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棍入魔!数量比人多,副区长亲自宣传爱鼠护鼠!巴黎还能住吗?
巴黎有太多风景:游客在塞纳河畔拍照,艺术家在蒙马特支起画架,甚至也见过穿着戏服的游行队伍……
但在热闹的贝尔维尔市场,看到一个衣着整洁的男人肩头稳稳趴着一只老鼠,还若无其事地在人群中穿梭——那绝对会让你眼前一震。
他在宣传啥?很简单——老鼠。据说数量已经超过巴黎200万居民数量的小生物。
这并不是街头表演的奇怪噱头,而是一次呼吁和宣传。
那只灰白相间的小老鼠有个名字,叫Plume(羽毛)。而它的主人,是巴黎第11区的副区长Grégory Moreau,同时也是法国动物权利党的一员。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副市长,公开把老鼠带上街头,甚至还主动和居民聊天:“您好,您见过老鼠吗?看看我肩膀上的朋友。”
在巴黎这个对老鼠避之不及的城市里,这样的场景几乎有点“离经叛道”。
那天在贝尔维尔的集市上,空气里混杂着烤鸡的香气和鱼摊的腥味,人们提着大袋小袋,匆匆忙忙。
Moreau西装革履,拿着资料,肩头却安安稳稳地趴着Plume。它毛色干净,眼神机警,安静地伏在那里,看上去像是一只小宠物。
一位正拎着菜篮的女士被他拦下,听到他问:“您见过老鼠吗?”她抬头一看,愣了两秒,立刻皱起眉头。
可当她注意到那只小动物乖乖伏在肩头时,神情慢慢舒展开来,还开了个玩笑:“这是《料理鼠王》吗?”画面从紧张转变为轻松,甚至还有几分温馨。
为什么要做这种事?Moreau的答案很直接:他想替巴黎的老鼠们翻案。
在很多巴黎人的印象里,老鼠是“天敌”,是绝对会被厌恶的对象。无论是在地铁轨道间乱窜,还是在公园的草丛里窜出,总会引起惊呼和厌恶。
它们往往等同于“肮脏”、“传染病源”和“城市噩梦”,历史上更是与黑死病紧紧绑定。
在法国海滨小城勒阿弗尔,更是有2岁孩子被猫一样大的老鼠咬伤的案例。
(复习贴:2岁半男孩梦中被老鼠啃咬,满身是血!法国小区鼠患10年未解)
可Moreau却要好好解释一番。“老鼠在14世纪的确传播过瘟疫,但在今天,它们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除了乡村可能存在的钩端螺旋体病,在巴黎几乎没有什么严重威胁。”
在他眼中,老鼠并非只代表污秽,相反,它们还是巴黎街头“清道夫”。
据他的说法,光是巴黎的老鼠群体,每天就能消耗掉约100吨垃圾。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它们,城市的排水管道很可能更容易被堵塞。
为了让大家换个角度看待老鼠,他甚至印制了一批传单:画面上是干干净净的老鼠,背景却是浪漫的埃菲尔铁塔。
他把这些传单递到路人手中,试图让人们重新思考这个常年被当作“敌人”的物种。
但要在巴黎推广“爱老鼠”,谈何容易?谁也不愿意自己家里可能出现这样的“小客人”。
从巴黎市中心到各个区的公园和游乐场,老鼠的身影常常让居民抱怨。
孩子们在秋千旁玩耍,家长忽然看见草丛里窜出几只灰影;餐馆后巷里成堆的垃圾袋,有时会被啃得七零八落。对大多数市民来说,这并不是“生态帮手”,而是“城市威胁”。
所以,虽然Moreau强调“不要乱扔垃圾”、“少用毒药”,他也不得不承认:老鼠的数量必须被控制。
他提出了与主流不同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对使用毒饵。理由是这种方式残忍,还常常适得其反——老鼠会逐渐对毒素产生耐受,还会“学习”避开陷阱。
他给出的替代方案,更多是教育层面的:别在街头乱扔快餐袋,不要给老鼠额外的食物来源。听上去属于缓缓而治,这就是他坚持的“温和路线”。
当然,巴黎政坛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拥抱老鼠”的姿态。
站在另一端的是巴黎西区第17区的区长Geoffroy Boulard。他几乎是Moreau的对立面代表——甚至可以说是老鼠的头号敌人。
几年前,《巴黎人报》刊登过一张引起轰动的照片:Boulard手里提着死老鼠的尾巴,昂首示人。
这张照片一出,他立刻成了“猎鼠先锋”的形象代表。去年,他还受邀前往纽约,参加了第一届“城市老鼠峰会”,与世界各地的专家交流“如何与老鼠战斗”。
这场针锋相对的对照,让巴黎的老鼠问题不再只是街头巷尾的烦恼,而成了政治议题。
尤其在2026年市政选举临近的当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也预示着选民们将面对的多种选择。
回到巴黎的街头,Moreau依旧坚持他的试验。他走在集市里,偶尔有人被吓得后退几步,也有人凑上来,半是好奇半是嫌弃地打量Plume。
有人忍不住问:“这不会咬人吧?”
他微笑着回答:“不会的,它很温顺。其实,它们只是想吃掉人们丢下的面包屑。”
有的人会掏出手机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上,配文写着“巴黎副区长的肩膀老鼠”。争议在扩散,话题被制造。
在副市长肩头的那只老鼠,显然不是日常风景。它带来的震撼,不仅在于“罕见”,更在于它挑战了人们的固有印象。
至于巴黎人会如何选择,是支持一个主张与老鼠“和解”的政客,还是继续跟随那些誓言要把老鼠驱逐干净的领导人?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