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移民那么多,非得针对我?有没有可能是你太突出了

大家好,我是乌鸦。全球舆论风向现在要看印度。前阵子美国H-1B签证费一夜暴涨66倍,印度政府和媒体彻底坐不住了,一边急得跳脚,一边嘴硬说美国这是"害怕我们的才能"!对于三哥的“才能”,恐怕老美那真是有点怕,不光是美国怕,近年来印度移民的主要流入国,或多或少都怕啊!

500

特朗普签署H-1B签证费用上涨行政令

1

H-1B签证,是美国为特定专业领域的外国人提供的临时工作签证。那就是原则上你得是“有两把刷子的专业人才”才能拿得到。

但诸位可别被"高端人才引进"的名头糊弄了,这H-1B早成了印度IT公司的"摇钱树",每年从美国薅走至少几十亿美元的羊毛。

不仅如此,H-1B原则上当然是面向全球,但事实是8.5万配额中超过6万被印度移民薅走,占比高达71%。

500

这哪是技术移民?分明是印度把美国移民体系当成了自家后花园闲逛。

更夸张的是TCS、Infosys这些巨头,直接把签证申请搞成"批发制",一出手就是几千份。

所以说,懂王涨价这招可谓是釜底抽薪。毕竟北边加拿大通过给永居申请(permanent resident,PR)途径拉高成本,去年(2024)一年就让来自印度的申请数降低了62%。

真被打了七寸的才会叫。于是印度政府急得转圈,商务部长还在那嘴硬"美国这是惧怕印度人才的涌入"。

乌鸦就想问,真是人才的话,你们舍得这么大把“送人”?

 

500

ThePrint - 印度主要IT服务公司标志

咱们好好掰扯掰扯印度这套"人才包装流水线":

先是印度高校刚出校门的"小白",门槛低到会英语、能开电脑就行;接着是三个月速成班,重点不是教技术,而是训练"面试话术",编项目经验、背题库答案,连"面试剧本"都统一发放;再接着就是包装简历,他们将"课堂作业"吹成"五年实战";写个HelloWorld说成"精通编程";甚至有23岁的"印度IT人才"敢吹嘘自己有"八年开发经验",脸不红不白的。

500

 硅谷印度技术员工协作场景

更离谱的是,前十大H-1B申请公司里有八家是印度外包企业,他们干脆搞人海战术抢名额——甚至出现过同一个印度人被多家公司重复申报。结果呢?这些"包装高手"一进美国公司就露馅,连代码规范都不清楚,还得靠同事从头教起。

最讽刺的是,许多美国工程师被迫得亲手培养未来炒自己鱿鱼的人。

有位硅谷老程序员在Reddit上怒吼:我花了十年练就的本事,现在要免费教给一个三个月后就要顶替我的人!这算什么?培训一个针对我”秋后问斩”的刽子手吗?

500

硅硅谷印度裔技术专业人士

美国网络上也是民怨沸腾。

社交媒体上,#停止H1B滥用#StopH1BAbuse)、#美国优先#AmericaFirst)等标签持续刷屏,每天都有人站出来讲述亲身经历。有美国工程师直接开炮:"我大学四年背了一身债,结果工作被三个月速成的印度程序员抢走,还得感谢他们带来'多元文化'?"

红迪的职业咨询版块(r/cscareerquestions)上一片哀鸣,有人吐槽在谷歌苦干五年,突然被调进印度团队,对方代码写得一塌糊涂,自己白干了半年擦屁股的活儿;              

500

领英(LinkedIn)上有微软员工发言称:“我们部门新来十个印度H-1B,技术差到让人无语,更绝的是他们还要求我们'尊重'他们的'工作方式',这里是美国还是印度?”

500

而且,这些印度IT员工到了美国并不融入本地文化,但这却不会让他们显得“孤立”,因为他们很快就会搞起自家的封闭圈子:工作中频繁使用印地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等印度主要语言。

就连一下重要的内部会议,这些印度裔还会突然改说家乡话,让美国同事当场懵圈;印度裔管理层明显偏向招自己人,硅谷部分公司的技术团队印裔比例已超80%,形成事实上的职场隔离;更严重的是,他们把种姓制度和宗教观念也带到美国公司,导致公司内部乌烟瘴气,冲突不断。

500 

印度技术工人抗议移民政策变化

你想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技术精英”,到底是印度的“人才流失”还是“造假获利”,只需要看看印度官方和媒体的态度就可以了。

那果不其然,懂王前脚涨价,印度政府立刻破防,直接怒骂这是"种族歧视"。

印度外交部更是发表声明称美国此举将引发"人道主义后果","技术交流"对两国都有利。言下之意你美国别不识好歹。

500

2024年H-1B签证持有者统计

500 

印度外交部警告美国签证费上涨

话说要是美国政策把华人华侨中的人才撵走,那咱们还求之不得。你印度跳什么脚!那些“人才”回归建设祖国不好吗,还是说你自己心里也明白没把他们当什么“人才”看?

是否人才不好说,“摇钱树”却是肯定的。印度政府怕的就是"服务出口"和"汇款收入"大跌!所谓"服务出口",说白了就是输出人力,一年几百亿美元外汇靠的就是这个;"汇款收入"更狠,印度裔在美一年往老家寄超千亿美元。

老美话说,你印度这“人才输出”简直是曲线救国呐!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三哥太狡猾,美国自己的科技公司也是"共犯"——为了省钱,宁可雇年薪五万的印度H-1B,也不培养本土工程师;公司高层印裔多,自然拼命拉老乡进来,恶性循环;政府监管长期缺位,直到懂王挥刀才刹住车。

500

印度政治人士对H-1B签证费上涨的回应

2

那美国的H-1B签证,好歹还既非入籍也非永居,只是个特殊的6年(3+3)工作签。对于更多的英语系国家来说,印度移民的问题更加棘手,因为他们已经大量融入“国民”范畴,不仅可以合法享有国家的各种福利,还能名正言顺登堂入室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乃至决策层面,进一步推动有利印度移民的政策。

英国前些年脱欧,本就有摆脱欧盟移民政策的因素。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跟印度的贸易协议谈判,又找补了回去,印度政府表面谈的是"贸易",实际条件则是要求放宽移民政策。

500

如今"小印度"在英国遍地开花,莱斯特、伯明翰等城市街头印地语招牌林立,英语反倒成了"外语"。莱斯特市印度裔人口已占37%!

无怪乎有英国人自嘲:"我们英格兰人现在要变成少数民族了。"

500

英国莱斯特市印度社区

当然,这些"小印度"的移民还是“整体搬迁”:种姓制度、包办婚姻、"荣誉杀戮"、童婚、女性割礼等21世纪文明社会难以容忍的现象,在英国印度社区照样存在。

前两年的骇人案例触目惊心:24岁印度裔女孩因要嫁英国男友被父兄杀害;16岁女孩被迫嫁给40岁表哥;伯明翰餐厅甚至出现高低种姓员工分开用餐的荒诞景象。

500

更离谱的是,印度移民还将国内宗教冲突输出到英国。前段时间伦敦发生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大规模冲突,起因竟是印度国内政治争议。英国纳税人竟需为印度人的"宗教仇恨"买单,这合理吗?

再说加拿大,更是重量级。

加拿大自由党执政多年,素以"多元文化"著称,移民政策相对宽松。但现在印度移民的数量与问题,也已经引起大量加拿大人的反思。

最近,加拿大移民部发现1万份假学生签证中80%来自印度,这毫无疑问是系统性、产业化的欺诈。

印度已形成完整的"假学生产业链"——假大学、假材料、假学习,环环相扣:

首先,在印度开设所谓"加拿大大学招生办公室",实为文凭工厂,专门发放假录取通知书;而后,"留学中介"帮人伪造成绩单、语言证书、银行流水等材料,造假技术"以假乱真",连移民官都常被骗;最后,这些"假学生"到加拿大后根本不上课,直接打黑工,只为转永居身份。

500

加拿大驱逐700名印度学生新闻

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印度移民从32828人飙升至139715人,增长326%!相当于每年一个中等城市规模的印度人涌入。

更离谱的是印度留学生数量:截至2023年底,加拿大有效学签总数104万人,其中印度留学生42万,占四成!

无怪加拿大网民愤怒:如果是公平竞争也算了,这印度来的这么多是“假学生”,本国孩子反而申请不到好学校,这还是我们的国家吗?

500

加拿大印度学生抗议驱逐决定

还有一个怪现象。

近年来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的房价暴涨到150万—200万加币,当地年轻人工作十年买不起小公寓,可很多刚到加拿大、连稳定工作都没有的印度移民却能买房!    

            合着这些印度移民原来是深藏不露的大款?

非也非也。

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印度移民不是就靠自己买房,而是发挥他们一贯的“社团属性”,整个大家族出钱。

500

爷爷奶奶、父母、兄弟姐妹、远房亲戚,甚至包括一个社区里,10-20个家庭组团,你出20万,我出30万,他出50万,一个人买不起,一群人就买得起。

那要说印度人真有这么团结一致?唉,哪有什么天生的团结,不过是有利可图,大家一块凑钱抢下房子,买完不是为了住,要么出租,要么转手卖掉分钱。

唯独是可怜了当地青年,房价被卷高买不起,都买不起租房需求就高,如此又推高了租金。租金这块卷出来的差价,不少就落入了印度这条买房产业链的手中。

500

不得不说近些年印度移民真是打出了移民界一片新天地,不管啥事都能形成产业链的,他们真是独一份。

现在加拿大移民部门焦头烂额,专设移民欺诈调查组后发现惊人数据:移民欺诈案中印度申请人占60%以上!常见套路包括:

用假材料申请学生签证→到加拿大后打黑工→找印度裔雇主开假工作证明→申请永久居民身份;还有"假结婚产业链",印度男性花钱与加拿大女性假结婚获身份后离婚,再接来真正妻子;部分印度裔企业主更专门帮同胞办假工作签证,收费5万至10万加币,纸面上提供职位实则无需工作。

加拿大人也不都是好脾气,本地论坛关于印度移民问题的讨论日益激烈。

500

有网友痛斥:我们被善良和政治正确坑了!本想帮助真正需要帮助,投靠民主自由的外国归化移民,结果到最后却被投机分子利用!

连主流媒体CBC的记者也开始反思:“当移民数量超过社会消化能力,当移民质量出现严重问题,就必须重新审视政策。"

在巨大压力下,加拿大政府终于收紧政策:削减35%国际学生签证,重审移民项目,严打欺诈行为。

此举迅速引发印度移民强烈抗议,他们游行示威指控加拿大政府“种族歧视"。

不是,人家说的“外国移民”“国际学生”,可有一字提及“印度”?大家面临一样的政策,就你意见最大,岂不是对号入座。

3

从不列颠岛到加州海岸,从多伦多到墨尔本,大家讨论的焦点高度统一:怎么应对印度移民带来的系统性冲击。

500

你说这是“针对”印度人吗,有没有可能是你们实在太突出了。

印度移民,在近些年可谓“重塑”了整个移民的格局。

“移民问题”困扰欧美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先前印度移民在其中并不突出。大家回顾一下,当年主要是在难民危机的背景下,大量难民携家带口进入欧美,而他们在新家往往也只能混迹于当地最底层,你跟这样的移民要“素质”?那还不如去追究一下是谁酿成的难民危机。

500

但近年来以印度移民为代表的“新问题”则不同。本来是“技术移民”“人才流入”,按理说,这怎么都应该是对移民接收国一方有利的。

可印度移民就在用冷酷的现实颠覆这一“常识”。

你说你的准入有学历标准的要求?你看我这学历硬不硬吧!真的假的你别管。

咱们不是说里面就没有“真金”,然而现实摆在那,这些“技术移民”中,假人才的比例,实在高得吓人。

要说假人才对移民接收国还有没有什么“好处”呢,硬说也有一个,那就是有利于雇主降低雇员成本。也正因如此,我们就看到,明知是“假学历”,美国内部也大有人在里应外合:印度IT公司通过“人才包装流水线”批量输送比预制菜还速成的所谓“人才”,与H-1B签证的滥用、科技公司的变相纵容,配合得相得益彰。

500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相较于日渐原子化的各大移民接收国社会,这些移民反而显得更具“集体属性”,对他们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虽说在外抱团是常规操作,但像近年来印度“技术移民”这样快速扩张的力量,甚至是理直气壮地拒绝融入当地社会,反而圈出“自留地”倒客为主。等到你真想限制乃至驱逐的时候,不管是从政治正确还是从实际执行,都绝非易事。

因此,我们在2025年,的确看到大批移民输入国不约而同在采取措施——美国H-1B费用暴涨66倍、英国收紧工签、加拿大削减国际生配额、澳洲调整移民标准、新加坡优先本地就业、新西兰加强背景审查……但除了像懂王这种不惜采取盖世太保式执行的,其他国家的政策,也许能应对“增量”,对“存量”恐怕是徒呼奈何。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