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俊星:千万国土,百万烂地。拥有巨型国土国家的那些“废地”现状

世界上国土面积超过千万和接近千万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接下来国土面积就断层下降了,印度、哈萨克斯坦、阿根廷等国的国土面积都在300万平方公里一档。

    这些拥有千万平方公里土地国家并不是处处物产丰饶,都有一大片烂地。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170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不过广阔国土大部分是酷寒的西伯利亚荒原。即使相对温暖的欧洲部分,人口密度也只有20人每平方公里。整个国家除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城市带。

500

    乌拉尔山以东除了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很多地区至今都交通不便,很多定居点没有现代化的建筑,还是百年前的木质建筑。

    沿着西伯利亚铁路,随处可见木刻楞的房子。

500  

  西伯利亚亚寒带区域经常创造低温纪录,而且沼泽遍布,苏联时代靠着国家动员和理想主义热情来到这里的共青团员后代们也在一步步远离这里。

    这里是酷寒俄罗斯的苦寒之地。

    寒冷的塞北在中国人印象中已经是一片禁地,而塞北北面的寒冷超乎想象。

500

俄罗斯雅库茨克的冬季航拍

    从海参崴到莫斯科有6000公里,即使到乌拉尔山的叶卡捷琳堡也有3000多公里。这么狭长的国土,地狱般的交通,限制了生产。由于积温不足,沿线农作物生长也有限,除了土豆没啥经济作物。

500

年轻女孩期望通过模特行业离开这里

    为了维持这片土地的居民生活,除了老迈的铁路,俄联邦也得付出大量的补贴。每年的供暖费用就占据了gdp的1%。

500

俄罗斯农业区地图

    要是没有西伯利亚铁路,这里不可能维持3000万的人口规模。

500

西伯利亚铁路

    16世纪以来仅仅靠着百、千人规模的殖民小队和利润丰厚的毛皮贸易。俄国人就从波罗的海冲到了太平洋。但到了近代,真要把这里发展成百万、千万人生活的区域,只靠一个毛皮贸易太难了。

500

毛皮贸易

    苏联时代算是一个特例,它能从全国各地动员了千万人口前往西伯利亚。年轻人开荒、开矿、建立工厂、大坝如繁星一般将西伯利亚点亮,如今也归于沉寂。

500

贝加尔湖畔的伊尔库茨克水电站,苏联大基建时代留给今天的遗产

    从整体环境来说,俄罗斯虽然面积广大,海岸线漫长,但是大部分区域交通、农业价值不大。真的算得上膏腴之地地方还真是南俄草原和乌克兰一块。所以俄罗斯冒着那么大的风险也要吃掉克里米亚和乌东。

500

积温图 俄罗斯西南部和乌克兰才算膏腴之地

    不过西伯利亚的矿产、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是这片冻土上封印的财富。

500

各种已探明的矿产

    俄罗斯曾经对中国有戒心,库页岛的天然气项目找的日本人一起开发。

    今天不论俄罗斯人怎么想,中国是最合适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大规模开发这些资源的邻居,如果这里不想成为死地和空城必须要和我们合作。

加拿大

    加拿大和俄罗斯类型差不多,也是纬度差不多,温暖的地方不多。大部分加拿大人居住在美加边界。

    不过加拿大总体来比俄罗斯好,首先是加拿大人口更少仅3000多万。而且背靠资本主义第一强国美国,市场比俄罗斯好多了。

    加拿大除了五大湖、靠近西雅图的西部海岸线。大部分地方也是和西伯利亚一样的“烂地”。

    相比西伯利亚来说,这里虽然极端低温没那么低。但是基础开发有一个“加拿大地盾”bug,这是较为坚硬的地层,导致很难有大河发育成功,很大一片区域通航条件很差。

500

加拿大地盾示意图

    北美百万年前的冰川侵蚀,导致很多地区石漠化,既不能种地也不能放羊,如果降水没那么多就是妥妥的戈壁滩。

500

冰川侵蚀的台地种地也种不了

    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不分伯仲而且加拿大这边岛屿林立,地形破碎,常年酷寒,这里的寒流能一口气吹到墨西哥湾。

500

哈德逊湾附近的寒流能一口气吹到墨西哥湾

    目前加拿大的大部分资源都是卖到美国去的,美加之前有矛盾,不过到如今已经内部消化了。加拿大卖资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一点比时刻担心中国人北上的俄罗斯强太多。

500

NBA决赛加拿大多伦多猛龙队打出we the north的标语

巴西

    巴西这片地,卫星地图上看着不错,热量肯定够了,雨水也丰富。似乎是比美国中部还好的天选之地。

    但是雨林地区有一个比较耽误农作物生长的现象。就是淋融现象,因为雨量大,大量有机质被冲走了,土壤比较薄,并不是很理想的耕地。实质今日还有近8成的雨林地区没有开发。

500

亚马逊雨林的原始部落

    亚马逊雨林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原始部落。

    亚马逊河的雨量太充沛,今天也没有跨域干流的桥梁。巴西内陆地区的发展很缓慢。

500

水量丰沛的亚马逊河

    巴西的经济重心在沿海,内陆的丛林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目前巴西政府在内陆的主要开发模式就是毁林造田。

    近四十年来,巴西亚马逊雨林面积减少了约13%,消失的面积相当于一个西班牙。

500

毁林造田

    因为这个问题,大量环保组织天天大喇叭对着巴西政府喊。不少研究说当植被损失达到20%至25%的临界水平,亚马孙雨林的降水循环系统可能被彻底破坏,导致大面积区域退化成更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将可能发生不可逆的转变。

500

巴西雨林减少,中国躺枪

    巴西目前对于雨林开发也很矛盾,目前左翼政府上台倾向于保护,下次右翼上台大概率不会管那么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荒地和巴西是反着来的,主要高温缺水,这个和澳大利亚的地形和纬度有关。这里常年副热带高压控制,蒸发量极高,关键是澳大利亚除了东南有山脉,整片国土就是一个平底锅,这就没有好的成雨条件。导致除了东南沿海一带,广阔的内陆完全没有适宜居住的地区。

500

澳大利亚内陆

    这和我国可以做个对比,我国内陆的河西走廊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尽管也是干旱少雨,但是附近有祁连山、昆仑山、天山,这里能接到几千公里外的水汽,形成冰川。并在夏季形成融水,最后造就了很多沙漠绿洲。

500

沙漠绿洲,新疆

    澳大利亚很多年没啥大的地质运动,所以大部分区就是孤零零的荒漠。

    从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来看,98%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区域,而且大部分是东南沿海。因为缺水,澳大利亚自己评估澳大利亚的人口上限是5000万左右。这个数据我不清楚怎么算的,因为东南部宜居的地方面积也挺大的,住一亿人感觉问题不大。

500

澳大利亚卫星图,一大片荒芜之地

    澳大利亚适宜的沿海区域,环境和气候还是不错的,不过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不多。

500

澳大利亚东南沿海风景如画

      澳大利亚的烂地住不了什么人,但是矿产资源真的多。属于整个国家投胎到了矿山上。除了我们熟知的铁矿,其他金属比如锰、金、锂储量也很丰富。澳大利亚的煤炭和天然气也能大量出口。相比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卡主了一个好的位置。

      矿山都离着岸线很近,而且离着消费市场很近,矿石粗加工后直接拉倒港口,就能运往中日韩。

      这个交通便利性吊打俄罗斯和加拿大、巴西。即使目前中澳关系很一般,但考虑价格、时效性等很多因素,澳大利亚的矿还是要大量进口。

500

澳大利亚的矿产分布

中美

    按照上面定义,中美的“烂地”也不少。不过中美区别上面几个地区很大的一点是中美的人口基数比较大。美国3.3亿,广大的中部地区有几千万人口,还有早就成型的高速路网、铁路网和大型蓄水工程。我们更是有14亿人口。

    中美两国大量设施的存在,让本国居住在荒地的居民能持续的融入本地的经济大循环。

500

美国高速路网

    中美两国在人烟稀少地区的人密度基建强度要远远强于俄罗斯、巴西等国家。

500

黄石国家公园的休息区

500

青海茫崖市,周围是无区,但是依旧能自驾抵达

    美国经过200年的开发,将大量中西部土地变成牧场和农场。南面的戈壁滩隔绝了拉美国家。本身还有大量的油气资源,(目前看没啥用了,美墨边境的人想来就来)除了目前地下水短缺问题比较棘手,美国的荒地短板不多。

    中国在胡焕庸线以西有上亿人口和大量基础设施。尽管每年的转移支付数额比较高。但是西部同样向东部输送了廉价的能源、劳动力。而且中国西部直接对接欧亚大陆腹地,青藏高原又隔绝了和我们不对付的印度。

    中美算得上棋逢对手。

烂地的破局

    对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来说,最大的影响是气候变暖。俄罗斯,加拿大都有大片黑土地,土地肥沃。对农作物来说,只需要生长季的温暖就够了,未来这一块区域农业潜力很大。

500

气候变暖下的积温业绩显著增加,大量非耕地如果水资源够也能开垦出来

    不过气温升高不全是好事,对于俄国来说,他那片地还有一个大问题是离着人口密集的市场都太远了。西伯利亚的冻土解冻,那意味着春夏时,公路铁路更不好走,全是上下起伏的烂路。

500

气候变暖,烂路更烂

    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俄罗斯来说,有没有决心把整个西伯利亚的干道整修一遍,把东西卖出去是一说,有没钱搞整修是另外一回事。

    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航道可通行,可能是更行得通的路。

500

北极航道

    目前西伯利亚要救活,可能主要还是修天然气管道,把尽可能多的气卖到我们。中俄油气管道持续不断地给俄国输血可能才是俄国人能维持西伯利亚的可行路线。

    加拿大其实也类似,之前埋藏的丰厚矿产,石油只能卖给美国人。其实往西稍微修个管道通到太平洋卖给我们也可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不应该缺买家的,这个就看加拿大的政治家有没有骨气和美国人对着干了。

500

加拿大向南到美国的油气管道

    巴西的情况复杂一些,这里开发难度小一些,但是巴西面临的环保压力很大。“亚马逊森林是地球之肺,开发就是破坏全人类的生存”。这个大帽子扣下来,一般政府都扛不住。所以每年都在开荒,但是步骤很是很谨慎。

烂地烂不烂,最终要看人

    金属、能源、水源、耕地,如果没有人去开发利用那就毫无意义的符号。

500   

 没有人的文明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中国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尽管很多地方当年看上去是个不毛之地,但是多年后技术进步了这些烂地也能成为战略后方,能源基地。

500

唐蕃古战场,今日的光伏能源基地(青海)

    我国的西部人口,新疆2500万人,甘肃2500万人,青海+西藏1000万,内蒙西部200万人。我国的西部荒地板块人口其实比巴西、加拿大、俄罗斯荒地的人加起来都多。而且当前西部省份的出生率普遍要高,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增长。

    今天我们还在推进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中西部的人民能和东部享受相同标准的现代化设施。

500

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

500

新疆横跨天山的隧道

    要想把边疆的“烂地”变成“熟地”,必须依靠一代代人的建设,繁衍。愚公移山的故事也适用于当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