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国险些分裂,犹太小军官真有如此能量?背后实为共和国的危机
德雷福斯
德雷福斯是犹太裔法国军官,1890年被指控犯有出卖军情给德国的间谍罪。随后被判无期徒刑,流放魔鬼岛。但两年后案情有了新变化,间谍案和德雷福斯无关。
围绕翻案与否,整个法国社会牵连其中。各种政治势力、社会力量交替登场,彼此“厮杀”,法国就在这种动荡和四分五裂中度过了12年。
这场斗争虽然没有流血,但颇为激烈。因政见不同,许多家庭分崩离析,朋友反目;受事件牵连,政客前程尽毁,政府危机频发。有的人锒铛入狱,有的人绝望自杀。暴徒们叫嚣着杀光犹太人;堂堂共和国总统被人吐口水,并遭到棍棒殴打。一时间,法兰西被盲目的仇恨和偏执所吞噬。然而德雷福斯事件并非简单的反犹太势力和支持犹太民主势力的较量,其背后反映的是第三共和国一票共和的窘境。
一、德雷福斯事件
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新政府(第三共和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和约”,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此外要赔款50亿法郎,赔款完成之前普军(德军)驻扎法国,军费由法国承担。如此条约让法国民族情绪十分高涨,为了洗刷屈辱,法国真可谓举国一致,不仅提前还清了赔款,促使普军撤离,法国还加大了国内经济建设,包括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和义务教育,这两项措施成功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每一个法国孩童心中,以至于一战中法国人踊跃参军,就是为了对德复仇。
时间进入90年代,法国经济已经从普法战争的镇痛中恢复,在反德情绪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法国情报部门加紧对德工作。他们突然发现一系列机密文件,如军事地图、新炸药性能说明书、法国的动员计划、 1892年俄法军事同盟签订后法国准备同俄国进行合作的计划等等,都泄露给德国了!
法国军部
德雷福斯是犹太裔,家乡在阿尔萨斯省,属于纺织资本家。普法战争后,他的家乡被德国占据,德雷福斯一家不得不离开该省进入内地。1892年,他以上尉的身份在法国总参谋部实习。1894年,法国负责调查泄密案的情报处亨利少校因德雷福斯是犹太人,便以笔迹相似为由认定间谍就是他。虽然当时有人提出异议,但总参谋部仍于10月15日以间谍罪和叛国罪将其逮捕。12月,军事法庭以秘密审判的方式判决德雷福斯有罪(没有证据),剥夺军衔公职,判处无期徒刑,流放南美洲魔鬼岛。1895年1月6日,夺衔仪式在德雷福斯的母校举行,仪式中,反犹情绪和反德情绪交织,台下观众们大骂“犹太人该死”“犹太卖国贼”,可谓群情激奋。
德雷福斯夺衔仪式
二、事件的复杂化
虽然德雷福斯在审判前后一直坚称自己无罪,但随着他被送到魔鬼岛,事件的热度也就降低,没人再关注他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896年3月,法国情报部皮卡尔中校发现真正的间谍是总参谋部的埃斯特哈齐(或译作艾斯特拉齐)少校,他是匈牙利旧贵族出身,吃喝嫖赌,欠款巨大,因此被德国驻法使馆策反。但当皮卡尔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给参谋部时候,军方竟然予以拒绝。因为许多官员都和德雷福斯案件有牵扯,重新调查会对他们不利。当皮卡尔坚持重审的时候,参谋部改派皮卡尔到正在交战的突尼斯前线。意识到危险的皮卡尔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告诉了好友律师勒布瓦鲁,于是德雷福斯事件传播开来,法国社会随即迎来大混乱。
法国法庭
1897年,众议院副议长凯斯特纳公开支持德雷福斯,但总理梅利纳选择继续遮掩,并公开称德雷福斯案铁证如山;军方以维持军队威信为名,不仅拒绝重审,坚持1894年的判决,反而判处揭露事件真相的皮卡尔“诬告罪”,而埃斯特哈齐无罪。
消息传出,著名作家左拉在《震旦报》上发表了长文“致共和国总统富尔的公开信”,而该报主编克雷蒙梭则给该文写了一个具有挑衅和醒目的标题《我控诉》。随后法国社会分成两派:一派秉持反犹情绪,认定德雷福斯有罪,这一派多是民族主义者、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保皇派、教权派;另一派则秉持正义,要求追查真相,这一派多是社会主义者、激进共和者、进步知识分子。
舆论汹汹,社会躁动,反犹派演化成了激进的反犹运动。2月23日,在军方坚持下,左拉以“侮辱”军队罪被逮捕至法庭受审。消息传出,反犹主义者狂喜,他们大喊着“军队万岁”“打倒左拉”“处死犹太人”。而民主派也针锋相对,左拉短短时间就收到了1500封应援书信。
法国民间力量
三、事态转向
1898年7月7日,陆军部长卡芬雅克在议会中宣称,军方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德雷福斯有罪。他还提供了三份新的证据。但不久人们就发现新证据是彻头彻尾的伪证!伪证的制造者就是已经升级为上校的亨利。8月30日,亨利承认作伪,但政府只是将他逮捕。孰料次日亨利竟然在狱中自杀了,而埃斯特哈齐则畏罪潜逃。这一切都给了反犹派重大打击。但军方仍然抱有侥幸心理,不愿重审。恰逢法英两国围绕非洲殖民地发生冲突,法国外交失败,布里松内阁倒台。以戴鲁莱德为代表的右翼势力蠢蠢欲动,他们一度制造了拥护罗热将军、打出了“快进占爱丽舍宫,拯救法国”的旗号。虽然计划失败,但也反映了共和国危机。
法国将军
慌乱中,所有民主派集合起来组建了中间内阁(温和共和派与激进共和派各一半)。新内阁重启了调查,军事法庭1899年出台结果,以5:2仍判处德雷福斯有罪,只不过改为10年徒刑。此判决引起许多人不满,这也让世界震惊,英国女王公开表示不可思议。当时的总理瓦尔德克考虑到即便再审也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转而请求总统卢贝特赦。这样饱受折磨的德雷福斯才重获自由。直到1906年经民主人士帮助,德雷福斯才恢复名誉。
德雷福斯
四、一票共和的窘境
德雷福斯事件,虽然有欧洲传统反犹情绪的因素在起作用,但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则是法国传统左派和右派围绕政体的交锋。
自1789年大革命开始,法国的社会可谓波澜壮阔,因各种版本对法国大革命过程中的波澜壮阔界定不同,在这里我们以浙大吕一民教授的《法国通史》为依据,简单梳理一下法国政体的演变。1789年大革命开始,最初革命者们仍拥护波旁家族执行君主立宪制。1793年一次反法同盟军成立,而路易十六出卖法国的信又被发现,所以巴黎再次革命,杀死了路易,由雅各宾派掌权,实行激进的共和(第一共和国)。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中的激进分子被清洗,法国回到了一般共和状态。此后法国又经历了督政府(共和制专权色彩)、执政府(共和制军人掌权)、拿破仑第一帝国(君主立宪)、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专制但承认1791年宪法)、拿破仑复辟的百日王朝(君主立宪)、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君主立宪但专制程度强)、七月王朝(代表大地主、大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利益,君主立宪)、第二共和国(借由1848年欧洲革命,巴黎人民进行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制,但法国君主派的势力仍十分强大)、拿破仑第二帝国(君主立宪)。
法国人
1870年,路易·拿破仑的第二帝国因普法战争而崩塌,法兰西也陷入被普鲁士奴役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前途该何去何从?从上文我们知道,自1789年大革命开始,法国国内一直存在着民主派和君主派的较量,双方势均力敌。因此面对第二帝国灭亡后的烂摊子,法国各种势力达成了短暂妥协,双方分别做出让步,出台了一个极其奇怪的法律汇编,后人称之为“1875年宪法”。实际上它不是一部完整的成体系的宪法,而是各种政权组织运行原则的汇编。在“宪法”投票时,赞成票只比反对派多了1票。可见双方分歧之大。
为了调和各方矛盾,该法律尽力照顾各方需求。该法律设“总统”一职,掌握行政,但这个总统的行政权极大,几乎等同于皇帝。立法方面,设参、众两院,其中参议院权利巨大,九年一届,300名参议员中还有75人任职终身。
法国统治阶级
尽力满足各方,也就意味着没有完全满足各方,所以在民主派看来只需要把法律中的“总统”二字改成“皇帝”,把“参议院”改成“贵族院”就能瞬间完成政体的转换,这是十分危险的。而在君主派看来,虽然“宪法”没有明确法国政体是共和制,但通过总统一职、权力制衡原则能间接体现共和,这也离自己心中的君主制相去甚远。这样双方都在努力借由第三共和国的平台真正实现自己心中的政体改造。就在这种背景下,借由德雷福斯事件,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在德雷福斯事件中,支持德雷福斯的人看来,该事件不是一个围绕“犹太上尉”是否有罪而展开的斗争,而是全国进步势力同军队和教权派的反动势力之间的决战,是那些相信《人权宣言》的民主人士和否认《人权宣言》的君权派的决战,是那些拥护共和政体人士和反对共和人士之间的决战。这就是德雷福斯事件复杂的原因。
法国人
文史君说
德雷福斯事件和明末三大案一样,案件本身并不难,但因为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而变得复杂。以德雷福斯事件为导火索,我们认为第三共和国便从温和共和国时期过渡到了激进共和国时期。此后法国的共和体制不断强化,总统的权力也逐渐缩小。对法国来说,虽然经历了动荡和分裂的12年,但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参考文献
吕一民:《法国通史》,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