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测天:深中通道 为何“超级工程”未能终结珠江口拥堵?

2024年6月30日,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被官方誉为“大湾区黄金走廊”。然而,短短三个月后,这条投资460亿元、设计日通行能力8万车次的“海上巨龙”,却在2025年国庆首日(10月1日)录得17.24万车次,刷新历史峰值,拥堵时长超过6小时。

更令人困惑的是,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的“红色”并未因深中通道而明显变浅,节假日三大桥同步“飘红”成为常态。为何“多了一条桥,反而更堵”?难道深中通道建了个寂寞吗?

01需求爆炸?

深中通道开通一周年,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日均车流8.64万辆,比设计值高出8%。如果把时间颗粒度缩小到小时,最高峰单小时8000辆,相当于每分钟133辆车挤进双向8车道,已触及通行理论极限。2025年国庆首日,车流量达17.24万车次,远超设计量。更关键的是车型结构:客车占比93%,其中约三成是“观光打卡流”,车速普遍低于80公里/小时,直接把高速干成“城市快速路”。需求侧“报复性出行”叠加免费通行政策,让深中通道从开通首日起就进入“超饱和”状态,节假日更是“爆表”。

02设计问题?

深中通道拥堵的“阿喀琉斯之踵”在深圳侧。东人工岛至机场段的海底隧道全长6.8公里,虽为双向8车道,但进出口匝道只有4条,且与广深沿江高速呈“T字盲接”。国庆高峰时段,每小时7000辆车想涌进隧道,但匝道合流点物理极限仅4500辆,缺口直接转化为2—4公里的排队。与此同时,广深沿江高速本身已日超12万辆,机荷高速饱和度110%,两条“血管”自身栓塞,无法给深中通道做“旁路回流”,于是“小漏斗”诱发“大堵车”。

同时,存在分流幻觉。广东省交通部门曾预测,深中通道可分流虎门大桥30%—50%车流。实际运行数据却显示:2025年国庆首日,虎门大桥车流量仍达15.77万车次,同比增长15.2%;南沙大桥更达20.35万车次,同比增长15.81%。预想的分流效果并没有实现。深中通道全线不设服务区、无应急停车带,海底隧道段一旦停车即引发“幽灵拥堵”。2025年中秋假期,3天内发生31起事故,95%为追尾;平均每起事故清理时间18分钟,后方排队却需2小时才能完全消散。国庆首日,西行隧道口连续4起微事故,直接把12.34的“拥堵指数”推到全年峰值,相当于平日通行时间的12倍

03未来会更堵?

广东省交通集团模型显示,随着南中高速(广州南沙—中山)2025年接入深中通道,深圳—广州南沙—中山将形成“三角循环”,预计带来额外3—4万辆日车流。届时深中通道日均将突破12万辆,节假日向20万辆逼近,提前触碰“硬天花板”。若无新的跨江通道或轨道交通分流,珠江口“三桥同红”将成为常态,而非例外。在此呼吁,要加速深中城际、深珠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把长距离通勤从公路转移到铁路,否则就算再建一条桥,等待大湾区居民的,大概率也是“四条桥一起红”的拥堵大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