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中式儿女有必过的“孝心收费站”
作者|肆夕
编辑|路子甲
一个在普通中式家庭长大的小孩,长大后,大概率会随机接受一场有关家庭的幻灭。
在中式家庭的典型叙事中,好好学习,长大争气然后挣钱,再去反哺家庭,是大家共享的皆大欢喜的人生剧本。从小被孝顺观点浸泡的孩子,总会被多年埋藏在心里的“补偿欲”反复拉回原处。
父母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靠精打细算撑起一个家,他们总对于自己如何赚钱避而不谈,却对于孩子全部的期待就是好好读书,含辛茹苦又饱含深情。但是,中国的传统家庭似乎忘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终归是一场以分离和独立为目标的旅程。
那些长大了的孩子也在反复尝试孝顺父母中发现:以爱为名去奉献孝心,远比预想中复杂,且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比如带父母旅游、送礼物、常常只是一场大型的吃力不讨好,并且会引起美满家庭的滤镜破裂。
这个十一假期叠加中秋,是家庭高频团聚的日子,而准备反哺家庭的年轻人,已经开始遭到自己的孝心反噬。
带家人看世界后,关上自己的心门
这一代普通家庭被托举的小孩长大最容易滋生愧疚感来源:我吃过的爸妈没吃过,我见过的爸妈没见过。
落地厦门机场已经是深夜,排队等出租车的几分钟里,林薇已经尽最大努力向爸妈说明——现在已经半夜,过了晚上十二点只能打车,没法坐公交。
去酒店的路上,出租车手机里传出“您的路线已偏航”,父亲一直对司机说不要绕路,林薇从中劝和“出机场就一条直线,人家司机不会的”,母亲没接话只是把头扭向窗外,脸色不太好看。
带父母出游从来就不是件容易事,说服几十年生活在内陆城市老两口出门尤其。
几天前,父亲对于林薇“带你们看看大海”的提议沉默处理,按动遥控器关下电视,留下一句“我真的不要去”转身回自己的房间。而妈妈接连三句直白拒绝:“不想看我害怕水”“真没必要”“看什么大海有条件你自己去”。
她清楚软磨硬泡在这两个人身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只用“退机票要很多手续费”为由,终于把两人劝到机场一起出发。
多年在外工作,让林薇对家和父母时常有强烈思念和愧疚,而这层滤镜在和两人出行之后很快被轻松打破。
父母埋怨到机场的路程、埋怨要去那么远、埋怨花这么多钱来遭罪,而这些数落都一一落到林薇身上,化成一句简单的:都怪你,花钱送我们来遭罪。
带父母旅行,矛盾冲突平均猛烈爆发在行程的每个环节中,尤其在需要花钱的场景中格外激烈。
晚上在路边等末班公交是旅行常态
在酒店办入住时,父亲就和她一起趴在前台,大声对着林薇“你先收声,我问问他们酒店多少钱一间。”
贵了不满意,订了两间房也不满意,订了早餐也不满意,且一切不满意都化高声埋怨,深夜在灯火通明的酒店大厅,系数落在花钱又费力的林薇脸上。
直到第二天早上,父母对于酒店丰富的自助早餐还是视而不见,选了半天只拿鸡蛋和白粥,开口闭口都是觉得这么贵的酒店,早饭也不怎么样,林薇安慰自己——兴许他们出了门就好了,见到大海就好了。没想到出门后,俩人还是负气式远远走在他的前面,看起来对一切景区景点也不感兴趣,在陌生的城市,全天赶路式步行。
中午吃饭的时候,去面馆随便吃一口也是激烈争吵后得来的结果,并在点单时三人只点两碗,母亲坚称自己不饿,随便吃口林薇剩下的就好。
在计划这趟行程前,她已经提前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但仍想不懂,平时视频通话里嘱咐自己外面不要苦了自己的父母,怎么会因为一趟行程突然变成这样。
出门前的预设中是互相提供情绪价值,父母因为出门玩开心,她因为父母开心而开心,结果给互相提供的只剩下坏情绪。
有问题和需要从来不提出来,包括要不要买瓶水这种小事,出门的几天里,林薇注意到父母似乎始终在暗暗生闷气,做不出任何选择的同时,又否定她的一切提议。
带爸妈见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典结局,是花钱让大好河山见证全家人争吵。
在窗边喘口气是林薇旅行中常态
十一期间始终是旅行的大旺季,尤其在旅游热门城市,海边人多的更是堪比下饺子,但父母还是在海边站了很久。
林薇看着他们的背影,对自己说:算了,一切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准备从海边离开的时候,母亲对林薇说“这下你满意了?非要折腾我们这一圈,看见海了你舒坦了?”
好心好意花钱花时间花精力,最终化做受害者式的反问,冲垮了林薇最后的心理防线,一路上从期待到沮丧,用耐心换来委屈,她张嘴了几次,最终把想说出口的话变成打落的牙咽下。
余下的行程中,她都极度安静,讨厌被冷暴力对待的人最终也成了沉默者,父母的不满持续升级,但林薇已经没有想破冰的心思。
最终在分开前夕,父母抢在她前面说出了那句“一天到晚拉个脸,再也不和你出来玩!没有下次!”
无休止供奉的孝心,永远得不到的夸奖
为了筹备“悄悄给父母个惊喜”计划,肖林已经暗暗努力了小半年。
从第一次在网上看到金项链藏薯片桶里送妈妈,新手机藏巧克力派盒里送爸爸的视频后,她就开始为攒“送礼基金”悄悄努力。
大学生想要攒钱,除了生活费节源就是做兼职开流,肖林不想用爸妈给的生活费给他们买礼物,毕竟即使攒下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大三下学期,她试过在学校附近的夜市摆摊、在附近服装店打工、去市中心的咖啡店做兼职,终于攒够了6000块。
原本打算暑假回家就给父母送上礼物,临近放假被金价上涨打乱一次计划,不想退而求其次的肖林,为了补齐一千多的送礼基金,在放假后坚持做了两个礼拜的暑假工。
这个十一终于买好了礼物,肖林以发工资请爸妈吃饭为由,把爸妈叫到火锅店,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悄悄立起了手机开始准备也录下视频。
长达近五个月的辛苦劳动,变成了爸妈看到礼物后的集体变脸。
没有欣喜,看不出感动,没有口头埋怨乱花钱但看得出很喜欢的情绪挣扎,更没有网上其他系列视频里全家人一起眼泛泪花。
肖林能看到的只有俩人把脸沉下来,对视,再把她精心准备的礼物扔给她叫她趁早退掉。几次推拉之间,肖林说出“我从上学时候就开始攒”之后,爸妈更是大发雷霆。
“送你上学不是让你去打零工的”“大三下学期别人都在找实习,就你在浪费时间”“一年花几万送你去上大学全是白费”。
肖林付出努力想从父母身上换来一点正向反馈,而收到的只有“不走正路”的指控。
在夜市摆摊卖花的辛苦无处诉说
礼物怎么被揣来的,又被肖林怎么揣回去。原本想要记录温馨瞬间偷偷拍下的视频,成了她心上永恒的疙瘩。
暑假结束,金项链和新手机被肖林悄悄留在家里茶几的抽屉里。
在典型中式家庭中,送爸妈礼物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花钱买礼物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上一代人对后辈眼光、能力、消费观的全盘推翻。
对东亚父母来说从来没有完美的礼物,哪怕满足物美价廉、有里有面、能被频繁使用、又恰好是他们日常刚需的礼物,送到父母眼前大抵也要换来一句“又乱花钱”。
肖林在离开家之前信誓旦旦,发誓不再为家里买一件东西花一分钱。
但她忘了,同样在中式家庭中,距离和时间,又是效果上佳的止痛片,创伤能在游子离家那刻被一笔勾销。
开学没几天,听到同寝室的室友说天气快变冷了,想给家里人买个电动车挡风被,肖林跟着给爸妈各挑了一个后,才想起还在和家里冷战的事,吸取上次的教训她决定不搞惊喜,提前打个电话问问爸妈。
不出所料,电话那边还叫她不要买,多把心放在学习上,不要操没用的闲心。
肖林积压的情绪在小事上突然爆发,终于问出“我怎么做你们才能满意?”“我的付出你就看不见吗?”之后,在爸妈的沉默中再度问出“那你们自己说,到底想要什么东西?”
电话那边传来父亲一句轻飘飘的“想要的你也买不起”,让肖林瞬间感觉全身脱力,挂掉电话,她决定不再和家里联系,寒暑假不再回家。
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导向不同的结局
很快电话回拨过来,父亲一反常态地在电话里大怒,问她怎么敢先挂电话。且在斥骂中,又一次提起她买的礼物“我不批评你,你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我是你爸,我必须管着你,要是连我都顺着你,你以后肯定会犯更大的错!”
家庭,是最小计量的施展权利空间,否定和打压,就是中式家庭中家长管用的固权手法。
普通家庭小孩半生都在虐待中滋生忠诚,生活陷入死循环,人生也不会因为停止供奉孝心而获得解脱。讨好人格是最常见的性格底色,很多人一生都无法追逐到父母的夸奖,但其实一句夸奖又是最简单的奢望。
家庭关系的扭曲隐形,只能共苦无法同甘
很多普通家庭的一种典型通病,是只能一起过苦日子但无法同甘。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一起放了8天假期,张凯装修了很久的房子也收尾了。他计划十一搬到新家,全家一起好好过节,即可以周边自驾游,也可以一起在家里打打麻将,看看电视唠唠家常。
在张凯的记忆中,长大始终伴随着精打细算,家境贫寒不代表生活困苦,反而喜欢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小房子的温暖感觉。
都说穷人家的冬天难过,但冬天反而是张凯最喜欢的季节。虽然直到高中冬天还只能穿亲戚家哥哥剩下来的旧棉衣和毛衣,但至少比起别的季节能多两件换洗。家里偶尔会吃顿火锅,虽然锅里的白菜和豆腐要比肉多十倍,对他和妹妹来说也算打打牙祭。
在不了解什么是快乐阈值低的年纪里,满足感也是最高的。
时运加努力,能推动全家人在几年内迅速扶摇直上。爸妈开了家小超市,借着地理位置、服务、回头客的综合因素让家人迅速脱贫,张凯毕业后也成了打工人中“踩对点”的那一批人,能让全家够到中产群体的边。
张凯小时候,曾幻想过家里将来一旦有钱会是什么样,可真到搬新家过新生活这步,幸福感维持的比预想中短暂很多。
让人由奢入俭消费降级或许很困难,但对穷怕了的一家人来说,消费升级也非常不简单。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和省不够的钱
住进新家大房子的第一天,父母就开始说家里旷得害怕,总是睡不着,话里话外带着对张凯的埋怨。
家里双开门带制冰、保险和分区温度的冰箱里,没几天就开始被剩菜填满。张凯跟母亲解释总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可她根本听不进去,还会反过来指责张凯“你小时候就是被剩菜喂大的。”
比如家里开始堆满不知道从哪捡来的快递纸箱和易拉罐,爸妈会不知道从哪买来大量便宜沐浴露,导致全家过敏后仍然舍不得扔,背着张凯偷偷用,直到要去医院看医生。扫地机器人买下即歇业,实际只是为了省几度电。
他甚至发现家里碗筷总是油腻腻的,偶然一次才发现爸妈洗碗从来不用洗洁精。张凯和父母谈,如果为了省钱没意义,花了几千块装的洗碗机,就是为了让俩人少辛苦。
父母不知道是被价格吓到,还是一时接受不了张凯的指控,一声连一声的骂他“忘本”“从小都是这么过的,有钱就变脸,养出了个白眼狼”。媳妇躲到了卧室,不想参与这场家庭大战,只是一直强调:生活习惯不一样,还是分开更好。
原本和气的一家人开始频繁争吵,张凯总觉得父母的节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执念。
与其说是喜欢没苦硬吃,实际更接近一种幸福过敏,他们精通怎么在苦日子里创造出甜头,又被好日子吓得惊慌失措,而愧疚绑架是他们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学会和解,东亚家庭的普遍课题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日子过好了,有钱了,家庭矛盾就会减少,幸福感就会增加。可很多人都忽略了,在长期贫困生活中,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并不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立刻改变。
当一家人失去了“奔向好日子”共同目标,当生活从“共苦”转向“同甘”,那些曾经被生活压力掩盖的矛盾,就会立刻逐渐暴露出来。
父母习惯了将就,努力逃脱贫困的后辈觉得日子终于可以讲究,这两者之间,始终隔着不易冲破的屏障。
生活习惯的冲突只是表面,而家庭的权力随着年轻一代长大而变化,这才是中式家庭的暗流。
而孝心受挫,注定是普通家庭子女成年后的必修课,那些曾藏在水下的隐形问题,总会因为环境也好,年龄和身体条件也罢,甚至是家庭内部权力的一步一步偏移而显露。
或许东亚小孩的这堂成年必修课,从来都不是为了学会如何正确孝顺父母,而是为了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愧疚和解,和终于长大了独立了的自己和解。而这一课,是每个人路上必然走过的收费站。
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