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政府能不能把好事办好?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帖子,引起朋友们的广泛讨论,在朋友们的讨论中,我明显看到一种不应有的社会隔阂和怨气。

社保本身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有些地方,有些干部却把经念歪了,念出了阶层的隔阂,念出了政府和民众的隔阂。这可就真不是小事。

500

修脚师傅的疑惑

先说一个今天上午的真实事例吧。

回到家乡的县城,每次我都会到一个不起眼的修脚店去,修脚师傅是我的同村,与其说我照顾他的生意,不如说他解决我的难题。

因为想着昨天和哥哥姐姐们吃饭时说到社保的事,加上帖子引起的广泛讨论,所以我就问这位同乡入社保了吗?他回说没有,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怎么办。

他说去年他租门面的社区有一个干部来修脚时也跟他说到过社保的事,但那人说要一两万的手续费,而且这种一次性缴清还得找门路才能办。

听了同乡的话,我有一种深度的无力感。

明明他只去一次县社保局就能问明白,办好的事,他却听信这位社区干部的话而不去办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政策、执行机构、办事人、民众,是什么把他们分隔开的?底层民众对政府有一种深度的不信任感。他们的思维现在有一个基本定势:熟人才好办事。言下之意,那些政府机构他不认识任何人,去也是白去。

我的这位同村就是这种思维。一没有手续费,二不必托人,三缴费方式可以讨论确定,只要他去社保局就解决了,但他的社保之路就被这位社区干部打断了。

而且我的同村还对这位干部的话深信不疑。即使我跟他反复解释,他还在不断地问着“真的?”“真的?”表现得极其疑惑。显然这种固定思维不是偶然形成的。

类似这样的事我不是第一次碰见。

我猜想这位社区干部可能考虑到修脚师傅是从下面乡镇到县城做生意的,想以帮他办社保之名捞点好处。而我的这位同乡可能也是考虑到自己不是县城的,他要是帮着在这里办社保肯定得花费点什么。

如此即把好的政策念成了歪经。这种"熟人办事"的思维定式背后,折射出的是基层治理的深层困境。当政策执行链条上出现信息不对称时,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便悄然滋生了。那位社区干部随口编造的"手续费"和"门路"说辞,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惠民政策与普通民众生生地隔开了。

当然那些现在还游离于社保之外的民众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原因,他们各有各的原因,但所有的原因都可归结为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策的不了解。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象正在形成恶性循环。我注意到修脚店墙上贴着"城乡居民医保参保指南",但被油烟熏得泛黄的纸张显然他从未认真阅读过。

当基层干部习惯性将政策解释权异化为权力筹码时,民众就会逐渐丧失主动获取政策信息的意愿,我的这位同乡只要跑一下社保局就清楚了的事,但他就是没跑。这种双向的消极互动,最终导致政策落地时的严重变形。    看着同乡将信将疑的神情,我意识到,消除隔阂不能仅靠个体间的口耳相传。如果政府的每个服务窗口都满足于"最多跑一次"的承诺,但没有一个细致深入到每个人的检查监督制度,我们的百姓何时能卸下"必须找熟人"的心理防备。社保这本好经就这样被生生地念歪了。

至此,民众中关于养老金和医保都是国家发的,就成了自然生成的成见。而且你越解释他们越认为你是在掩盖,我只能说这种现象很危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