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意小家电之王”到“定时炸弹”?小熊电器怎么了
曾靠可爱外表吸引无数年轻人的A股“创意小家电之王”小熊电器,正在变成“定时炸弹”?
据新浪科技9月28日消息,近日,济南一名消费者爆料称,9月20日家中正在使用的小熊电器养生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一名一岁孩童全身40%大面积烫伤,情况一度危急。
9月24日,受伤孩童已经进行了手术,但后续还需植皮修复疤痕。
对此,小熊电器的回应是“经过了多轮安全检测”,“水壶属于玻璃材质的器具,我们这里建议使用过程中避免磕碰、撞击等情况发生。”
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据南方日报报道,9月17日,一位消费者投诉其购买的0.8L养生壶,在正常使用不到20次后,壶底出现一道超20厘米的裂纹,导致沸水外溢。5月,另一位消费者在第二次使用自己购买的全新养生壶时就发生破裂。
除了养生壶之外,小熊的其他产品也不是“省油的灯”。内衣裤洗衣机漏水,豆浆机“一用就全家跳闸”等问题屡见不鲜,且大多在一年质保期过了之后就坏,因此在不少社交媒体上获封“年抛电器”。
资本市场对其态度也颇为冷淡。尽管小熊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半年报,股价当日一度大跌7%,收跌近3.6%。
若再算上股东多次大规模减持,小熊的故事,似乎不再动人了。
小熊当下的窘境,与它的商业逻辑有关。创始人李一峰曾如此介绍:
“不管需求大小,只要存在,小熊都会试着去做,即便它们可能大部分时间被闲置在一边。”
这段话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其一,他不是不知道自己产品有被闲置的可能性。
其二,小熊卖的并不总是满足真需求的产品,而是“新鲜感”。
可爱软萌的外表,在大多数黑白灰为主色调的电器里能瞬间脱颖而出;小巧迷你的设计,又和年轻人追求精致悦己的生活方式相契合——这些元素让小熊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的受众:
18~34岁的年轻女性,以职场人士、经营者、学生为三大主力,广泛分散于一、二、三线城市,他们既需要不断打拼,也渴望摆脱多余压力;他们热爱运动,也酷爱拍照和自我美化。
精准触达自己的细分受众,这是小熊在2020年股价一度冲高至166元的原因,但此后低迷的销量和股价走势,似乎说明产品力上的羸弱。
这种羸弱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它“不好用”,往往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技术进步、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什么?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答案,是使生活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尤其是在懒人经济和宅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37%的消费者对小家电的主要诉求是“满足需求解放双手。”
以早餐机为例,大多数厂家宣传是能一次性制作多种不同的早餐,或者轻松制作一个三明治,但实际上,早餐机“翻车率”极高,还相当不易清洗。
真正繁琐的步骤又无法帮你省去。比如号称懒癌福音的炒菜机,最麻烦的备菜一步都省不了。
其二,越细分,越鸡肋。2022年,小熊电器已经有了60多个品类,500多个SKU,到了2024年品类直接飙升到90个,SKU更是多达1000多个。
这到底是卖小家电还是开杂货铺?
品类广泛当然有好处,但更直接的,是小熊很难在某一款产品上做深做精。除了刚出道时的酸奶机,似乎很少有能让市场印象深刻的产品。
导致的结果,是对产品力造成直接损伤,对其到底“是杂牌还是品牌”有疑问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品类不聚焦,又催生了产品力羸弱的第三重表现——质量和服务硬伤。
在黑猫投诉上,包含小熊电器的投诉共有1308条,聚焦产品本身质量的有之,比如“烧水壶胶圈有毒”,“电水壶用一次壶底生锈”等,聚焦售后的有之,比如客服无故关闭售后,售后和购买时承诺的不一致等。
但这也正常,毕竟李一峰的产品逻辑里,已经做好了消费者闲置的预期了。
说白了,小熊的电器不像是耐用品,追求的也不是回头客,倒像是借助有创意的外观,和相对便宜的价格,刺激消费者买单的一次性生意。
换言之,它此前的业绩增长,更像是对消费者对于小家电需求的一次“提前透支”,而这对于这个行业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小家电是一门好生意吗?
所谓小家电,指的是那些体积小巧、功能专一、使用方便的家用电器,按照用途,能被分为厨房电器、生活电器和个护电器三类。
对于这个问题,市场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乐观派认为小家电市场无比广阔。一组数据足以证明这一点,尽管疫情过后小家电市场规模整体增速显著放缓,但前景依然广阔,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92亿元。
悲观派同样有悲观的理由。数年前,闲鱼制作了一份《2021年十大无用商品》榜单,其中空气炸锅、跑步机、卷发棒、早餐机、破壁机等热门小家电统统上榜。“这届年轻人抛弃了小家电”一度登上热搜。
更别提2021年底,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对自家小家电业务如此反思:“美的小家电业务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他坦承,美的做小家电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其实是这行存在几处“先天不足”。
首先,过低的门槛导致同质化极其严重。
以小熊电器最初建厂的广东佛山顺德为例,这里家电产业集中,被称为中国小家电之都。
成熟的产业链一方面带来了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有当地老板表示,当地一个镇有60万人做小家电,只要有一个想法,就有一群人帮你实现。甚至还有专门的“抄数公司”,用于“抄袭”、模仿爆款的主要参数。
其次,是人为细分的需求本身需要长时间的消费认知和习惯培养。
举个例子,诸多厂商都针对不同烹饪场景开发出了专门的工具,比如电饼铛、蒸锅、炖盅、电烤盘、温泉蛋机等,它们大多功能单一,使用场景相对局限。
而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事实上可以通过一个平底锅和一个汤锅完成,在此基础上购置一些专门的设备,尽管它们很便宜,但本质上消费者仍需面对是否有必要的诘问。
毕竟细分项下的需求本身就小众,且极有可能并非长期需求。
而能够挖掘到真需求的,就能成为爆款,不管这个需求乍一看有多么小众。去年双11,移动洗澡机销量较去年同期翻了8倍,洗鞋机类目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0%,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是十分有限的创意空间。
小熊以外观设计上的新鲜感切入的方式已被证明可行,但这种简单小家电的工业设计,很难形成什么有效的护城河。
事实上这一赛道已经有不少后起之秀,比如ECX的“水果碰碰机”,在榨汁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需要人力转动的手柄,主打一个复古;再比如北鼎,不但具备比小熊更吸睛的工业设计,还凭借创新和过硬的质量,打开了中高端市场。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小熊半年报的冷淡,并非空穴来风。
尽管这份半年报算得上亮眼,实现营业收入25.35亿元,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4%和27.32%。
但这样的增长,“含金量”并不算高,它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以价换量”。按产品品类细分,小熊电器分为厨房小家电和个护小家电,后者主要由今年收购的广东罗曼智能科技负责。
今年上半年,个护小家电营收同比增长超过400%,看似增速惊人,实则并不划算。
因其毛利率同比降低8.29%,且成本增长接近490%,较营收增幅更大,反映出的情境,似乎是小熊选择主动承担更多成本以换取价格优势。
而当全行业都陷入同质化竞争,以价格战的方式展开深度内卷之际,这种“以价换量”的打法显然不是长久之道。
除此之外,你能看到小熊国外销售的毛利率同比同样减少了0.21%。
出海被小熊视作突围的关键,其收购罗曼,本质上也有借助其海外渠道的考虑。
只是从目前来看,小熊的出海同样停留在以价换量的层面。社交平台上,一位在泰国做跨境电商仓库的博主发帖称,同一款小熊空气炸锅,在国内拼多多上卖275元人民币,在TikTok shop仅卖191元人民币。
其二是在营销上的慷慨投入。今年上半年,小熊电器豪掷4.3亿,按中报口径,算是上市以来第二大手笔。
但这掩盖不了小熊的隐忧。
一方面,Wind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外协生产在小熊总成本中的占比逐渐提高,从23.80%到28.62%,2024年有所下降,但仍占比近1/4。
外协生产的好处,在于能降低生产成本,但坏处在于外协厂生产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需要品牌商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小熊在质量上的硬伤,或许与这一模式存在关联。
另一方面,庞杂的SKU阵营,不可避免地会衍生不少卖不动的品类。
Wind数据显示,2024年末,小熊的存货周转率为3.99次,相比之下苏泊尔为7次,九阳股份为11.05次。
销售不畅的商品,不止形成了小熊报表上日渐增长的存货,还造成了日渐增长的跌价准备,成为财报里的沉重负担。
对小熊而言,依靠外观就能赚钱的“萌经济”时代早已过去,营销砸钱的路子也不再顺畅。
挖掘年轻人真正的小众需求,而非用看似细分,实则鸡肋的产品疯狂内卷,或许才是小熊亟需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