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爱吃的月饼,开启牛马地铁上“无声的较量”
知乎上有个提问:一个公司即将要倒闭的征兆是什么?
有一条回答说:当中秋节开始不发月饼。
答主以自身经验详细论证了整个闭环,月饼没了,员工先是觉得公司抠门;抠门意味着现金流紧张;现金流紧张让大家怀疑裁员、降薪就在眼前,最后大家的工作效率直线下滑,公司离倒闭更近一步。
看吧,公司不发月饼,真的很容易被打工人记上小账。
01.什么,连月饼都不发?
打工人心目中的公司七宗罪之一:不发月饼。
每到情人节,女孩们喜欢扎堆在豆瓣劝分小组,吐槽抠门男友不送礼物。而每到中秋节,打工人就会聚集在脉脉,交换各个公司的月饼情报。
胡乱猜测“今年公司到底发什么”是大家节前最重要的摸鱼话题,因为月饼历来是衡量一家公司人情味和财务健康度的隐形标尺。礼盒厚重、配套齐全,说明现金流稳健;月饼缩水,换成卡券、零食大礼包,意味着公司开始降本增效;要是连月饼都没了——这公司还行不行啊?
如何用一句话形容公司冷血无情:我们连月饼都没发。
如何用一句话形容公司格局很小:不给实习生发月饼。
如何用一句话形容公司快倒闭了:今年连月饼都发不出来了吗?
月饼之于打工人,就像春晚之于除夕夜——骂归骂,但不能没有。
一场无声的较量在中秋节前的地铁上展开,脚底下的月饼象征着公司的大方程度,礼盒越多越当然有面子,尽管精美的盒子里装的是难吃的月饼。
公司发的月饼太寒酸,就很难让人抬得起头:原本下班两块钱的公交费,硬是花了30块打车回家。
什么也不发的公司会收到打工人最衷心的祝愿:早日倒闭。
打工人那么在意月饼这件事,是因为公司的经营状况,的确可以从月饼礼盒中窥见一二。
热心网友整理了各个大厂中秋礼盒在闲鱼上的流通价格和公司市值,试图从中推测股价走势,就依靠一个朴实无华的逻辑:有心思好好搞月饼礼盒的公司,说明还比较有钱,估计股价能往上窜一窜。
前些年互联网行业大好的时候,各大厂在月饼礼盒上可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又是新国潮、又是太空风,搞联名、做周边,就为了不让员工在朋友圈晒月饼环节败下阵来。
有多卷呢?2017年,百度发的月饼用上了AR,对准礼盒扫描就可以启动一个探月小游戏;2018年,阿里巴巴的月饼礼盒附赠一个好看的摩天轮和六枚徽章,一看就花了很多心思;同年,京东的月饼礼盒里除了八个月饼,还有五个盘子和五个京东公仔。
相比之下,这两年的中秋礼品就显得比较抠门了,阿里改发120块的天猫超市券,盒马发盒马礼品卡,饿了么发淘宝闪购券——主打一个内循环。
字节更是直接取消了中秋礼盒:这个小账就算离职都得记一笔。
这其中的道理也是很简单的:当企业景气时,会增加各项“非必要支出”,比如企业文化活动、员工福利等;而一旦增速放缓,这些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的开销,就会逐渐被砍掉。
员工的福利削减是隐秘而缓慢的,团建的预算缩水、茶水间的小零食降级、免费的员工餐少了水果,中秋往往是公司守住体面的最后一道防线——毕竟这是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之一。更何况,月饼的成本并不高,公司批量采购,一盒月饼只需一两百块,再配上一张简单的节日贺卡,就能低成本笼络一下牛马的心。
所以当月饼的开支都被缩减掉时,员工难免会感到不安。
一个字节员工发帖说,今年没发月饼,家属还以为是他被裁员了。可见国人对于月饼的执念。
不过月饼这个东西就很神奇,你说它不重要吧,公司不发,员工就会记仇;但要说它重要呢,又没有几只月饼是真正被吃掉的。
它们总是几经转手,送亲戚、送朋友、送丈母娘,像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中秋节那天是鼓声停止的时刻,此时月饼来到最后一个倒霉蛋手上,他象征性地咬上一口,随即发出一句来自灵魂的感慨:2025年了,怎么还会有这么难吃的东西。
月饼难吃到啥程度呢?临近中秋,热爱邪修的网友发明了最简单的DIY月饼办法,把汉堡、蛋糕、包子、巧克力派等一切富有弹性的食物放进月饼模具,按压一下就获得了一个月饼,用来糊弄中秋节足矣。
但网友很快发现,即使像汉堡包这样的人间美味,一旦变成月饼的形状,看起来就相当难吃。
月饼:一种拥有化神奇为腐朽之力量的神秘产品。它反向集齐食物的不可能三角:难吃、不健康、昂贵。
而更加神奇的是,就是这样一种正看反看上看下看都毫无竞争力的食物,竟然能穿越古今,年年挨骂,永不消失,堪称人类一大未解之谜。
02.月饼,为啥那么难吃?吐槽月饼难吃的相关帖子下,总会出现类似的评论:那是你没吃过现烤的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好不好吃见仁见智吧,但广式月饼的难吃可是有目共睹。
大家小时候想必都吃过各种各样的水果月饼。它们每到中秋前就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口味五花八门,有哈密瓜、草莓、凤梨、桃子......而配料表殊途同归,馅料都是冬瓜+糖+香精。一口咬下去满满的糊嘴感,大馋小子都很难对这样一枚月饼心生歹念。
冬瓜的纤维细腻,几乎无色无味,经加工后,就能变成口感近似各种水果蓉的冬瓜蓉。因为其本身味道很淡,只要混合不同的香精或果脯,就能变身成菠萝、苹果、草莓等各种水果口味。
再加上冬瓜价格低廉,产量又大,制作成本非常低。在没那么富裕的年代,这种散装水果月饼凭借价廉的流通甚广,占领全国各地大型商超和街头小卖部,在小屁孩心目中留下了月饼=难吃的刻板印象。
中秋之前,超市货架的C位是属于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的。沉甸甸的烫金浮雕铁盒,内里是丝绒衬底,掀开铁盒的盖子,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个月饼都拥有一个单间,接着要拆开一个纸盒,纸盒拆完了还得再拆一个塑料袋,仪式感拉满。
这类高档月饼礼盒里装的就是广式月饼的代表选手了——莲蓉蛋黄月饼和豆沙月饼,早些年最流行的就是这两种口味。
北方人初识广式月饼,难免会困惑为啥礼盒里要配一副刀叉:一个月饼,直接咬不就行了吗?
但仅需咬上一口就知道,它是在太太太太太甜了。传统的广式月饼拥有甜腻的外皮,厚重的馅料,极度饱和的糖和油。一个月饼最好切成八个小块,再配上一壶茶,全家一起吃。
在网友发起的最难吃月饼投票中,广式月饼以一骑绝尘的大票型领先,其他四种月饼加起来也没有它的得票数多。
其实只要搞清楚广式月饼的做法,就不难理解它为啥会这么难吃。月饼的饼皮的配料是转化糖浆、枧水、油、面粉,面粉、糖浆和油的比例约等于10:7:3,这样才能色泽金黄,烤出来不开裂。代价是牺牲口感,一半都是糖和油,当然又甜又腻。
月饼的馅料以莲蓉、豆沙、冬蓉为主,将馅料脱水,在反复炒制中加入大量糖和油。这样做的好处是馅料能够细腻顺滑、抱团成型、延长保存时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高糖高油又脱水的馅料让口感变得厚重单一,太甜了。咬一口能踢正步到拉萨。
明明就不好吃,为啥广式月饼还能一统月饼江湖,成为中秋节的主要社交货币?
在广式月饼大规模工业化和全国流通之前,不同地区的月饼其实非常地方化,北方有京式月饼、江南有苏式月饼、还有潮式月饼、滇式月饼等,它们的配方和口味都深深烙着地域饮食的印记。
比如江南人偏爱酥皮点心,所以苏式月饼则讲究层层起酥;云南人餐桌上最重要的食材是火腿,于是出现了云腿月饼。
它们的共同点是不适合长途运输和久放。苏式月饼有酥皮和芝麻,碰一下就碎了;云腿月饼保质期也很短,越新鲜越好吃。它们很难装进铁盒、远渡千里送到领导家。
而广式月饼恰恰相反,高糖高油的特性使它天然防腐,饼皮又加入了碱水,经过烘烤之后具有一定硬度,保质期长,易于运输,是理想的工业化产品。
而且!广式月饼好看!
它是所有派系的月饼中最具可塑性的,色泽金黄的饼皮上可以用来压模印花,印上财源滚滚啦、花好月圆啦、嫦娥奔月啦、桂花玉兔啦。过节嘛,不就图个喜庆。
对于送礼来说,广式月饼的价值感是所有流派的月饼拍马难及的,因为它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昂贵的基因。1933年,陶陶居最便宜的月饼卖0.9元一盒,最贵的5元一盒。在当时,1元可以买大概50斤的稻谷。
一盒月饼价格不菲,因此广州还一度流行过“月饼储蓄会”的经营模式,由饼铺主持,入会者定期交纳费用,到中秋就能取走月饼,和家人分享。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没有人会嫌弃月饼重油重糖,一家人分食一块月饼,是难得的奢侈享受。这份关于昂贵和难得的集体记忆,为它日后横扫礼品市场,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高价值感适合送礼场景,易流通保证了它能跨越地域,可塑性则赋予它足够的仪式感和辨识度,种种优势综合在一起,让广式月饼毫无疑问地站上中秋节C位,成为全国小孩的童年阴影。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月饼行业消费趋势洞察研究报告》中显示,消费者期望月饼的改进方面前三分别是饼皮、口味、外观。
这几乎就是在说月饼从里到外都不行吧(・_・;
那要怎么改变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原本就还不错的糕点加入月饼大军。于是每到中秋前后,蛋黄酥就会短暂地失去它们的真名,换上包装,配上礼盒,成为月饼。
和蛋黄酥拥有相似命运的,还有各类平日里常见的糕点,比如鲜花饼、绿豆糕,它们平日里是地方特产,一到中秋,就化身成地方特色月饼。
到了今天,一切圆形且带馅儿的食物都可以成为月饼,非圆形/不带馅儿的食物也具有成为月饼的潜力——只要给它们配上一个月饼模具。
当然,除了掠夺别人的名字,月饼自身也进化了!
冷链运输成熟之后,有了冰皮月饼和桃山皮月饼,月饼变得更漂亮了。
桃山皮的原料是白芸豆沙、加上糖、奶粉和油,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把豆沙压实,再用白豆沙皮裹红豆沙馅的味道。以难吃闻名的星巴克月饼就是桃山皮做的,口感很像橡皮泥。
馅料也要加以改造,产品基础,名字就不基础,具体表现为月饼的名字一个比一个浮夸:芝士软心青柠荔枝沙布雷月饼、茉莉西柚蜜茶树莓流心桃山皮月饼、海盐血橙接骨木风味流芯丹桂月饼......
改良后的月饼依然很不好吃,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当下,如果一个食物好吃,它就不可能只在特定的节日才能吃到。
于是商家另辟蹊径,既然都是难吃,那不如我难吃得猎奇一些,所以每年都有新的奇怪月饼口味出现——如果你恨一个人却又不得不给他送礼,就可以送他螺蛳粉味的月饼。
为了拯救一颗难吃的月饼,商家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可惜大家是越来越不愿意买账了。这两天,好利来一款27元的月饼被吐槽上了热搜,网友觉得太贵,性价比低。
人们对高价月饼的接受度正在迅速走低,这种冷淡态度也直接反映在了销售数据上。
数据显示,2023年抖音电商月饼的价格带主要集中在10-50元,而到了 2024 年则进一步下移,集中在0-10元和10-50元区间。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月饼的口感和性价比。
这两年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几款月饼,有50块一盒的贵州省医月饼,原本只供应给医院职工,因为用料扎实、价格实惠,一跃成为顶流;有杭州法净寺的手工月饼,现烤的月饼热气腾腾,凌晨四点寺庙门口就已经排起长队;还有10块钱4只的黄庄月饼,包装简陋,完全不适合送礼。
这些月饼的共同点是真材实料、价格公道,与那些动辄几十上百的精致月饼礼盒相比,它们更像是回归了食物的本质。
可以看出,嘴上说着“月饼,狗都不吃”的年轻人,并非拒绝月饼本身,而是拒绝为过度包装的社交溢价买单。在尝遍各种新奇口味、拆过无数华丽礼盒后,大家恍然大悟:月饼作为一种食物,首先还是得好吃点吧。
或许这才是月饼最合适的归宿——不必在人情往来中疲于奔命,只需在餐桌上安安静静做一块点心。
等到某一天,我们不再比较谁的礼盒更好看,而是分享哪家的月饼更美味时,这块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圆饼,才算真正融入了现代生活。
不过在此之前,公司还是别忘了给打工人发月饼啊!
——即使它一如既往的难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