:“死且不畏,何畏陛下”。
北齐时期,据《北齐书·后主本纪》记载,选美要求:“括杂户‘女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齐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
宋代,选入宫中的宫女年龄尚小。据《冯贤妃传》记载:“以良家女九岁入宫,及长,得侍仁宗”。
元代,据《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叙述,忽必烈时选妃,每两年左右派人去选妃一次,每次挑选百名。召集全省所有年龄十四左右女子,由专人逐个查验。先是查验外观,即头发、眼眉、口、唇等是否合宜。初选入围者还要再作进一步考察,夜间观察她们有无隐疾、睡相是否文雅、有无鼾声、呼吸气息如何、身上各部位有无特殊体味等。考察通过,从中择优选出三十至四十人,进入内宫,分组轮流服侍。
明代,皇帝选美级数最高,选美之严,堪比殿试大考。据《明懿安皇后外传》记载,熹宗皇帝宫廷选美时,对入选女子的全身,无处不检,无一不窥,层层筛选,细致入微,每百人以齿排列(即按年龄大小),由内监循视,唱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淘汰);耳、目、口、鼻、发、肤、颈、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又使之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廨、稍浊、稍吃者皆去之。
下一程序,各执量具,量女子之手足,看女子走步,以观其风度,去其腕稍短、距稍巨者,举止稍轻去之,这样层层筛选,只通过仅千人,由老宫女引至密室,再查验:探其胸,嗅其腑,扪其肌理,入围者仅剩三百人,留宫再观察其性情言论等,鉴定其她们的刚柔愚智品性。
清代,依然承袭前代选美制度。据《养吉斋丛录》记载,将选美称为选秀,分三年一次与一年一次两种。三年选一次的为八旗中官员之女,选定后,备皇帝选择妃嫔或为王、皇子指婚。一年选一次的,是引选内务府所属三旗一般人的女子。所有‘年满十三岁’的都要经选阅,选定的大部分是做宫女。
选美对女孩苦不堪言,哭哭啼啼。被选女子排班候驾,每五人为一班,依次站立,“当意者留名牌,谓之留牌子;而不留者,谓之撂牌子。检查之细虽不及前朝,也是从上至下,评头品足,犹如挑选奢侈品。
选美,名曰光宗耀祖,实则是祸从天降,宫女们的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宫门一入深似海”,女孩入宫,就是跳入火海。《清宫史宫规》记载:“凡秀女入宫,有名号者,父母年老,特旨许会亲,一年或数月”。
这就是说,有封号的秀女需有特旨方可会亲,没有封号或有封号而得不到特旨的,在其服役期间,没有机会与自己亲人见面。《红楼梦》贾元春省亲描述,生动地反映了秀女与家人会见时的凄苦之情。
绝大多数选女在宫中处于极为低下的地位,她们在寂寞、凄苦中度日,白白葬送了美丽的青春,只有得到皇帝临幸才能脱离苦海,与其说是“沐浴龙恩”,倒不如说是遭逢厄运。
古代选美,尽显帝王本色。其目的无外乎有两个:一是满足帝王私欲;二是续传“社稷嗣统”,所以,女人是御用的繁衍工具,其容貌、德行与年龄,关系到王朝兴衰的根本大业。
皇帝之所以选妃实行低龄化,主要是为了保证传宗血统的纯洁性,小女孩情窦未开,不谙世事,血统纯洁度的比例自然就高,而选美则是皇帝开枝散叶的主要来源渠道,所以,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
但是,每次选美,大张旗鼓,兴师动众,造成民怨沸腾,因此,不断遭到百姓的抵制和有正义感文士朝臣的反对。好在,随着帝王的终结,皇家选美也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