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资本游戏 谁是最后一只老鼠
作者 丁学文
原载于2025年10月6日中时新闻网
一直以来,我们常常听见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或是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一类的说法,但事实上,说的都是过多资源集中到了少数受益者身上。这样的情况近两年有增无减,首先,股市上涨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家科技巨头身上;其次,最近发生的几桩人工智能扎堆交易,进一步让资源往少数几家科技巨头靠拢,这算是抱团取暖,还是互相帮衬?
对我而言,企业摆弄资本运作绝非正途,生意人言行常常无关是非,只有利益,这在川普横行霸道的今天最是一览无遗。
9月22日,硅谷的科技产业融合风潮再起,辉达(注:大陆称英伟达)表明计划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说的是帮助这家ChatGPT制造商购买400万到500万颗辉达的GPU,但除了辉达和OpenAI深度绑定,大家记不记得不久前OpenAI才宣布和甲骨文达成了一项价值3000亿美元的5年期合同?更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其实又和微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然后两个礼拜前,辉达才刚宣布要投资英特尔50亿美元。
姑且不论这些合纵连横背后的企图,但首先,这些让人眼花撩乱的合作顺利推升了它们的股价,但涨来涨去就集中在这几家科技巨头就是很怪;另外,鸡蛋都在同一个篮子里除了匪夷所思,也不会是股票投资人长久之福。
辉达CEO黄仁勋表示,投资OpenAI有助于提升辉达的GPU销量。事实上,新增的500万颗GPU数量已经是辉达今年的全部GPU出货量。往好的看,这笔交易将让OpenAI更加依赖辉达的芯片,从而降低其自主研发芯片的意愿。但更多人想问的是:以这种「循环效应」(Circular Dynamics)的资本运作来推升股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看着聪明,但聪明过了头是不是就有些得意忘形了?
乐观人士会将这笔投资视为辉达推动GPU销售的一种聪明方式,但在我眼里,它就是资本运作。熟悉这笔交易的投资银行人士指出,辉达将为OpenAI购买的每350亿美元的GPU中的100亿美元提供资金支持,这意味着OpenAI将先以现金支付71%的GPU购买费用,其余29%则将以股票形式支付。悲观人士认为,这不仅加剧了人们对辉达投资那些向其购买GPU企业的循环依赖质疑,也坐实了《伦敦金融时报》(FT)前阵子揭露,华尔街金融机构以辉达的GPU作为担保对新云端(Neocloud)科技新创贷款了110亿美元。
确实,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风口,但每一个风口其实不一定真能让人起飞。大家还记得3年前一度风风火火的元宇宙吗?Mckensey在202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元宇宙可以创造高达5兆美元的价值,FaceBook还因此改名Meta,或许,今天仍有人偶尔谈起什么NFT,但大部分人早已不再谈论元宇宙。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我,人工智能不会是元宇宙,它虽然不会一下子达成我们期待的狂热预期,迄今为止的回报也让人失望,但时间将证明人工智能绝对会改变整个世界。
这我同意,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项研究中,一个由OpenAI研究人员和哈佛大学组成的团队记录了人们使用ChatGPT的情况。不但OpenAI聊天机器人的个人使用量增长很快,而且相关讯息的发送量也从2023年6月的2.13亿条飙升到了1年后的7.16亿条。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所见所闻已经提供了很多证据,人工智能确实成了大家酒足饭饱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如果你无意中听到有人谈论怎么使用AI?你肯定也会忍不住竖起耳朵听看看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AI新变化?如今,会议结束最常听到的调侃就是:「看来我的饭碗暂时保得住。或是「我真的很担心下一代。」
我从不否认人工智能的无处不在,各种人工智能取代的假设也已慢慢深入人心,会议被机器转录和总结已是家常便饭,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写报告也没有办法阻挡,不过我想说的是,就算人工智能不是元宇宙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但科技革命开始夹杂各种名目的资本运作绝对不是一个好事。
历史上,资本支出热潮导致的过度建设,总会在回报下降后让人猝不及防,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不会是最后那只老鼠,但可惜的是,股票投资人人人有准备,个个没把握。为今之计,人工智能必须尽快证明它在商业应用,尤其企业运作上怎么让这些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得到回报与现金流,而不是藉由股票上涨催升的击鼓传花来支撑泡沫持续。我们的世界,出来江湖混,总是要还的。
(作者为创投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