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大力推广、普及校车

在各大城市,每逢上学、放学期间,各中小学校门口,总有一道热闹的风景线:熙熙攘攘!!!路两旁,排满各种车辆,有的甚至排到主车道上。有时候交警或家长志愿者在现场维持秩序,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往往无奈地等候机会,见缝插针地通过。

推行校车制度并非简单的“交通工具补充”,而是涉及教育公平、公共安全、社会效率与家庭减负的系统性民生工程,其核心意义覆盖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多个层面:

一、校车缺失的缺点

家长不得不请假,影响工作时间、休息时间

时间与费用的增加

尾气排放增加

安全隐患

妨碍公共道路交通

学生娇气

……

二、保障学生出行安全:构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防护网

学生上下学安全是家庭与社会的核心关切,校车的专业性是普通交通工具(如家长自驾、共享单车、黑车)无法替代的,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1、硬件安全标准化:合规校车需符合国家《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配备防侧翻车架、应急逃生门、儿童专用座椅(带安全带)、车内监控、停车警示标志等,能最大程度降低碰撞、侧翻等事故的伤害风险;

2、运营管理规范化:校车驾驶员需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如无重大交通事故记录、具备儿童沟通能力),且需定期接受安全培训;运营过程中会明确路线、停靠点、限速(如市区≤60km/h、乡村≤40km/h),避免随意变道、超速等危险行为;

3、规避“非专业接送”风险:有效减少低龄学生独自乘坐公共交通、家长用电动车 / 小三轮接送(易受天气影响、缺乏防护)、“黑校车”(超载、无资质)等安全隐患。据教育部数据,推行规范校车的地区,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率平均下降 40% 以上。

三、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与区域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而交通障碍是许多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重要瓶颈,校车则成为“打破地理限制”的关键:

解决“上学远”问题:在农村或城郊地区,优质学校往往集中在乡镇或县城,部分学生家与学校距离超过 5 公里,步行或骑车需 1-2 小时(尤其雨雪天气更困难);校车的开通能将通勤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内,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无障碍”就读优质学校;

减少“辍学风险”:对低龄学生(小学 1-3 年级)而言,过长的通勤距离可能导致家长因担心安全而让孩子延迟入学,或因接送成本高(如家长需专门请假)而选择就近的薄弱学校;校车则能消除家长的顾虑,保障适龄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四、减轻家庭负担:释放家长时间与经济成本

对多数家庭而言,接送孩子是日常育儿中的重要压力源,校车能从时间和经济两方面为家庭减负:

节省家长时间成本: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接送与工作冲突”的问题——早晨需提前1小时送孩子,傍晚需请假接孩子,甚至需请老人帮忙或雇佣专人接送(每月综合成本可达2000-5000元);校车按固定时间接送,家长无需额外占用工作或休息时间;这对企业和职工就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降低家庭交通开支:若家长自驾接送,需每天额外增加油费、停车费、车辆损耗等多种费用;若乘坐公共交通,需家长陪同(额外增加通勤成本);而校车费用通常由政府补贴 + 家庭少量承担(如每月 100-300元),显著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育儿压力。

五、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早晚高峰通勤效率

学生上下学时段(7:30-8:30、16:30-17:30)是城市交通早高峰的“叠加期”,大量家长自驾接送导致学校周边道路拥堵,甚至影响公共交通通行效率:

1、减少“接送车车流”:1 辆校车可搭载 40-50名学生,相当于替代 30-40 辆家用车;若一个城市的中小学普遍推行校车,早晚高峰时段学校周边的车流可减少50%以上,缓解区域拥堵;

2、规范交通秩序:校车有明确的停靠点和优先通行权(如部分城市规定“校车停靠时,后方车辆需停车等待”),可避免家长为赶时间而占用行车道路随意停车、乱加塞乱变道等行为,改善学校周边的交通秩序。

这也对降低维护交通秩序的成本带来了贡献。

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集体观念:助力人格成长

校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学生接触社会、学习集体生活的“人际交往的课堂”,对低龄学生的人格培养有正面加成的隐性价值:

1、强化规则意识:学生需遵守校车纪律(如按时候车、系安全带、不喧哗),逐渐养成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时间等习惯;

2、培养独立能力: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独立乘坐校车(无需家长陪同)能锻炼自主管理能力(如整理书包、记住上下车点);

3、促进同伴交往:校车内的互动(如与同学交流、互助)能帮助学生提升沟通能力,培养集体归属感,增加友谊,减少孤独感,成就阳光性格。

七、投资来源及收益

1、社会捐款:包括慈善、企业或组织,甚至个人的捐款,校车可以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可以为其带来名望与广告效应,这会吸引到不少的社会捐款。

2、政府拨款

3、可借用公交公司的资源,将效率不高的公交汽车盘活、提高利用率。

4、家长充值:应该向家长收费。形式上,可以按学期或年、月等充值缴费,比如,每学期500元,这点费用远远低于家长自己接送孩子的费用,也可轻松承担。

5、学校自身做广告:沿途是学区范围,可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招生的覆盖率与成功率。

6、广告收入:吸收社会广告投放,在车身喷涂,或滚动屏滚动播放,现在好多城市的出租车、公交车就是这么做的。

7、安保:需要配备安保人员及其安保设备,电子监控,安保人员需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其专业的素质可应对途中发生的意外情况,还可安全地接收和送达孩子的家长手中。现在在地铁、民航、高铁等交通上都已普遍配备了安保人员,涉及孩子的校车,如此重要的人群,当然不能缺失安保!

八、总结:校车是民生工程与教育工程的结合体,是“人文关怀”的落地与体现

推行校车的本质,是通过公共服务的专业化供给,解决“学生安全、教育公平、家庭减负、交通拥堵”四大核心痛点,既体现了对儿童权益的保障,也为社会运转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从长远来看,规范、普惠的校车制度,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教育均衡、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