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开分,但我赌这又是国产9分+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凤凰卫视在莫斯科进行了一场直播。

周星驰、李玟、窦文涛、鲁豫等人都在。

就在宣布名单的那一刻,几乎所有人都跳了起来,高喊着、欢笑着,有人甚至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角落里偷偷抹泪。

500

那是一个全民向心的年代。

重新提起这个画面,是因为最近窦文涛和鲁豫进行了一场对谈,他们聊到了许多的过往。

在提及这一历史时刻时,窦文涛先是黯然了一下——

李玟都不在了

500

然后假装委屈地说——

你们俩都去抱了周星驰

500

笑得我肚子痛。

然而,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那就是相比于那个年代其他主持人,退隐的退隐,消失的消失,窦文涛和鲁豫居然这些年一直都在,且一直能保持高质量的输出。

为什么?

今天,我打算从这场长达3个小时的对谈节目,《陈鲁豫慢谈:对话窦文涛》中找到答案。

而这,也是今年最让我动容的一次谈话。

01

这档节目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鲁豫办了个视频播客,每期会找一位嘉宾过来聊天,天南海北话题不限。

第一期是易立竞,第二期是陈奕迅。

500

第三期就是窦文涛。

在我们的印象里,提到播客,便会觉得很简陋,一个镜头两只麦,就可以完成一场播客的录制,但《陈鲁豫慢谈》则并不打算做得那么“草率”。

我数了一下,这场谈话里光是拍摄机位就有四个:一个是主持人的直拍镜头,一个是嘉宾的直拍镜头以及一个过肩的镜头,还有一个则是两人同框的镜头。

而现场,同时还有不少的工作人员。

500

也难怪窦文涛开场的第一句话就是——

你这是大兵团作战啊

500

窦文涛和鲁豫是熟人,到明年的3月份,两人相识就已经整整30年了,1996年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包括窦文涛、鲁豫、许戈辉、吴小莉等不少后来名声大起的主持人齐聚香港,做出了一档又一档颇具影响力的节目。

500

500

而这其中,依旧活跃于当下,且身处一线的,也仅仅是窦文涛、鲁豫等很少几个人。

节目的开场自然是商业互吹环节。

熟悉窦文涛的人都知道,他这张嘴,夸起人来总是有一种既“谄媚”又真诚的感觉,他知识库很丰富,又很能“见人下菜”,所以任何人和他聊天都会很舒服。

哪怕是认识他30年的鲁豫。

在这次聊天中,也时常笑得不由自己,甚至“花枝乱颤”。

500

原因?

其实是因为窦文涛说自己这次无条件配合鲁豫,“你想干什么都可以”。

然后鲁豫想歪了。

熟悉《锵锵三人行》或者《圆桌派》的朋友都知道,和窦文涛聊天,有时候,你也很难不会想歪……

500

言归正传,这次两人的谈话,说的也只是两个方面的内容——

当下所面临的困惑。

以及对历史的回望。

虽然话题多聚焦于他俩自身,但整场看下来,我却又觉得这样的困惑或怀念,却又是当下中年人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尤其是作为创作者,会无限认同窦文涛。

比如,他对待“作品”的态度。

窦文涛和鲁豫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也没有太多的观点想要表达,但凡能不工作,他就不会出来工作。

用他的话说——

我真的适合当遗产继承人

500

只想玩,不想干活。

于是这造成的情况就是,往往他舒舒服服地玩了半年之后,发现自己囊中羞涩不够养老了,便再花半年时间去做《圆桌派》,如此周而复始,在不想工作和必须工作间徘徊。

所以,应付差事吗?

也不是。

对于这些老一辈的媒体人来说,他们经历过传统媒体的时代,心中对“节目”这个词始终有一条底线,所以往往有着年轻人无法理解的“偏执”。

就比如窦文涛做《圆桌派》。

虽然嘴上喊着不想干。

甚至在鲁豫开玩笑领养他的时候,异常认真——

500

然而一旦做起来,不但自己担任主持的工作,同时他还当导演,做剪辑,校对字幕,尽量让每一期的节目都做到完美。

工作人员说他,“主持人只占我工作的1%”。

500

认真到极致。

当然,他们所聊的也不止于工作。

甚至不止于自己。

比如他们还谈到了如今采访的环境、广告的呈现、限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500

用网友的话就是——

始终承托着讨论深度

500

至少于我而言,这会是2025年至今为止,最好的一场对话。

02

似乎这些年来,如此“长”的对话已经很少了。

它看起来很是不合时宜。

却极为难得。

就像这一季的《圆桌派》第一期聊的,当下其实是个短视频的时代,无论是什么都要简短、快速,人们对信息的摄取欲望超过了任何一个时代。

500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都过得无比焦虑。

不刷手机,好像就会错过什么。

但像窦文涛、鲁豫这些传统的媒体人呢,却在这样的时刻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主打一个“长”字——

比如《圆桌派》,每期基本上都是两个小时上下,纯聊天。

或者《陈鲁豫慢谈》,最短的一期也有一个半小时。

甚至于我前段时间还看了罗永浩的一个谈话节目,是他与仁科对谈,而那一期节目时长居然接近了5个小时,以至于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才看完。

500

如果说“短”是时代趋势,那么至少还有人,愿意逆潮流而动。

“长”当然并不等于“好”。

就像鲁豫的这个新节目,她对话陈奕迅,其实从效果上来说既没有金成的访问有深度,也没有破产兄弟那么走心,属于很常规的对话。

不过即便如此,当我看到这样的长时间对话,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点进去。

为什么?

因为相比于短视频,这样的长节目更考验主持人的聊天技巧。

否则你根本看不下去。

举例来说,窦文涛的《圆桌派》,这么多年来虽然没有大火,但一直备受好评,几季下来,豆瓣评分最低的都有8.6。

它靠的不仅是请了哪些嘉宾,而是我们对窦文涛的“放心”。

他总能很把一些很严肃的话题轻松输出。

比如他谈短视频时代。

不是批判,而是以自己为例,说自己也会看短剧,也会恐慌。

他说他最近的一部叫做——

《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

500

说得绘声绘色——

你现在又勾引我儿子?

然后不停地羞辱她、羞辱她、羞辱她

扇耳光、泼红酒

500

又说自己时常进入一种“神经病”的状态——

就这儿八本书

还有这么多手机里的短视频

有时候我就变成

(手忙脚乱)

500

他很乐于展示自己的窘迫状态,换句话说,喜欢“自黑”。

可仅仅是呈现好笑的东西吗?

不然。

他在一群人聊完短视频时代的坏处之后,也会适时地说,其实他挺喜欢这个时代的。

短视频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他并不是反驳。

而是先自叠了一个buff——

我是个自私的人

500

然后说,如果自己站在替这个世界操心的角度来看,他的确觉得看多了短视频对人不好,但对于自己来说,其实也无非是能否驾驭这个载体的问题。

就像他说的——

其实天下媒体

无不是书

短视频难道不是书吗

500

所看的,就是你能否从中吸收到合适的养分,能否为我所用。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浅薄?

但如果你看了节目就知道,正是在这样的引导中,鲁豫等人聊到了“脑腐”,许子东等人聊到了“大脑改造”,马家辉等人聊到了“看与被看的社会”……

500

500

500

所有的话题转换都异常流畅。

你看,如果换个平庸的主持人,去问嘉宾——

“你对短视频有什么看法?”

我想,万万是达不到如今效果的十分之一的。

所以说,为什么这么多年来,窦文涛、鲁豫这些人依旧还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就两个字:专业。

他们既不轻视主流,又不谄媚小众,既不故作姿态,又不小看自我,他们始终用一个平等的姿态与嘉宾交流,这里面有技巧,更有态度。

而这样的专业。

也是如今许多攫取流量的短视频制造者们,可望而不可即的。

03

说回《陈鲁豫慢谈》。

其实我最感慨的地方并不在于也不仅是因为讨论的话题让我感同身受,不只是主持人足够专业,而是我总是会想起那个逝去的时代,想起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

那个时代塑造了我们,却让我们不得不面临割裂。

我还记得看《锵锵三人行》的那段时光。

那时候我们以为,一个人说什么不说什么只是他自己的事,而电视台一则永远有效的免责声明就是,“嘉宾发言不代表本台立场”。

我们看到李敖怒怼钱钟书——

思考力不够

500

也能看到大谈特谈潜规则、性压抑这一类的话题。

那时候我们以为,社会里那些齐心向上的氛围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不会因为谁说了句错话就讨伐他,也不会因为谁做了件错事就封杀他。

不说是百无禁忌。

至少百花齐放。

可如今呢?

至少在这个流量的时代,在这个热衷于造神与毁神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消失了。

即便是《锵锵三人行》。

你也会发现,许多言论如今已经变成了政治不正确,许多谈话被不断地剪辑、误解、批判。

人们开始用饭圈思维看待一切。

我们该怎么办呢?

即使很多道理我们一再复述——

比如对话的本质并不是输出观点,而是理解,是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也有不同的角度,它本就该体现社会的多样性。

然而非但网友们不以为然,到了最后,连参与者也战战兢兢。

仿佛随时等待着放大镜的检验。

但当所有的对话都变成了滴水不漏的单方面表达,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所有的缺憾都被捂住,我们还能看到真实吗?

我持怀疑态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诸如《圆桌派》《陈鲁豫慢谈》这类节目的坚持与出现,的确是会让我精神一振的。

没错,那个时代的很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都消失了。

我们无法改变时代。

但仔细再看,你会发现这些留下来的人,也并没有妥协于流量与算法。

他们还在坚持做自己。

还在用一技之长,以及专业精神,让自己没那么尴尬地“存活”在舞台之上。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欣慰了。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