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的代价:华人移民为何在父母病危时选择沉默?
许多移民美国的华人表面光鲜,实则被账单压垮,连父母病逝都无力回国。数学家张益唐功成名就前20年音讯全无,妹妹寻亲时发现他穿着出国时的旧毛衣。
1
很多移民美国的国人,过得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光鲜。一些人在父母生病、去世的时候都没能回国,因为负担不起回国的机票。
平时在生活中对类似事情就有耳闻。同事就说过一件事,他的一个亲戚原来是山东某高校文科讲师,在上世纪90年代初移民美国,结果穷困潦倒,父母生病、去世都没回来,因为没钱买机票。
之前的文章收到网友留言,他大学所在专业的老教授就是类似情况。老教授去世的时候,在美国的子女都没回来办理后事。他的后事,是他们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一起操办的。
2024年6月,发生在上海的类似事件冲上热搜。一对曾经在高校任教的教授夫妇先后离世,而他们定居美国的三个子女竟然都不回国,只要求养老院发相片、视频就算处理了后事。老两口在养老院度过晚年,生病、去世时,孩子们都没能回来。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2
2025年6月,世界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全职加盟中山大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张益唐北大数学系硕士毕业,后被公派留学,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他一鸣惊人,在美国成功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在全球数学界声名鹊起。
张益唐1985年离开北大赴美留学,87年回过一次国探亲。自那之后一直留在美国,直到2013年功成名就才再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
在1987年至2013年期间20多年,他没有回国,不知为何断绝了与父母联系。他父亲生病、去世的时候,没有张益唐的任何音讯,可以说,他父亲是带着对儿子的思念和遗憾走的。后来妹妹结婚,母亲生病,他也没回国,照顾父母的重担,全落在了他妹妹张盈唐身上。
到2013年8月,他功成名就,踏上故土的时候,他父亲已经去世20年,母亲已经83岁,正在与病魔做斗争。等张益唐回美国后,他妈妈的精神散了,勉强支撑了不久,就住进了医院,与病魔挣扎了2个多月后,2013年年底,他妈妈走了!
关于张益唐为什么与家人断绝联系那么多年,不告诉家人任何信息,从他的妹妹张盈唐写的文章可见一斑:
那些年,与妈妈的心情不太一样,其实我是有点怨恨哥哥的。和爸爸、妈妈一样,我也是个很恋家的女儿,我根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哥哥这么多年会不给我们丝毫消息,难道他忘记了在北京还有他的一个家?还有妈妈和妹妹在担心他?
我会有很多胡思乱想。我猜想,也许哥哥和爸爸的感情不深?因为从小他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他会不会有点责怪爸爸对他关心不够?但是妈妈对哥哥的偏心是人人皆知的,哥哥不可能不爱妈妈。所以,这一切是为什么呢?或者,是不是哥哥在西方的时间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母亲情,忠孝礼仪在他的脑海里已经很淡泊了?又或者,就是哥哥在美国的事业发展遇到了挫折,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笔者也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在赛百味打零工那七年,张益唐过得并不好,从张盈唐那篇文章所记录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
1992年8月至1999年7月期间,张益唐在赛百味打零工。这段经历看上去非常励志,给他增添了传奇色彩,也是网友津津乐道的。他大学博士毕业后找工作并不顺利,没在大学谋到教职,只好在赛百味打了七年零工,直到1999年在中国同学的帮助下,他才得到一份在美国一所不起眼的大学当数学讲师的工作。那所大学叫新罕布什尔大学,很多网友都是第一次听说。
张益唐从小到大都是在赞叹与崇拜声中长大的,可想而知他对自己的期许很高,自尊心很强。他在赛百味打工七年,考虑到他的收入,以及华人男子在美国婚恋市场的地位,这期间他是很难找到女朋友的。当他在美国没做出什么成就,也没有女朋友的时候,他应该是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的,于是选择逃避,避免与家人联系。这也许是个合理的解释。
在他断绝与家人联系的那么多年,妹妹张盈唐一直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哥哥,比如发寻人告示,找他湖北干校的发小帮着打听,找他大学的同学多方联系,各种找不到。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左右,她终于大海捞针般地在美国一个很一般的大学,新罕布什尔大学网站的教职员名单中,找到了哥哥的名字和他的邮箱。
张盈唐试探发出的邮件,收到了张益唐的回复,家人欣喜若狂。八年了,终于联系上了。那时候张益唐已经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安顿下来了,很喜欢他的工作,也很高兴和家人联系上。他给家里寄来了他在学校的近照。
但张益唐妈妈看着照片,眼泪就流出来了。她心疼地说,你看,这照片上的毛背心,还是他出国时我亲手给他织的。这手表,也还是出国的时候带的。你哥哥这些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啊!
3
那些在美国留过学,最后留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在父母生病或者逝世的时候不回国,很多是真的混得不好,负担不起回国的机票。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只是表面光鲜,实际上生活中被各种账单压得喘不过气,经常被安全和工作的焦虑困扰。一旦遇到公司裁员,丢掉工作,很可能下个月就还不起住房贷款,面临房子被收走,甚至沦为流浪汉的风险。大家熟悉的《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就是个典型例子。黄仁宇是公认的一流学者,晚年突然被美国一所三流大学解雇后,生活艰难,妻儿陷入生存危机。
很多人容易把美国人的生活想得过于美好,因为美国人账面的收入,按照美元官方汇率计算,确实比中国人高很多,但美国人更多是账面上虚高,扣掉各种税费,实际购买力不强,不少人做两三份工作才能维持生活。
美国衣食住行成本很高,教育、医疗、保险、房租、房产税等各种税费负担非常重。因为每个月都有bills to pay账单要支付,40%美国任何时候都拿不出400美元现金,25%的美国人银行里没有一分钱存款。
以房产税为例,在美国持有房产的成本挺高,除了每月房贷外,每年还需要支付房产税,根据各州情况,税率在0.5%和3%之间。保守计算,美国房产税平均值为1%。房产税不交后果严重,轻则罚款,重则没收。以加州为例,如果超过期限,房主会被征收应付款10%的罚金;逾期三年未缴纳房产税会导致房产被地方政府没收拍卖。曾有上海网友留言,我在上海的房产值500万,无法想象如果我每年要支出5万块钱房产税,压力会有多大。
美国2024年的自有住房率是65.5%。对于34.5%没有自己房子的美国人而言,租房是笔巨大的开支,动不动就占收入的40%。还记得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吗?那六个好友就是合租,因为纽约的房租很贵。
美国人的衣食住行成本都比中国高一大截,水电煤气交通动辄占收入的20%。笔者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纽约用户帖子:“我早上4点送快递,下午在超市收银,晚上开网约车,但月收入扣除房租和医保只剩下500美元。”
这种同时打好几份工养家的美国人为数不少。最近Fortune杂志上一篇对美国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的报道就是证明。在工会谈判期间,法利去工厂调研。老工人告诉他:"年轻人都不愿意来这里工作,Jim。你们只付17美元一小时,他们压力太大,要在亚马逊工作8小时,然后来福特工作7小时,只能睡3到4小时,勉强覆盖基本开支。"法利于是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所有为福特连续工作两年的临时工转为正式员工。
我读到这篇报道的时候,默默算了一下之后震惊了。假如美国年轻人到福特打零工,上7小时班,按每小时17美元算,收入是119美元一天(约857元),假如一个月上24天班,收入是2856美元(约20563.2元),在中国人看来,这绝对是高薪,应付日常支出绰绰有余,甚至每个月可以轻轻松松存存5000块。
但是,按照福特资深工人的说法,这笔收入,加上在亚马逊工作8小时的收入,才能勉强覆盖基本开销cover basic needs, make ends meet。美国的生活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美国不论男女,退休年龄是66岁左右。因为物价高,房产税(或房租)等固定开支高,很多美国人退休后仍然需要工作,才能支付得起生活中各种账单。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外国人的视角,才能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近洋抖上挺火的一个视频是有个老外在中国三线城市拍了个一群中国老年人围观下象棋的视频,不少外国网友留言,羡慕他们这个年纪不用上班,生活比他们西方国家的老年人更放松。前不久,美国媒体CNBC发布了一部纪录片,主角是一位在成都一所大学教英语的美国黑人女性。这位外教35岁,年薪20万人民币。纪录片中,她说原来在美国的时候,同样的收入,即3万美元左右,在美国过得紧巴巴的,甚至连电费都交不起。但是在成都,她过得爽歪歪中上层upper middle class。这个外教再一次现身说法,证明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很强。
话说回来,移民美国后,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中国人有很多,但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苟活着的也比比皆是。
对于移民海外的华人,只要不是拿着爹妈或自己的脏钱在海外挥霍,笔者希望他们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和国内那些在家啃老的巨婴比,移民海外同胞选择在异国他乡打拼,他们的胆气和执行力令人尊敬和佩服。只是移民海外的生活从来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在做移民选择之前,一定要对目的国的生活成本,税费以及法律法规的情况做好调查,而不是被中介天花乱坠的忽悠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