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子到杯子再到肚子” 横跨第一二三产业 一杯咖啡里藏着多少新职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7版)
“咖啡加工工”温珊在工厂进行咖啡烘焙。受访者供图
清晨,一杯咖啡“唤醒”不少城市的年轻人。然而,这杯看似寻常的饮品,从种子、豆子再到杯中,也许跨越了千万里,历经多人之手,它的背后,是一条由众多新兴职业构成的链条。
探访全球咖啡庄园的李敏婷,致力于寻找高品质的咖啡豆。她不仅是一家咖啡企业的创始人,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寻豆师。
自封为“头号厂花”的温珊,已经在福建厦门的一家咖啡加工厂工作10年了。最近,她欣喜地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自己的身份标签——“国家认证的咖啡加工工”。
徐超和妻子黄丹英在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经营着一家咖啡小店。这两年,他习得了咖啡豆烘焙的新技能,还总在招募新店员时强调,店里的职业都已得到了认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正式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咖啡加工工”名列其中。而人们所熟知的“咖啡师”一职,也早在之前就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随着我国咖啡市场进入高速发展与品质升级的新阶段,咖啡品鉴师、咖啡烘焙师等一批从事新兴职业的年轻人,早已活跃在行业一线,共同定义着一杯咖啡的“台前”与“幕后”。
“寻豆师”李敏婷(右)在咖啡庄园和一位当地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台前”与“幕后”
虽然开在小镇上,徐超和黄丹英的“企鹅咖啡”店生意却越来越火,还招募了新的咖啡师。他们逐渐从吧台制作工作中抽身,将重心转向了新品研发。去年,两人还运营起一家专业的咖啡豆烘焙厂,为一些周边的独立咖啡店供货。
徐超观察到,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正变得更加多元和精细,很多人会走进精品咖啡馆,探索不同品牌的咖啡风味。每一季度,他们都会推出新菜单。但不管菜单如何更新,核心在于生豆的精选。因此,每逢咖啡樱桃(浆果)成熟时节,徐超都会亲自前往云南产地,寻找优质咖啡豆。
“如果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咖啡豆,这何尝不是我们的特色所在?”在徐超看来,咖啡市场广阔,并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从源头、烘焙等关键环节提前布局,为的就是在行业日趋规范之际,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记者观察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像“企鹅咖啡”这样的独立咖啡馆,开始深入关注咖啡豆的产地、烘焙工艺与风味层次,并不断投入新品研发。每一个环节都走向专业化,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职业岗位。
“咖啡加工工”正式成为新职业的消息,让温珊和同事们备感兴奋。“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终于被看见、被认可了。”她坦言,过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常常需要费一番口舌,“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准确的职业名称”。
温珊所在的咖啡工厂成立于2004年。彼时,中国的精品咖啡烘焙行业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工厂也仅是一个“小作坊”。如今,他们在一个食品产业园内,拥有占地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从业10年来,温珊一直专注于咖啡烘焙技术及口味研发。在她看来,咖啡师更多聚焦于门店运营、客户服务和咖啡制作环节,咖啡加工工则更侧重于生产端的技术实现。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品种咖啡豆的密度、含水率等物理特性。烘焙本质上是一个精准的热化学反应过程,由于不添加任何成分,就要通过火力和时间的控制,将咖啡豆本身的风味更好地呈现出来,技术含量很高。”她告诉记者,团队会依据咖啡豆产区、品种特性以及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灵活采用不同的烘焙方案,“比如针对客户想要的风味,我们推荐相应产区的咖啡生豆。如果想要突出果酸风味会采用浅烘,而要呈现巧克力或坚果香气通常选择深烘”。
就这样,一批批风味各异的咖啡熟豆被送往各大知名咖啡品牌、独立咖啡馆及众多爱好者手中,咖啡师的咖啡产品研发与风味探索之旅也随之开启了。
鲜有人知道,从咖啡种植园到咖啡工厂之间,还藏有一个小众职业——寻豆师。
大学学习葡萄牙语专业的李敏婷,一毕业就创办了一家巴西贸易公司,由此与咖啡结缘。之后,随着广州印格咖啡的创立,她正式开启了全球寻豆之旅。
在李敏婷看来,寻豆是咖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串联起“从种子到杯子”的完整链条。10年间,她深入全球各大咖啡产区,最繁忙时一年内走访了9个产地。她发现,随着中国咖啡市场迅速崛起,越来越多国际庄园主和出口商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受限于语言与文化差异,真正实现高效沟通的并不多。“我们致力于成为产地与中国烘焙商之间的桥梁,不仅引入世界各产区的优质咖啡,也把中国市场的需求反馈回产地。”
寻豆过程要关注风土条件、咖啡品种、处理工艺甚至微气候等细节。“咖啡是风土的产物,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风味。”李敏婷说,寻豆师是高度复合型职业,除了需要掌握品控、烘焙、杯测等专业技能外,还要擅长沟通、谈判,甚至要具备多语言能力。“不仅要懂咖啡,还要懂人、懂市场。”即便从业多年,她觉得依旧需要不断学习,“踩坑、‘交学费’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行业日新月异,新处理方式、咖啡品种与市场趋势不断涌现,这也使得李敏婷每年都要亲自去往产地。在很多人眼中,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旅行,而寻豆师却要频繁长途飞行、转机跋涉,在一些条件艰苦的产区,甚至需要自备睡袋。但李敏婷认为,只有到达现场,才能捕捉那些样品与邮件无法传递的细微差异;只有实地探访,才能全面评估庄园管理、采摘标准和处理流程的严谨性,“哪怕一个微小的处理失误,都可能导致品质受损”。
徐超和妻子黄丹英、孩子在自家的咖啡店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专业人才需求凸显
4月30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等机构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全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首次突破20杯,达到22.24杯。艾媒咨询数据则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为7893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万亿元,到2029年有望达到13908亿元。
一杯咖啡,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升级的澎湃动力,也催生了产业链的新机遇,更为年轻人开创了多元的职业新选择。
温珊从设计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了自己喜爱的咖啡行业。这些年,她不仅考取了多项专业认证,还前往云南、非洲等核心产区实地学习,逐渐打磨出自己的一套烘焙理念与方法。
“就像烹饪,将咖啡生豆‘炒熟’并不难,但要精准呈现其中蕴藏的层次与风味,却需要大量尝试和不断钻研。”尽管当前的烘焙设备已高度自动化,操作门槛逐渐降低,但温珊认为,如果只停留在操作层面,入门或许不难,“但要想成为一名成熟的咖啡加工工,尤其是走向核心技术岗位,必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主动创新、持续精进技艺,更重要的,是对咖啡怀有真正的热爱”。
杨洪仙在云南普洱创办了沐杨咖啡工作室,工作生活在我国咖啡主产区,她看着咖啡店越开越多,也感受到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行业氛围日益浓厚。“每年,普洱产区都会吸引众多外地的寻豆师和咖啡师前来交流,外界对云南咖啡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评价也越来越高。”最近,她还作为培训教师,参与到由普洱市人社部门组织的咖啡师技能培训中。
“从产业格局看,咖啡横跨第一、二、三产业,是一条从‘种子到杯子再到肚子’的长链产业。在这一链条中,除了大众熟知的咖啡师,还不断涌现出烘焙师、品鉴师、寻豆师、培训师等新角色。”铂澜咖啡学院创始人齐鸣认为,国家陆续将“咖啡师”“咖啡加工工”纳入新职业,也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咖啡产业,尤其是中上游,正迎来高速成长与创新密集期,这不仅反映了产业链的真实用人需求,也为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新方向”。
云南农业大学是国内率先开设咖啡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热带作物学院咖啡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业导师杨婧认为,当前咖啡产业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全链条发展,都对专业化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在她看来,应对高度专业化的需求目前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种植端,咖啡种植受自然条件限制明显,抗逆品种选育与规模化种植仍有瓶颈;在加工端,发酵与风味的精准数据化控制存在研发瓶颈,不同批次咖啡无法恒定风味;而在品牌与市场端,则缺少国际认知度高的国产品牌。“这也将是咖啡专业学生未来要去挑战的难题。”
杨婧认为,未来咖啡人才将在庄园农艺管理、精准加工控制、新品研发、品牌打造等多个维度,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只有真正扎根产业、具备系统思维与实战能力的人,才能在咖啡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齐鸣看来,中国咖啡产业正在向专业化、细分化发展,企业用人更看重证书背后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复合型能力。“比如,成功的咖啡创业者不仅需要懂咖啡,更需具备商业经营能力,如成本控制、差异化竞争和品控管理。掌握品鉴技能,意味着能够做好全店的品控。只要做好品控和采购,就能够控制店铺的品质和成本。”
他观察到,越来越多咖啡馆主同时掌握烘焙、品鉴甚至寻豆能力,但行业依旧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人才图景。“仅具备基础冲调技能的咖啡师,面临薪酬低迷与自动化替代的双重压力,而真正具备复合技能、向上游发展的从业者,则拥有广阔成长空间。不少烘焙师、品鉴师不仅服务精品咖啡馆,也越来越多地被大型企业吸纳,承担研发、品控和专业培训职能。”
行业在呼唤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瓶颈。
温珊所在的工厂就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她坦言,“咖啡加工工的工作环境确实比较辛苦,烘焙车间在夏季温度常常高达四五十摄氏度;与此同时,行业整体认知度仍有限,导致招聘难度很大”。她期待,咖啡加工工这一职业,能够逐步建立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助力企业更精准地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也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规范、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在普洱产区,咖啡精深加工领域也缺人才。杨洪仙告诉记者,目前与咖啡加工相关的教学,高度依赖产区的地域条件,“学员必须来到产区,才能亲眼看到咖啡树、亲手参与加工操作,但这往往意味着远离消费一线市场;但如果将课程直接开设在消费型城市,大众对上游种植与加工环节的认知有限,教学推进同样存在困难”。
她觉得,让产区的人才更多地走向市场,也让消费者更深入地走进产区,“随着咖啡文化与知识的持续普及,未来的教学或许能打破地域的限制”。
“寻豆师”李敏婷对烘焙后的咖啡豆进行杯测。受访者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09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