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端护肤品牌111SKIN深陷外泌体争议,创新与合规如何平衡?

近日,定位专业院线级奢护的英国高端医学护肤品牌111SKIN陷入了一场舆论漩涡。9月26日,该品牌在官方公众号高调发布新品预告——“4周外泌体紧颜回春计划”,宣称以“微针+外泌体”护理流程为灵感,能够启动肌肤“再生模式”。然而,这场看似科技感十足的营销背后,却暗藏着多重合规风险与市场争议。

500

根据国家药监局及广州市监局的明确规定,宣称“微晶”或“微针”的产品若通过扎入皮肤实现效果,已超出化妆品定义范畴。而111SKIN新品广告中“微针”的表述,恰好踩中了这一红线。此外,其“益生元外泌体”的宣称也存在问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指出,目前《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未收录“外泌体”,相关宣传属于无规可依的违规行为。广东药监更是直接通过公众号揭露,所谓“植物外泌体”多为植物提取物或动物来源原料的包装,本质是偷换概念的虚假宣传。

伦理学家特纳也对111SKIN的外泌体宣传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外泌体宣传往往是营销炒作混着剪贴的科学主张,让公众难以获得有意义的讨论”。事实上,这并非111SKIN首次触碰监管边界。2025年7月17日,111SKIN通过微博账号“英国111SKIN”宣传“冰凝面膜”可以消肿、祛肿。而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化妆品一旦超出清洁、保护、美化、修饰的目的,宣称具有医疗作用,就踏入了药品的领域。“消肿”“祛肿”属于医疗作用,任何化妆品只要在广告、网页或包装上明示或暗示此类功效,就构成了违法宣传。

500

111SKIN的“底气”源于创始人Dr.YannisAlexandrides的整形外科背景,这位活跃在欧美面部重建研究一线的医生,为品牌注入了专业光环。其垂直渠道建设也堪称精准,从入驻四季酒店、文华东方酒店水疗中心,到与SKP多品牌集合店合作、上海嘉里中心首店开业,乃至通过Ushopal重整天猫国际店,111SKIN始终紧扣高端用户圈层。但该品牌的高奢定价也引发了争议,其黑钻系列面霜50毫升售价6110元,远超国际大牌,而天猫旗舰店粉丝仅10.6万,热销款眼膜、面膜销量不过5000,与其宣称的“奢华护理方式”小众代名词形成了微妙反差。

外泌体作为再生医学热点,确实存在一定的理论潜力,其30~200nm囊泡含有蛋白质、DNA、RNA等活性物质。然而,外泌体常温易降解的特性使其难以稳定应用于化妆品。Market.u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外泌体护肤市场规模仅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3%的“前景”背后,更多是市场对概念的追捧。

111SKIN的争议,本质是高端护肤品牌在创新与合规间的失衡。当“微针”“外泌体”成为营销话术,当专业背书沦为信任工具,消费者需要警惕的不仅是虚假宣传,更是整个行业对科学边界的模糊处理。尽管111SKIN已在截稿前下架了引发争议的推文,但其过往的大量宣传素材中,仍存在多处涉嫌违规的内容。这场争议或许该成为高端护肤品牌的“清醒剂”,在追逐风口时,先守住合规底线,再谈科技创新,否则,再华丽的“紧颜回春计划”,终将沦为一场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